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之车”驶向伦敦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辉煌望而难及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并肩辉煌已经注定载入史册,它们在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漫长历史上都扮演了里程碑式的角色。其实,奥运会与世博会本就渊源深远。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后,1900年、1904年、1908年奥运会都是和世博会同时举办的。当时奥运会借的是世博会的人气、场面,而世博会则借助奥运会来提升可看性。后来,奥运会有了独立发展的能力,就与世博会“分道扬镳”了,并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有关“商业化”和“职业化”的推进创造了新的辉煌。
  毫无疑问,北京奥运会是一届十分成功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曾经直接给予了“无与伦比”这个最高评价的用词。近日罗格在伦敦又谈到,2008年北京举办了一届难以超越的奥运会,他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在我的经历中并不常看到哪个国家对于奥运会,能付出如此多的精力和财力,毫无疑问,很难有国家对于奥运会的投入会超过中国,这也是北京奥运会无与伦比的原因。”
  特别是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也被认为达到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所难以企及的高度。英国的媒体也认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尽管在创意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整体效果上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是相差不少;甚至有评论说,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届奥运会可以在壯观、雄伟、奇妙、创新、远见和精密方面,能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提并论。
  上海世博会获得巨大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在筹备和主办过程中克服了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突破了网络时代下传统博览业面临的种种困境,将世博会的声望重新拉抬到一个受到各方尊重的高度;特别是其在半年时间内创下超过7300万人次的参观纪录,更是让国际展览局的高官惊叹“以后不会再有了”。
  作为本世纪初我们国家举办的两大国际盛事,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扮演了让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标杆角色。究其原因,除了它们所举办的时机恰逢崛起的中国与剧变的世界都迫切需要相互交往的平台和窗口外,国家的支持、制度的保障、人民的奉献、主办城市的全情投入,更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巨大优势。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获得的民意支持度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伦敦人在谈到当地人对于奥运会热情支持程度只能说“一半对一半吧”。
  
  精打细算量力而行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那么伦敦奥运会不得不感叹自己有些“生不逢时”了。始于2008年秋的一场国际金融危机重创了欧美经济,乃至2011年演变为让欧陆大地闻之色变的欧债风暴,至今尚未有明显缓解的迹象。对于主办伦敦奥运的英国人来说,虽然不在风暴的中心,但如此贴近的地理位置、如此紧密的经济联系,如此密切的人文交流,相比起两年前上海世博会的东道主,英国人更加深受世界经济下行之苦带来的冲击。不少英国人感叹说,他们怎么老是扮演奥运会“拯救者”的角色,1904年和1948年的两届伦敦奥运会也都是在艰困时局下由他们勇挑承办重担的。
  于是,一直以“少花钱、多办事”为宗旨的伦敦奥运会主办者不得不收敛了原先锋芒毕露的态势,开始从各个方面精打细算;或许他们在开源上无法做得更多,但在节流上可谓绞尽了脑汁,特别是场馆建设方面就能省则省:主体育场“伦敦碗”为了省钱,相比原先最初的设计省去了三分之一的顶棚;在新建的14个比赛场馆中,有8个是临时场馆,在奥运会后将被拆除;奥运村也大“瘦身”,公寓比预先计划减少了1000套,原定的4人间最后要挤进5个人……有人戏称,伦敦奥运会成了名副其实的“临时”奥运会。
  当然,也有人对伦敦的量力而行给予了理解和称赞。国际奥委会下设的“专门研究如何控制奥运会规模”的奥运会研究委员会(Olympic Games Study Commission) 负责人表示,伦敦奥运场馆建设中尽量少建永久性场馆的思路是科学的、务实的。他说:“奥运场馆主要用于承接重大体育赛事,体量需求很大,功能比较单一,建设又相对集中,使得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难度非常大,经营和开发奥运场馆赛后资源是每个主办城市都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场馆瘦身’不失为解决奥运后长期运营困难的一个聪明做法。”
  其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筹备举办过程中也并不是大手大脚,也有“节俭办奥运”、“节俭办世博”的口号,伦敦奥组委和伦敦市政府还曾先后考察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预算控制和执行情况,并称“学到了真经”。果然,伦敦在省钱方面做得更到位了。我过去在北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的同事郭艳云此次加盟乒乓球馆场馆团队,她告诉我,伦敦奥组委的用人原则是付薪人员越少越好,比如场馆媒体服务的四个主要运行区域:记者工作间、记者看台席、混合采访区、新闻发布厅,以往奥运会这四个区域的负责人应该都是付薪人员,而这次前两个区域(记者工作间和记者看台席)的主管就由志愿者担任,很多场馆都是这样。而且,即便是付薪人员,工作合同也尽量缩短,有的人仅在奥运会比赛开始前2-3天才刚刚到岗。
  不仅在花钱上精打细算,伦敦奥运的主办者在各方面都显现着他们的“精明”。比如,同样是奥运专用道,伦敦的“五环路”并不像北京奥运会时那样基本上白天都对非奥运车辆禁行,而是只要一有空隙,就让所有社会车辆使用。要知道,伦敦的奥运专用道总长度才区区48公里,且这些道路在伦敦奥运会开始的3天前(7月24日)才正式启用;而北京奥运会时的奥运专用道总长286公里,启用的时间是2008年7月20日,也就是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将近20天的时候。
  
  借助外力不可或缺
  
  不管伦敦奥运会的主办者再如何节省花销,有一笔钱他们还是必须得花的,就是对于“外籍专家”的聘用。这一次,我在北京奥组委工作时的不少同事受聘于伦敦奥组委而转战伦敦奥运会。比如负责乒乓球馆混合采访区运行的郭艳云,四年前她是国家体育场(“鸟巢”)场馆媒体运行团队的混合区主管,工作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而且,来到乒乓球馆采访的记者以中国记者为主,小郭与他们沟通比起英国人自然要容易许多。据她介绍,本来还有一些我们当年的同事也要来伦敦,由于工作签证申请未果而最后放弃服务伦敦奥运的机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