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土木工程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立土木工程“本硕博”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竞争力。本文重点阐述了科研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教学环节以及应用效果。
关键词: 土木工程 科研实践 教学体系 现场课堂
Civil engineering “this large abundant” integr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Xu Bangshu
Abstract:The civil engineering is the gate practicality very strong discipline.Establishment civil engineering “this large abundant” integr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may enhance the student to practice ability,the innovation spirit and the social competitive power practically.This article with emphasis elaborate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imary coverage,the teaching link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Keywords:Civil engineering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Teaching system Scene classroom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8-0073-02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是实践性很强专业。应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竞争力。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从工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凭借学院科研优势,建立土木工程“本硕博”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中的“实践”不仅是“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实践,而且包括了具有科学探索内容,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参与的“科研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现场发现科学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驾驭实际工程的本领。
1.“6+12+6”模式
“本硕博”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概化为 “6+12+6”模式。科研实践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独立的培养模式。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分别不少于6个月、12个月和6个月,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时间。本科生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暑期学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累计在工程现场参与科学研究6个月。针对硕士生工程特性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对工程科学问题的洞察力不够,硕士生完成1年级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级12个月在现场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修完专业基础课程。博士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在现场进行工程实践、数据采集、科学实验、理论分析等至少6个月,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同时进行博士论文研究大部分前期工作。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同参与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活动,可以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实现学术上传帮带,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实践教学体系。
1.1 以科研推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保证科研量与质的持续提高。
广泛开展学校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承揽多项国家在建的重大工程研究课题,为企业、政府提供技术服务。发挥企业资金和学校人才优势,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例如承担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最小岩石厚度研究、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为设计部门提供重要的合理覆盖厚度的设计参数。承担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研究,和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山东大学青岛胶州湾隧道实习基地。多届学生参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稳定性研究工作,预先探明隧道前方地质情况和分析围岩稳定,防范隧道风险,为隧道安全施工保驾护航。通过重大横向工程课题,让学生参与数值计算、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极大提高了学生工程素养和科研能力。
1.2 坚持不懈地加强岩土工程中心团队建设,对整个土建学院的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保证“6+12+6”科研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取得成效的核心是科研,科研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此,山东大学于2002年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原地下硐室群开放实验室整体引进人才,组建了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岩土工程中心是山东大学重要研究机构,自建立以来,受到学校大力支持,科研实力稳步增长,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校前列。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术才教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狠抓学术团队建设,逐步形成山东大学具有特色的学术团队,包括:①老中青教师学术梯队。教师学术梯队建设是科研、教学质量根本保证,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保障。岩土中心现有在编人员为18人,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岩土中心人员专业搭配、年龄结构合理,已建成了山东大学具有蓬勃向上,勇于创新的研究团队。②本硕博学生创新梯队。本科生、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创新的能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形成开放的本硕博相互传帮带的学术氛围。目前,岩土中心在读博士生20人,在读硕士生50人。此外,两个梯队之间不仅是层次关系,还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主要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完成课题为任务,通过教师负责课题,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实现。根据工作和学习需要,每个人可以同时参与多项课题。这样就极大地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使每个人都得到更多锻炼机会。
1.3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研”实习基地。
学校培养经费有限,依托横向课题,可以吸取资金,为企业服务,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教学特别注重加强学校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并把科研引入实践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土建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如山东高速集团、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沪蓉西高速公路指挥部等。
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是直接培养创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节约实习经费和科研经费的一个好方法。现在上课学时少,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这就为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6年~2008年,有20名大学生依托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申请参加了5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取得了较好成果。
2.科研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管理
科研实践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独立的培养模式。在制度上和实践环节上加以制定和完善。“6+12+6”科研实践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时间。同时,更注重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以下环节实现:实习环节、暑期学校、创新基地、现场课堂、现场科研与实践、毕业设计。
