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ANJI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作为基础学科,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教学中德育的功能
  1. 在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德育,既教书又育人。克服过去那种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现象,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的宗旨,将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2. 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思想性。各学科教材的内容都有其教学的思想内容,都是知识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因此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学科教学中德育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因此,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脚踏实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方法,注意改善与学生的关系。我们要用爱心换爱心,用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自然而然中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
  2. 不能牵强附会,不可生搬硬套。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根据学科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硬性渗透。
  3. 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应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事物的分析要全面,防止走极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增强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学科德育渗透要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不可主观武断,信口开河。
  三、抓典型,加强德育渗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利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先进分子或英雄人物等事迹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光辉的榜样,促使学生自觉的学习。可以在本校甚至本班中树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典型去激励学生,采取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点面结合的科学方法,增强德育渗透的深度和广度。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收效甚微的,这时候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应当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艺术性。教学《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讓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更要学习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具有勇于开拓、不倦探索的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一篇课文可能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准确确定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总之,学科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要注意策略性,提高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科学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是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妊娠期孕妇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分型和母婴垂直传播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250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产妇
通过推行对汽车涂装生产线从设计、投产、提产、减产、设备技改、混线柔性生产等全过程的管理、对标验证、精益改善等综合措施,实现汽车涂装车间人员定编的精准性和合理性。
多自由度永磁同步电机含有球壳型转子,电机额定转速接近临界转速时,电机会产生多重共振,影响电机正常运行;电机转子转速需穿越1阶模态的临界转速,工作在1阶模态临界转速和2阶
党建信息化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党内民主,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新建本科院校要运用大数据思维抓好党建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搭建信息化平台。本文从
在线讨论是大学生从事网络学习活动的基本形式。研究以某校大学生为样本,设计并观察了大学生在长期型、短期型和随机型三种不同网络学习类型下的交流讨论表现。通过对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