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课堂活跃起来,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字、词、句、段、篇、章,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让更多的知识容纳到语文课堂中去,所以要把握好传统课堂与新课堂的关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改革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58-02
一、课外延伸过多让语文课堂失去“语文味”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要注重课外延伸,淡化学科分界,要让语文课堂的知识丰富起来。由于现代技术能够让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所以教师在课上非常喜欢借用多媒体技术,但是语文课文的内容可以说是包含了艺术、科技、人文等很多内容,究竟什么内容要配合多媒体,怎样合理地利用网络科技,这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如果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内容都进行介绍,那语文课堂就变成了百家讲坛,雖然什么都有,但无法做到集中,更不要谈语文课的传统知识。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这篇文章讲的是伽利略用铁球做实验,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相同高处同时落下,并且同时落地,打破了以往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某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一段关于铁球实验的视频,接下来教师给学生讲了许多深奥的物理知识,介绍了伽利略,介绍了亚里士多德。虽然这样的课堂充分发挥了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作用,但是一堂语文课显然失去了语文的味道,教师只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纠正了学生的字音,除此之外我们再也看不到语文课堂应该有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推敲语言、体味文章情感才是语文课应该做的事情,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重点内容,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二、过多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影响了学习效果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自由学习,学生们都很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比以前更加活跃了,学生也确实能够自由地探索知识了。但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自制力差,让他们发挥主体性并不代表放任自流,老师要正确理解教学改革的内容和用意,语文课堂还是要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老师在课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比如针对《老人与海》这篇文章,该课文是一篇节选,是海明威的一个著名作品。小学阶段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学习主人公坚韧不拔的“亮剑”精神,学习他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拼搏精神。某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给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也没有对一战和二战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由朗读。《老人与海》是一篇外国文学的作品,国外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是不同的,小学生一般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应该对这样的作品多做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架空老师,而是把老师的工作提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看待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触类旁通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比较发散,提出的问题可能和教学目标南辕北辙,这时老师应该把握好教学方向,让课堂教学顺着教学目标走。比如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有学生会提问草是怎么敷在船上的,像这种问题老师应该一带而过,简单解答就可以了,要避免课堂提问太杂乱。老师也可以先声夺人,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提问是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等。这样学生的思考就能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提出的问题也不会太偏离教学目标。
四、课堂设计要以文本为主
在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编写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故事性很强,比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将相和》等,这些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是表演说到底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的工具,如果本末倒置,学习的效果反而不好。老师还是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本、学习语言的运用。一些老师没有把改革的内容正确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认为学生积极性高就是好的,一堂课有一两个表演的环节就已经足够了,再多就让语文课堂变成了表演课,学生课上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是下课之后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这样是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五、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开放、要拓展学生知识面,但是面对语文课堂,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一个思考,要结合专家的意见,认真思考改革的内容。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科之间融汇贯通,开放的语文课堂是相对来说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开放,语文课程改革处于一个攻坚阶段,会经历一个扬弃的过程,真理要通过实践去证明,改革要适应课程本身的特点。语文课堂需要字词句的推敲,需要传统的“语文味道”,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点点积累,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多媒体以及网络科技手段是我们进行教学的辅助工具,但绝不是主要内容,语文教学终究还是要回到课本上,回到语文知识上。对于语文课本,教师要更加注重纵向地挖掘,横向的拓展只是辅助。对于课堂中有创造性的问题,老师可以加以鼓励,但是那些和课本无关的内容就可以摒弃了,要紧紧把握教学活动的目标,不能偏离。
六、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让学生全面发展,接触更多的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要打造“大语文”课堂。要把课文中涉及到的知识更多地讲给学生,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这个度要把握好,课外延伸过多会让语文课失去语文的韵味,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马雪莲.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J].求知导刊,2015(19):96.
[2]张后超.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的冷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80+93.
