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朗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e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求学时期至初为人师,笔者曾认为学习语文时齐读很美,然而齐读卻容易走入唱读的误区,不能传达出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感受。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在一遍遍尝试之后,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必须采用不同形式的诵读方式,如:研读,感悟深情;范读,树立榜样;范读、导读,品味意蕴等。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尽量避免齐读,即使需要,也应该在“烂读”的基础上为感情的深挚而读,为思想的升华而读。
  【关键词】优化; 朗读教学;语文课堂;更美 引 言记得在上小学时,为数不多的音乐课上,老师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就是他弹脚踏风琴,我们跟着琴声放开喉咙齐唱,那时,觉得整齐嘹亮的歌声是我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直到上了师范,我们才开始学起了五线谱,认识了哆、唻、咪,不同的是老师教我们合唱时,却喜欢让我们分声部唱,一开始我们总觉得容易出错不适应,时间长了,才发现这样才能表达出歌曲中更深刻的感情。于是,后来喜欢上了《命运》,喜欢上了《春之声圆舞曲》,喜欢上了由盛大的乐队演奏的交响乐,觉得这样才能够把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诠释得更完美。
  初为人师时,就喜欢在早读课时欣赏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那声音清亮、纯美。时间一久,却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节奏,一种腔调,朗读时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正如叶圣陶所指出的:“有很多地区,小学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的,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生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示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不禁悲哀:这样的齐读(唱读)能传达出孩子们不同的学习感受吗?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追求怎样的读书方式呢?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在一遍遍尝试之后,笔者的收获是:
  1. 朗读教学,读你千遍不厌倦 朱熹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即要求学生通过他们的读和思的实践来提高阅读水平,培养理解能力。他十分重视朗读,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知,久远不忘”。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也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朱作仁谈朗读》一文这样比喻:“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语感论》中也说:“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读从言,和看、阅不一样,必须发出声音,默读、阅读是后起之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由于多读、熟读能将客观的言语对象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古代的''读书''就是学习的同义词。”义务教育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明确提出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而且把“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
  可见,朗读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为什么呢?诚如《诗大序》所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谈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者为了抒发心声,情不自禁地要吟诵、要歌唱、要手舞足蹈;而读者在真正领会到作者思想感情后,要再现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读,因为朗读是一种再创造。
  从科学的角度来诠释朗读更有说服力。现代语文教育心理学认为,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创造活动,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它更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文中的艺术美,情感美,思想美,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更高层次来说,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显现。
  可喜的是,新课程的选文又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课文,有传统的名篇佳作,也有紧扣时代脉搏,富有深刻意蕴的经典时文,所以说,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老师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也是必要的。
  2. 诵读教学,这边风景独好要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朗读,要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感知”课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三分文章七分读”,涵泳工夫兴味长,“诵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教师要引导并帮助学生“入境”,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实施诵读教学:
  (一)研读,感悟深情。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我们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所以,要想指导学生诵读,每教一课之前,教师要反复认真地研读教材,朗读课文,设身处地地领悟其内容美,语言美,情感美,直至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感觉方可。须知,只有打动我们教师自己的文章,我们才能去打动学生。惟其如此,教学中,学生才能在我们的真情引导和倾情指导下,受到感染,从而口诵心惟,读出兴味,读出深情。
  (二)范读,树立榜样。在钻研、领悟教材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或全篇或片断地进行范读。范读,不仅浓缩着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会像溪水一样同时流入学生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所以,教学中,我们都要会用音韵很美的范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身体力行指导诵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文中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的一幅幅美景,令人向往,使人陶醉,适于诵读。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引用文中荡漾着温馨和真情的语言,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感染。然后,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使学生在细细的听读中,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被老师美的情感、美的语调,美的音质感染了。他们一定会急于模仿,无形中,我们的范读将为孩子们喜爱并学习诵读树立了榜样。   (三)导读,品味意蕴。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想往的语文课堂啊!
  3. 齐声朗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的确,朗读何其重要,诵读的意味真是隽永深长,可我们还有必须要注意的地方。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速读”等阅读方法,供学生针对不同的阅读对象,根据不同的阅读要求而有选择性地运用或综合运用。
  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过多使用的是齐声朗读这种阅读方法,在有些课上(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往往扯着嗓子比赛谁的声音响亮,学生们的朗读本应是一种享受,可现在,朗读没有节奏,缺乏韵律,感情匮乏,“朗读”变成了“喊读”,更有甚者,变成了“唱读”,令老师很不满意。那么怎样才能扬长避短,让琅琅读书声给老师带来的只是美好的享受,让学生们真正由优美的声音带来对文章的更为具体形象的感悟呢?
  笔者认为,朗读形式应以个别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个体独立性。默读、范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理解读、欣赏读等多种方法,都是语文日常教学中可以经常灵活使用的手段。这样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积累内化,培养语感的作用,也就是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
  同时,在教学一篇课文前,教师要对课文做全面细致地分析。哪一部分适于哪种读法也要做好周密地考虑。这样,就能收到最好的朗读效果。
  结束语 高尔基指出:“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而我们表现为了这种艺术的魅力,就应该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那样:“声转于吻,玲珑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达到了这个境界的语文课堂教学,又何須过多地去对课文条分缕析呢?学生们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在润物无声中内化语言,理解课文,体味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的阅读能力。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从而在朗读课文时琅琅上口,流利畅达;作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同时,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尽量避免齐读,即使需要,也应该在“烂读”的基础上为感情的深挚而读,为思想的升华而读!
其他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老师都感到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很有局限的语文知识,很少有广泛的自我吸收和创造的空间,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严重不足,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效率也不高。  要解决这些问题,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学担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要找到语文教学与自学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即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
期刊
当今社会,知识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学科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对此,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能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乃至自主学习,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从而不断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怎样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  首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
期刊
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灵魂,它与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科体系的三个方面。不同学科它所包含的学科思想也必然不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既抽象又具体,其学科思想的内容丰富多彩。中学化学学科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对立统一思想 对立统一思想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在中学化学学科中无处不在。这一思想所体现的相互对立的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从关系。运用这一思想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很有帮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英语成与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掌握好这种语言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中阶段正式我国年轻一代学习的关键阶段,怎样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成为高中英语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浅谈了一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几种路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效果;路径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作为人们日常交流工具的语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掌握好这种语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关键词】美术欣赏;美术教学;习惯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
期刊
阅读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笔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1. 充分了解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知识、认知技巧、个人经历、世界知识等等。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语篇等不同层次,是理解语言的基础。读者在阅读时不能一个词一个词地理解,有效的阅读,应该更多地关注关键词或语意群。背景知识是影响阅读理解的另一个重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又有了重大的推进,它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高效的课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构建有效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
期刊
【摘要】法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地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目的。由此可见,德育也在英语学科教学中起着手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教学;德育渗透;阅读理解;古今中外;科技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遵循英语自身的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也要力图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将“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使受教育者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同时,潜”默化地接受德
期刊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新教材的特点,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兴趣”。兴趣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是学习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所以,要提高历史课教学的实效,导入是相当重要的,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谈
期刊
【摘要】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本文从素质教育谈起,深入分析了我国素教育现状,并就存在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可以引起有关方面关注,对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素质教育水平有一点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课堂策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