2.1 完善实习环节管理,增强学生工程特性认识。
实习是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挥土建与水利学院和设计院、施工企业广泛的合作关系,带领学生深入设计、施工一线。首先,依托工程课题,与业主单位、施工企业本着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原则,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场建立实习基地。例如,在青岛胶州湾隧道施工现场,以青岛胶州湾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课题与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共建山东大学实习基地的协议。依托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课题,建立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实习基地,带领地空04级学生去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实习。学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互动交流,跟随技术人员深入到施工一线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不仅对设计、施工各环节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还能在实习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2 开设暑期学校课程,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及动手能力。
暑期学校是对土木工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学内容、方法灵活,方便实用。如目前的《建筑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结构设计大赛辅导》、《岩土力学常规试验》等课程。
学院利用先进的室内试验仪器、设备、试验师资力量等资源优势,针对本科生开设暑期室内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常规试验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常规试验,弥补结构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混凝土设计原理等理论知识学习中感性知识的不足,使学生既深化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2.3 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与综合应用能力。
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土木工程教育、工程创新一个尽兴发挥的舞台。要想创新之树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选择好的树种以及适宜的土壤,并有精心的栽培才能成功。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而好多毕业生与之需求相距甚远,这是目前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之一。创新基地建设之初,就制定“学以致用、求真务实”方针,根本目的是培养土木工程创新人才。
创新基地经常举办或派学生参加力学知识竞赛和结构设计大赛,这是培养创新意识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与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快速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结构创新与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自信,对未来工作满怀憧憬。创新基地的指导教师均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富有激情、年富力强的博士,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一直奋斗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在创新基地教师精心指导下,2007年王忠山等同学获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三等奖,邱灿星、李飞、胡振获山东省高校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
创新基地倡导创新教学,积极推进“做中学”方法,寓“教”于“做”,重在“过程”。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努力钻研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从而提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基地建设“教师指导、学生为主、自我管理、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结构竞赛、课外实习、专题讨论等诸多学习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引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2.4 开展现场课堂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科研活动同步开展。
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参与科研课题的同时,又要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此,我们在工程现场建有工地实验室、工地图书馆,开展现场课堂教学。
2.4.1 工地实验室建设。工程项目课题一般研究周期较长,投入设备、资金多。例如青岛胶州湾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计划时间4年,沪蓉西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课题,现场连续跟踪研究5年时间。建有工地实验室,既有常规岩石抗压实验、渗透试验等设备,还有瞬变电磁、TSP、地质雷达等先进试验设备。在现场的学生可以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在现场开展室内试验和工程监测等研究。
2.4.2 工地图书馆建设。为了保证在工程现场学生和科研人员方便查阅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建有工地图书馆,购置几百册隧道、桥梁等专业的图书资料,另外还开通山东大学电子期刊远程访问系统。切实做到理论学习、工程实践、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2.4.3 现场课堂教学。硕士生1年级完成基础课程学习,2年级在现场参与课题研究。硕士生专业课程教学放到现场开展,由学院派出专业老师在现场结合研究课题开课。另外,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现场专家讲座和技术研讨会进行专业课教学。正真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极大提高他们的专业课程理解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4.4 现场技术交流会。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定期现场技术交流会和突发事件专家技术咨询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可直接获取最前沿的技术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工程专家的交流掌握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和管理经验,并能结合具体的工程难题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2.4.5 现场与校内科研活动联动开展。工程课题分布在全国各地,工地较多,如锦屏电站、厦门海底隧道、四川江边电站、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每项课题正常情况只有若干名老师、学生参与其中。为充分发挥土建学院科研团队优势,学院试验设备、计算分析设备等条件,通过互联网,建立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现场采集的数据可以及时反馈到学院岩土中心、结构研究所等,在家的研究人员参与计算分析,指导现场研究。
2.5 毕业论文结合科研课题选题,保证选题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前沿性。
不仅硕士生、博士生结合自然科学基金、横向工程等研究课题选题,而且大部分本科生都结合工程课题选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本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为论文的选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工程现场较容易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就保证选题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毕业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毕业环节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结合最新的科研方向和实际现场课题,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的重要原则,近两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保证了选题的质量。
3.应用效果
建立了土木工程“本硕博”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体系,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具有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强,良好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社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激发了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驾驭工程实践的能力及大力提升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科研为生产服务,创造性地解决了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结合科研课题,论文选题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取得较好成绩。毕业生中,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比例大大增加,到设计、施工等单位工作的同学也明显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关键词: 土木工程 科研实践 教学体系 现场课堂
