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素来崇尚“民以食为天”的说法。鲁迅先生说,中国其实就是一个大厨房。此言不虚,仔细想想看,我们人生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饭桌展开的:同学聚会有饭局,请人办事有饭局,工作联络有饭局,结婚有饭局、升职有饭局……大局小局,人人都有个饭局。
饭局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自然不在饭,而在局。在中国人的常识中,饭局与其说是解决温饱,不如说是用来联络感情、处理问题。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坐席次序、敬酒先后、祝酒说辞,种种讲究,犹如战场上排兵布阵,其中都有道理。觥筹交错和眼神交汇中,有结交、有请托、有交易、有阴谋,有真心话和大冒险。透过饭局,我们看得到深埋于其中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官场局
饭局似乎从诞生之初就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如“鸿门宴”“群英会”“杯酒释兵权”等等无不与饭局相关。从官场饭局中也衍生出一套潜规则,只要你身在官场,就不能不深陷“局”中。这样的饭局,有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设局人要察言观色,面面俱到,局托儿、陪客等剩余角色也要尽职尽责,说唱逗笑,烘托气氛。这样的煞费苦心,自然是为了求人办事、升官发财等等终极目的。先请客吃饭,互相熟悉,表达诚意,后面送礼走后门也就顺理成童,方便许多。事办不办得成,在于酒喝得好不好,水酒一杯,往往是阿里巴巴通往财富之门的黄金钥匙。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一书里就说:“政治既然即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在这样的饭局规则下。很多地方把会喝酒、酒量大成为选拔干部的一条潜规则,哪还管是否“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上海一名县处级干部称:“推杯换盏间可以拉近关系,揣度彼此,继而提出正规场合或意识清醒状态下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诉求。”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广西一名县委书记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为了维持“圈子”,有时候没办法不喝。甚至如果几个星期不参加这种吃喝,就会感觉被边缘化了。
官场成了酒局集中营。2012年两会上,九三学社就曾指出: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按平均每个饭局花费1000元计算,每年大约3亿个饭局;按每个饭局10人次计算,每年大约30亿人次参加饭局。
近两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开展转变作风各项活动,公款吃喝之风得到遏制。但受拉关系、跑项目、要资金等利益驱动。酒瓶子和印把子之间的联系虽然切断了,但难保权利寻租链条不会以其他方式再次连接,只有逐渐改变官场文化与加强对权利运行的监管双管齐下,方能斩断权力寻租的黑手,“酒桌就是办公桌”的现象或许才能永远止歇。
社交局
凡是社交饭局,必有可告人或者不可告人之目的。“饭”退于次,而“局”的作用却被无限延伸。各种“饭局”,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万种风貌。一个饭局,即可探究社会百态,窥视人生百味。
有媒体曾做调查,“最不愿参加的五大饭局”中“商务聚餐”排在首位。这种聚餐往往主客双方各揣心眼,现场气氛十分紧张。为了手中的销售单、合同或者其他利益,饭局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如果你作为配角出场,也必须战战兢兢,既要为领导挡酒,又要顾全大局,表现太张不行,太敛也不行,既要让本方领导高兴,又要让对方领导满意。这种饭局白领们最常见,陪老板吃饭,不去是不给老板面子,去了不喝酒还是不给老板面子,喝了酒没醉也是不给面子。所以这饭就吃得异常痛苦。
其他四个最不愿意参加的饭局,上榜的分别是“朋友喜宴”“同事聚餐”“同学聚会”和“亲人喜宴及满月酒”等。喜宴、满月酒俗称“高价饭”,去了就得“随礼”。而且现在礼金水涨船高,一个月有个一两次,想不月光都不行。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最怕听到亲友结婚的“喜讯”。最怕的是,平常并无太大交情,却奇迹般地收到请帖,于是只能打肿脸充胖子,捧出笑脸,奉上money。“同事聚餐”和“同学聚会”更是劳心劳力,接到通知便需要做好各种心理建设和面子工程。因为饭桌上必然是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却在比拼地位、权力和财力。混得好的趾高气昂,混得差的垂头丧气。气势弱你就输了!
