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早期铁缺乏对CDH2基因突变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来源 :国际儿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mingze26315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铁缺乏对CDH2基因突变大鼠神经行为的影响,并探讨环境因素铁营养缺乏与CDH2基因突变在孤独症样行为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方法

将已建立CDH2基因点突变模型的SD雌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缺铁组8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与雄性大鼠配对后,从确定怀孕起,缺铁组给予低铁饲料喂养以诱导大鼠孕期及哺乳期缺铁;正常对照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子代出生后随机选取27只缺铁组仔鼠,27只对照组仔鼠,应用超声波发声实验检测仔鼠语音交流能力;应用动物行为学视频分析系统Smart3.0软件记录旷场实验、三箱社交实验的视频和数据,并统计分析相关行为学特征变化。

结果

子代出生后10日龄时缺铁组大鼠发声次数[(755.67±161.86)次]明显低于对照组[(1 461.89±166.57)次](P<0.05);发声持续时间[(41.77±16.17)s]明显低于对照组[(86.22±10.07)s](P<0.05)。仔鼠出生后6和8日龄时,CDH2基因突变和缺铁对大鼠发声次数的减少有协同作用(P<0.05)。缺铁组大鼠的总运行距离、在外周区域的运行距离、总平均速度、外周平均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此外,铁缺乏大鼠站立次数及不靠壁站立次数减少(P<0.05)。三箱社交实验第二阶段与对照组相比,缺铁组大鼠与新陌生鼠2交流时间较短,与旧陌生鼠1交流互动时间较长,表现出社交能力减弱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命早期铁缺乏与CDH2基因突变的大鼠发生了孤独症样神经行为改变,并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可能增加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生风险。

其他文献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CAEBV)属于EBV阳性T细胞或NK细胞增生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进展快,预后不佳。该文主要从EBV如何感染T/NK细胞、宿主遗传背景、病毒自身因素及细胞因子通路四个方面,对目前CAEBV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内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降低,其中普拉梭菌显著减少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并且普拉梭菌参与炎症性肠病的免疫调控,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普拉梭菌通过抑制炎症通路、调控Treg细胞分化与功能以及修复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参与炎症性肠病免疫调节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通过总结普拉梭菌在肠道内的具体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HES)是一组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产生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以骨髓、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可同时累及多种组织和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介质释放会导致多器官损害。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突变分析结果。该综述旨在总结目前用于治疗HES的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羟基脲、干扰素-α等药物
结缔组织性疾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其包含多种疾病。肺常成为结缔组织性疾病的首发侵犯器官。间质性肺病是其中最常见且严重的类型。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该文就近期国内外对于儿童结缔组织性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发病机制、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进行了综述。
内皮-单核细胞激活多肽Ⅱ(endothelial monocyte-activating polypeptide Ⅱ,EMAP Ⅱ)是一种能诱导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促凝活性、趋化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诱导炎症反应的蛋白。EMAP Ⅱ是由其前体蛋白pro-EMAP Ⅱ在一定条件下酶解形成,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发挥广泛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国内外关于EMAP Ⅱ的研究多
先天性失钠性腹泻(congenital sodium diarrhea,CSD)是一种临床罕见的、于宫内起病的肠道钠吸收异常,导致粪便中钠含量增高的难治性分泌性腹泻。其临床表现和突变基因具有多样性,根据临床表现及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可分为非综合征型先天性失钠性腹泻(non-syndromic congenital sodium diarrhea,non-sCSD)和综合征型先天性失钠性腹泻(sy
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率较高。目前研究表明,儿童H.pylori感染的特点包括耐受性的免疫应答和较轻的炎症反应,内镜下常表现为结节性胃炎,部分患儿可发生消化性溃疡。儿童H.pylori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消化不良、复发性腹痛等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与血液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生长发育等存在相关,并可与胃肠道微生态相互影响,但其中的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而引发一系列出血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以药物为主,一线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药物包括促血小板生成类药物、利妥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及脾切术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临床试验中的新型药物包括脾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细胞因子等。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儿童慢性、难治性ITP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部分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病例可发展为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RMPP)。对此经
感染性休克是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其发生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密切相关。由于心脏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代偿能力差及监测手段的限制,早产儿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尚缺乏统一诊断标准,休克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理想的干预时间也不完全清楚。了解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有效呼吸循环支持、个体化抗微生物及免疫等综合治疗是保证救治成功并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