Civil engineering “this large abundant” integr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Xu Bangshu
Abstract:The civil engineering is the gate practicality very strong discipline.Establishment civil engineering “this large abundant” integr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may enhance the student to practice ability,the innovation spirit and the social competitive power practically.This article with emphasis elaborate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imary coverage,the teaching link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Keywords:Civil engineering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Teaching system Scene classroom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8-0073-02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总称,是实践性很强专业。应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竞争力。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从工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凭借学院科研优势,建立土木工程“本硕博”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中的“实践”不仅是“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实践,而且包括了具有科学探索内容,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共同参与的“科研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在工程现场发现科学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驾驭实际工程的本领。
1.“6+12+6”模式
“本硕博”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概化为 “6+12+6”模式。科研实践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独立的培养模式。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分别不少于6个月、12个月和6个月,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时间。本科生利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暑期学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累计在工程现场参与科学研究6个月。针对硕士生工程特性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对工程科学问题的洞察力不够,硕士生完成1年级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级12个月在现场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修完专业基础课程。博士生根据论文研究的需要在现场进行工程实践、数据采集、科学实验、理论分析等至少6个月,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同时进行博士论文研究大部分前期工作。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同参与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活动,可以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实现学术上传帮带,相互促进,共同进步。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实践教学体系。
1.1 以科研推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保证科研量与质的持续提高。
广泛开展学校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承揽多项国家在建的重大工程研究课题,为企业、政府提供技术服务。发挥企业资金和学校人才优势,服务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例如承担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最小岩石厚度研究、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最小岩石覆盖厚度研究,为设计部门提供重要的合理覆盖厚度的设计参数。承担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研究,和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建山东大学青岛胶州湾隧道实习基地。多届学生参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围岩稳定性研究工作,预先探明隧道前方地质情况和分析围岩稳定,防范隧道风险,为隧道安全施工保驾护航。通过重大横向工程课题,让学生参与数值计算、室内试验、现场测试和理论分析,极大提高了学生工程素养和科研能力。
1.2 坚持不懈地加强岩土工程中心团队建设,对整个土建学院的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保证“6+12+6”科研实践教学模式建设取得成效的核心是科研,科研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此,山东大学于2002年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原地下硐室群开放实验室整体引进人才,组建了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中心。岩土工程中心是山东大学重要研究机构,自建立以来,受到学校大力支持,科研实力稳步增长,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校前列。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李术才教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狠抓学术团队建设,逐步形成山东大学具有特色的学术团队,包括:①老中青教师学术梯队。教师学术梯队建设是科研、教学质量根本保证,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保障。岩土中心现有在编人员为18人,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岩土中心人员专业搭配、年龄结构合理,已建成了山东大学具有蓬勃向上,勇于创新的研究团队。②本硕博学生创新梯队。本科生、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学习知识的欲望和创新的能力。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形成开放的本硕博相互传帮带的学术氛围。目前,岩土中心在读博士生20人,在读硕士生50人。此外,两个梯队之间不仅是层次关系,还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主要以培养学生为目标,完成课题为任务,通过教师负责课题,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实现。根据工作和学习需要,每个人可以同时参与多项课题。这样就极大地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使每个人都得到更多锻炼机会。
1.3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产学研”实习基地。
学校培养经费有限,依托横向课题,可以吸取资金,为企业服务,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土木工程教学特别注重加强学校与企业单位的合作,并把科研引入实践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土建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如山东高速集团、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淮南矿业集团、沪蓉西高速公路指挥部等。
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是直接培养创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节约实习经费和科研经费的一个好方法。现在上课学时少,学生自由支配时间多,这就为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6年~2008年,有20名大学生依托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申请参加了5项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取得了较好成果。
2.科研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有机管理
科研实践是学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独立的培养模式。在制度上和实践环节上加以制定和完善。“6+12+6”科研实践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时间。同时,更注重科研实践的各个环节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以下环节实现:实习环节、暑期学校、创新基地、现场课堂、现场科研与实践、毕业设计。
2.1 完善实习环节管理,增强学生工程特性认识。