虽然都讨厌饭局,但饭局社交却很有市场,并逐渐低龄化,“校园社交”在近几年也红火起来。各式各样的聚会逐渐列入大学学子们的日程单。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度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好处。但频繁的聚会对于无收入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负担。有的为了面子又不得不参加,只能过着寅吃卯粮的生活。这样的聚会在小学生之间也盛行开来,过生日请同学吃一顿,考完试一起庆祝一下,今天你请了肯德基,明天我就要请必胜客,攀比过重不仅是让父母负担加重,更是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圈子局
“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圈子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此之前,人们用“xx爱好者”等累赘而模糊的词来形容一个“臭味相投”的群体。而圈子涵盖的范围更广泛,表达的含义也更加准确。托互联网的福,这一词近几年广为人们使用。托柴静的福,这个词被赋予了颇为“文艺”的时髦含义,更加普及。
“老男人局”是个著名而神秘的京城圈子,柴静因为是这个著名的“老男人局”里的花朵,特别受好评,还引起了些争议。历数这个圈子成员,有读库主编张立宪,《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出版人杨葵,作家李辉,编导牟森……都是文化名流,新闻、出版界、电视界的名人大腕。据陈晓卿说,老男人局选的馆子大都是深届北京胡同里的鸡毛小店,讨论的是“一个人被蚊子咬了,鼓了一个包,那么他的体重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样的话题。因为臭味相投,所以在这样的氛围和圈子中,是轻松的、愉快的,完全不用担心在局上有啥事没办成,还是自己是不是比下去了。这样的饭局令人神往,因为目的仅仅在于饭,还有出于真正的友情。三五好友、同学等,有兴致了一起邀上。不在乎吃饭的地点和时间,随便一个路边摊就行。不在乎饭菜好坏、酒的档次,没有功利之心,只为图一个气氛和心情。酒至酣处,无话不说,或高兴或流泪或郁闷,你的对桌永远是你可信的倾听之人,话尽酒干,你的内心酣畅淋漓,一身轻松。
年轻人局太多忙不过来,老年人则是因为孤独而追寻自己的圈子。时下,老年社交圈红红火火,退休老人因为锻炼身体的需求,多选择“晨练圈”“舞蹈圈”“旅游圈”,因為年轻时工作忙,不能常聚,退休后老人的“战友圈”也纷纷建立起来。这样的圈子,少了功利性,多了公益性,大家聚在一起,吃喝也罢,活动也罢,都是满腔热情,有滋有味。
生活中我们总是避不开很多的饭局,我们真应该静心想想,赴约是为饭,还是为局,或者为人。是被饭布下的局而套牢自己,还是单纯地享受一顿饭给自己带来的生活惬意,其实取决于自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自我追求。
饭局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自然不在饭,而在局。在中国人的常识中,饭局与其说是解决温饱,不如说是用来联络感情、处理问题。中国人的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一场饭局,坐席次序、敬酒先后、祝酒说辞,种种讲究,犹如战场上排兵布阵,其中都有道理。觥筹交错和眼神交汇中,有结交、有请托、有交易、有阴谋,有真心话和大冒险。透过饭局,我们看得到深埋于其中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官场局
饭局似乎从诞生之初就与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著名的典故如“鸿门宴”“群英会”“杯酒释兵权”等等无不与饭局相关。从官场饭局中也衍生出一套潜规则,只要你身在官场,就不能不深陷“局”中。这样的饭局,有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设局人要察言观色,面面俱到,局托儿、陪客等剩余角色也要尽职尽责,说唱逗笑,烘托气氛。这样的煞费苦心,自然是为了求人办事、升官发财等等终极目的。先请客吃饭,互相熟悉,表达诚意,后面送礼走后门也就顺理成童,方便许多。事办不办得成,在于酒喝得好不好,水酒一杯,往往是阿里巴巴通往财富之门的黄金钥匙。
易中天教授在《闲话中国人》一书里就说:“政治既然即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在这样的饭局规则下。很多地方把会喝酒、酒量大成为选拔干部的一条潜规则,哪还管是否“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上海一名县处级干部称:“推杯换盏间可以拉近关系,揣度彼此,继而提出正规场合或意识清醒状态下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诉求。”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广西一名县委书记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为了维持“圈子”,有时候没办法不喝。甚至如果几个星期不参加这种吃喝,就会感觉被边缘化了。
