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中国教育的最大亮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具体体现在新课程的改革上,要求通过改革逐步改变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思想观念。浙教版初中科学学科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的综合学科,里面有大量的符号、图表、图像等。初中学生对形象直观的知识掌握较快,对抽象的概念、符号、图表、图像掌握较慢。如果要学生学好科学课,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教学语言,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势必是徒劳无功,最终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除了简明、准确、流畅、合乎逻辑外,还要风趣、幽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特殊语言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功倍。
一、幽默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由于教材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严谨的知识体系,不少句段内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明确、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获得一个个印象清晰的概念,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感。一方面,幽默能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其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在讲“保险丝”一节时,这样说:“同学们,你们看保险丝的身材并不高大,体质也瘦弱,但是为了他人的安全,保险丝总是勇敢地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一旦危险出现,它就毫不犹豫地首先牺牲自己,从而保护了别人,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大无畏精神。”
幽默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用它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时,是讽而不苟,刺而不毒,学生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如一本国外教材曾经这样给“电荷”下定义:电荷是一种类似法国香水的东西——敷上了它就能够吸引异性。这种幽默,用一个奇妙的联想把要说明的知识要点用一个极为常见的生活实例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有人说,教学幽默是浪花,而不是流水,幽默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手段。幽默应选择它在教学中出现的最佳时机而出现,要恰到火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否则就有“卖弄”和“变幽默为滑稽”之嫌。
二、糊涂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清醒剂
科学课中的糊涂语言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热衷于探求问题的特点,进行一些有意识的“糊涂”安排,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真糊涂
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这些问题时,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绝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例如,在学习“磁场”一节时,对磁场总是有两个磁极这个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应向学生说明:到目前为止,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无单极磁体,但科学本身就是去发现,去研究还未知的世界,究竟有无单极磁体,还需要科学家们去进一步研究。教师的这种“糊涂”不但不损其威信,相反对学生求知还有着积极的意义。
还有一种情况:即学生所问及的问题虽未超出中学范围,但教师一时反应不过来,或者学生所问及的问题教师还不曾涉猎,此时教师不能为保面子而故意拿一些高深的理论作挡箭牌。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不足或不清楚的地方,这也是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实际上这样不但不会丧失教师的威信,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有积极的影响。当然,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业务水平,才能变糊涂为清楚。
2.假糊涂
一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只从正面反复讲,对错误之处进行教学辨析、归纳、评讲,其效果不一定好,讲过之后学生往往还会犯同样错误。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充分暴露错误的过程,学生不能获得错误的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容易忽视或弄错之处,教师佯装不知,“不露声色”地讲错,待问题出现后,再和学生一起去分析错误原因,纠正错误,这样充分暴露了错误过程,学生在“情理之中”惊呼上当,加深了对错误的认识。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不但不会认为教师的水平差,相反还会使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的亲切感。
三、无声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内容,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会,把一堂课搞得水泄不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学生的思想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及时(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1页)恰当地留给学生认识的自觉“内化”机会。因此“无声语言”的设置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如当“力”讲完后,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怎样证明力的存在呢?它的大小又是如何测出来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更有兴趣地预习下节要学的内容,从而能达到下节预期的目标。
另外,教师在运用语言艺术技巧的同时,辅以必要的动作、姿势和眼神等无声语言,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含义。当然,教师的讲课姿势应和教材的内容做到有机结合,使得举止适宜,恰到好处。
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确实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更好地在科学课堂上用特殊语言弹奏一曲曲动听的交响曲,引起师生的共鸣。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来自天赋,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刻意追求、长期锤炼的教学结晶。
课堂语言是一门科学,而特殊语言更是一门艺术。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争做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共同达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目的,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特殊语言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半功倍。
一、幽默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兴奋剂
由于教材是用规范的书面语言来表达严谨的知识体系,不少句段内蕴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明确、具体、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获得一个个印象清晰的概念,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感。一方面,幽默能增加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要发展其逻辑思维,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的支持,而幽默又往往是以形象思维为特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幽默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比如在讲“保险丝”一节时,这样说:“同学们,你们看保险丝的身材并不高大,体质也瘦弱,但是为了他人的安全,保险丝总是勇敢地站在最危险的地方,一旦危险出现,它就毫不犹豫地首先牺牲自己,从而保护了别人,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大无畏精神。”
幽默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亲近感。用它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时,是讽而不苟,刺而不毒,学生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如一本国外教材曾经这样给“电荷”下定义:电荷是一种类似法国香水的东西——敷上了它就能够吸引异性。这种幽默,用一个奇妙的联想把要说明的知识要点用一个极为常见的生活实例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生动而深刻的印象。
有人说,教学幽默是浪花,而不是流水,幽默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教学手段。幽默应选择它在教学中出现的最佳时机而出现,要恰到火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否则就有“卖弄”和“变幽默为滑稽”之嫌。
二、糊涂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清醒剂
科学课中的糊涂语言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热衷于探求问题的特点,进行一些有意识的“糊涂”安排,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真糊涂
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这些问题时,应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绝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例如,在学习“磁场”一节时,对磁场总是有两个磁极这个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应向学生说明:到目前为止,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无单极磁体,但科学本身就是去发现,去研究还未知的世界,究竟有无单极磁体,还需要科学家们去进一步研究。教师的这种“糊涂”不但不损其威信,相反对学生求知还有着积极的意义。
还有一种情况:即学生所问及的问题虽未超出中学范围,但教师一时反应不过来,或者学生所问及的问题教师还不曾涉猎,此时教师不能为保面子而故意拿一些高深的理论作挡箭牌。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不足或不清楚的地方,这也是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实际上这样不但不会丧失教师的威信,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也有积极的影响。当然,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业务水平,才能变糊涂为清楚。
2.假糊涂
一般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可能出现的错误,如果只从正面反复讲,对错误之处进行教学辨析、归纳、评讲,其效果不一定好,讲过之后学生往往还会犯同样错误。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充分暴露错误的过程,学生不能获得错误的心理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容易忽视或弄错之处,教师佯装不知,“不露声色”地讲错,待问题出现后,再和学生一起去分析错误原因,纠正错误,这样充分暴露了错误过程,学生在“情理之中”惊呼上当,加深了对错误的认识。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不但不会认为教师的水平差,相反还会使学生感到教学过程的亲切感。
三、无声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内容,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会,把一堂课搞得水泄不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学生的思想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科学教学中,要及时(下转第100页)(上接第91页)恰当地留给学生认识的自觉“内化”机会。因此“无声语言”的设置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如当“力”讲完后,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怎样证明力的存在呢?它的大小又是如何测出来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会更有兴趣地预习下节要学的内容,从而能达到下节预期的目标。
另外,教师在运用语言艺术技巧的同时,辅以必要的动作、姿势和眼神等无声语言,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含义。当然,教师的讲课姿势应和教材的内容做到有机结合,使得举止适宜,恰到好处。
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确实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更好地在科学课堂上用特殊语言弹奏一曲曲动听的交响曲,引起师生的共鸣。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来自天赋,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刻意追求、长期锤炼的教学结晶。
课堂语言是一门科学,而特殊语言更是一门艺术。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争做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共同达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目的,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