实习是本科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发挥土建与水利学院和设计院、施工企业广泛的合作关系,带领学生深入设计、施工一线。首先,依托工程课题,与业主单位、施工企业本着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原则,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场建立实习基地。例如,在青岛胶州湾隧道施工现场,以青岛胶州湾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课题与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共建山东大学实习基地的协议。依托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课题,建立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实习基地,带领地空04级学生去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实习。学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互动交流,跟随技术人员深入到施工一线并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不仅对设计、施工各环节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还能在实习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2 开设暑期学校课程,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及动手能力。
暑期学校是对土木工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学内容、方法灵活,方便实用。如目前的《建筑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结构设计大赛辅导》、《岩土力学常规试验》等课程。
学院利用先进的室内试验仪器、设备、试验师资力量等资源优势,针对本科生开设暑期室内实验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常规试验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一些常规试验,弥补结构力学、土力学、岩石力学、混凝土设计原理等理论知识学习中感性知识的不足,使学生既深化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动手能力。
2.3 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与综合应用能力。
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土木工程教育、工程创新一个尽兴发挥的舞台。要想创新之树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需要选择好的树种以及适宜的土壤,并有精心的栽培才能成功。企业真正需要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创新型人才,而好多毕业生与之需求相距甚远,这是目前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之一。创新基地建设之初,就制定“学以致用、求真务实”方针,根本目的是培养土木工程创新人才。
创新基地经常举办或派学生参加力学知识竞赛和结构设计大赛,这是培养创新意识较为有效的方法,可以增加与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快速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结构创新与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自信,对未来工作满怀憧憬。创新基地的指导教师均是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富有激情、年富力强的博士,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一直奋斗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在创新基地教师精心指导下,2007年王忠山等同学获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三等奖,邱灿星、李飞、胡振获山东省高校第二届结构设计大赛三等奖。
创新基地倡导创新教学,积极推进“做中学”方法,寓“教”于“做”,重在“过程”。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锲而不舍、努力钻研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从而提升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基地建设“教师指导、学生为主、自我管理、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结构竞赛、课外实习、专题讨论等诸多学习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引领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2.4 开展现场课堂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科研活动同步开展。
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同时参与科研课题的同时,又要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此,我们在工程现场建有工地实验室、工地图书馆,开展现场课堂教学。
2.4.1 工地实验室建设。工程项目课题一般研究周期较长,投入设备、资金多。例如青岛胶州湾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计划时间4年,沪蓉西高速公路隧道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课题,现场连续跟踪研究5年时间。建有工地实验室,既有常规岩石抗压实验、渗透试验等设备,还有瞬变电磁、TSP、地质雷达等先进试验设备。在现场的学生可以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在现场开展室内试验和工程监测等研究。
2.4.2 工地图书馆建设。为了保证在工程现场学生和科研人员方便查阅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料,建有工地图书馆,购置几百册隧道、桥梁等专业的图书资料,另外还开通山东大学电子期刊远程访问系统。切实做到理论学习、工程实践、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2.4.3 现场课堂教学。硕士生1年级完成基础课程学习,2年级在现场参与课题研究。硕士生专业课程教学放到现场开展,由学院派出专业老师在现场结合研究课题开课。另外,还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现场专家讲座和技术研讨会进行专业课教学。正真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极大提高他们的专业课程理解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4.4 现场技术交流会。由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定期现场技术交流会和突发事件专家技术咨询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可直接获取最前沿的技术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工程专家的交流掌握工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和管理经验,并能结合具体的工程难题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2.4.5 现场与校内科研活动联动开展。工程课题分布在全国各地,工地较多,如锦屏电站、厦门海底隧道、四川江边电站、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等。每项课题正常情况只有若干名老师、学生参与其中。为充分发挥土建学院科研团队优势,学院试验设备、计算分析设备等条件,通过互联网,建立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现场采集的数据可以及时反馈到学院岩土中心、结构研究所等,在家的研究人员参与计算分析,指导现场研究。
2.5 毕业论文结合科研课题选题,保证选题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前沿性。
不仅硕士生、博士生结合自然科学基金、横向工程等研究课题选题,而且大部分本科生都结合工程课题选题。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本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为论文的选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工程现场较容易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就保证选题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毕业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的熟练程度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毕业环节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结合最新的科研方向和实际现场课题,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的重要原则,近两届毕业论文的选题都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和横向课题,保证了选题的质量。
3.应用效果
建立了土木工程“本硕博”一体化科研实践教学体系,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具有健全人格,社会适应能力强,良好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知识扎实,社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激发了学习本专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驾驭工程实践的能力及大力提升了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科研为生产服务,创造性地解决了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结合科研课题,论文选题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取得较好成绩。毕业生中,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深造比例大大增加,到设计、施工等单位工作的同学也明显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