官场成了酒局集中营。2012年两会上,九三学社就曾指出: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已达3000亿。按平均每个饭局花费1000元计算,每年大约3亿个饭局;按每个饭局10人次计算,每年大约30亿人次参加饭局。
近两年来。随着中央和地方持续开展转变作风各项活动,公款吃喝之风得到遏制。但受拉关系、跑项目、要资金等利益驱动。酒瓶子和印把子之间的联系虽然切断了,但难保权利寻租链条不会以其他方式再次连接,只有逐渐改变官场文化与加强对权利运行的监管双管齐下,方能斩断权力寻租的黑手,“酒桌就是办公桌”的现象或许才能永远止歇。
社交局
凡是社交饭局,必有可告人或者不可告人之目的。“饭”退于次,而“局”的作用却被无限延伸。各种“饭局”,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万种风貌。一个饭局,即可探究社会百态,窥视人生百味。
有媒体曾做调查,“最不愿参加的五大饭局”中“商务聚餐”排在首位。这种聚餐往往主客双方各揣心眼,现场气氛十分紧张。为了手中的销售单、合同或者其他利益,饭局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如果你作为配角出场,也必须战战兢兢,既要为领导挡酒,又要顾全大局,表现太张不行,太敛也不行,既要让本方领导高兴,又要让对方领导满意。这种饭局白领们最常见,陪老板吃饭,不去是不给老板面子,去了不喝酒还是不给老板面子,喝了酒没醉也是不给面子。所以这饭就吃得异常痛苦。
其他四个最不愿意参加的饭局,上榜的分别是“朋友喜宴”“同事聚餐”“同学聚会”和“亲人喜宴及满月酒”等。喜宴、满月酒俗称“高价饭”,去了就得“随礼”。而且现在礼金水涨船高,一个月有个一两次,想不月光都不行。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最怕听到亲友结婚的“喜讯”。最怕的是,平常并无太大交情,却奇迹般地收到请帖,于是只能打肿脸充胖子,捧出笑脸,奉上money。“同事聚餐”和“同学聚会”更是劳心劳力,接到通知便需要做好各种心理建设和面子工程。因为饭桌上必然是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却在比拼地位、权力和财力。混得好的趾高气昂,混得差的垂头丧气。气势弱你就输了!
虽然都讨厌饭局,但饭局社交却很有市场,并逐渐低龄化,“校园社交”在近几年也红火起来。各式各样的聚会逐渐列入大学学子们的日程单。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度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对以后的工作生活有好处。但频繁的聚会对于无收入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负担。有的为了面子又不得不参加,只能过着寅吃卯粮的生活。这样的聚会在小学生之间也盛行开来,过生日请同学吃一顿,考完试一起庆祝一下,今天你请了肯德基,明天我就要请必胜客,攀比过重不仅是让父母负担加重,更是扭曲了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圈子局
“圈子”是指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圈子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实际上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此之前,人们用“xx爱好者”等累赘而模糊的词来形容一个“臭味相投”的群体。而圈子涵盖的范围更广泛,表达的含义也更加准确。托互联网的福,这一词近几年广为人们使用。托柴静的福,这个词被赋予了颇为“文艺”的时髦含义,更加普及。
“老男人局”是个著名而神秘的京城圈子,柴静因为是这个著名的“老男人局”里的花朵,特别受好评,还引起了些争议。历数这个圈子成员,有读库主编张立宪,《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出版人杨葵,作家李辉,编导牟森……都是文化名流,新闻、出版界、电视界的名人大腕。据陈晓卿说,老男人局选的馆子大都是深届北京胡同里的鸡毛小店,讨论的是“一个人被蚊子咬了,鼓了一个包,那么他的体重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这样的话题。因为臭味相投,所以在这样的氛围和圈子中,是轻松的、愉快的,完全不用担心在局上有啥事没办成,还是自己是不是比下去了。这样的饭局令人神往,因为目的仅仅在于饭,还有出于真正的友情。三五好友、同学等,有兴致了一起邀上。不在乎吃饭的地点和时间,随便一个路边摊就行。不在乎饭菜好坏、酒的档次,没有功利之心,只为图一个气氛和心情。酒至酣处,无话不说,或高兴或流泪或郁闷,你的对桌永远是你可信的倾听之人,话尽酒干,你的内心酣畅淋漓,一身轻松。
年轻人局太多忙不过来,老年人则是因为孤独而追寻自己的圈子。时下,老年社交圈红红火火,退休老人因为锻炼身体的需求,多选择“晨练圈”“舞蹈圈”“旅游圈”,因為年轻时工作忙,不能常聚,退休后老人的“战友圈”也纷纷建立起来。这样的圈子,少了功利性,多了公益性,大家聚在一起,吃喝也罢,活动也罢,都是满腔热情,有滋有味。
生活中我们总是避不开很多的饭局,我们真应该静心想想,赴约是为饭,还是为局,或者为人。是被饭布下的局而套牢自己,还是单纯地享受一顿饭给自己带来的生活惬意,其实取决于自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自我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