[3]江晖.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冷思考[J].教育观察,2012,1(08):91-92.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改革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58-02
一、课外延伸过多让语文课堂失去“语文味”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课要注重课外延伸,淡化学科分界,要让语文课堂的知识丰富起来。由于现代技术能够让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所以教师在课上非常喜欢借用多媒体技术,但是语文课文的内容可以说是包含了艺术、科技、人文等很多内容,究竟什么内容要配合多媒体,怎样合理地利用网络科技,这是一个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如果对课文中涉及到的内容都进行介绍,那语文课堂就变成了百家讲坛,雖然什么都有,但无法做到集中,更不要谈语文课的传统知识。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时候,这篇文章讲的是伽利略用铁球做实验,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相同高处同时落下,并且同时落地,打破了以往亚里士多德的言论。某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一段关于铁球实验的视频,接下来教师给学生讲了许多深奥的物理知识,介绍了伽利略,介绍了亚里士多德。虽然这样的课堂充分发挥了网络技术与新媒体的作用,但是一堂语文课显然失去了语文的味道,教师只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纠正了学生的字音,除此之外我们再也看不到语文课堂应该有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学说到底还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推敲语言、体味文章情感才是语文课应该做的事情,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重点内容,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二、过多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影响了学习效果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自由学习,学生们都很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比以前更加活跃了,学生也确实能够自由地探索知识了。但是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小学生毕竟年龄较小,自制力差,让他们发挥主体性并不代表放任自流,老师要正确理解教学改革的内容和用意,语文课堂还是要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老师在课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比如针对《老人与海》这篇文章,该课文是一篇节选,是海明威的一个著名作品。小学阶段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学习主人公坚韧不拔的“亮剑”精神,学习他面对困难不低头的拼搏精神。某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给学生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也没有对一战和二战的内容进行简单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自由朗读。《老人与海》是一篇外国文学的作品,国外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是不同的,小学生一般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应该对这样的作品多做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是架空老师,而是把老师的工作提到了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看待课堂提问
语文课堂触类旁通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这是非常难得的。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比较发散,提出的问题可能和教学目标南辕北辙,这时老师应该把握好教学方向,让课堂教学顺着教学目标走。比如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有学生会提问草是怎么敷在船上的,像这种问题老师应该一带而过,简单解答就可以了,要避免课堂提问太杂乱。老师也可以先声夺人,先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比如提问是谁借箭,为什么借箭等。这样学生的思考就能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提出的问题也不会太偏离教学目标。
四、课堂设计要以文本为主
在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文的编写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的,故事性很强,比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将相和》等,这些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自我表达的能力。但是表演说到底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的工具,如果本末倒置,学习的效果反而不好。老师还是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本、学习语言的运用。一些老师没有把改革的内容正确理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认为学生积极性高就是好的,一堂课有一两个表演的环节就已经足够了,再多就让语文课堂变成了表演课,学生课上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是下课之后脑子里没有留下什么东西,这样是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五、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开放、要拓展学生知识面,但是面对语文课堂,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一个思考,要结合专家的意见,认真思考改革的内容。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科之间融汇贯通,开放的语文课堂是相对来说的,并不存在绝对的开放,语文课程改革处于一个攻坚阶段,会经历一个扬弃的过程,真理要通过实践去证明,改革要适应课程本身的特点。语文课堂需要字词句的推敲,需要传统的“语文味道”,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一点点积累,基础知识一定要扎实。多媒体以及网络科技手段是我们进行教学的辅助工具,但绝不是主要内容,语文教学终究还是要回到课本上,回到语文知识上。对于语文课本,教师要更加注重纵向地挖掘,横向的拓展只是辅助。对于课堂中有创造性的问题,老师可以加以鼓励,但是那些和课本无关的内容就可以摒弃了,要紧紧把握教学活动的目标,不能偏离。
六、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面,让学生全面发展,接触更多的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要打造“大语文”课堂。要把课文中涉及到的知识更多地讲给学生,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这个度要把握好,课外延伸过多会让语文课失去语文的韵味,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马雪莲.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冷思考[J].求知导刊,2015(19):96.
[2]张后超.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的冷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02):80+93.
[3]江晖.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冷思考[J].教育观察,2012,1(0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