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即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成为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内涵,并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抓住教学的侧重点,即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等几个方面来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生动情境,加强抽象理解。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一些抽象化较强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困难。数学抽象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基础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转化的过程[1]。而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采用理解教学的方式,尝试在课堂中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抽象理解。
二、巧用信息技术,培养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孩子们缺乏空间观念的情况下,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和工具的选择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效果。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不仅能对一些数学知识进行的转化,还能提高数学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形成直观想象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讲解几何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涉及到“转化”和“极限”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演示“化曲为直”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似长方体无限接近长方体,并让学生能看出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原来圆柱的高,推理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并将其用公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孩子不仅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在观察推导过程中逐渐形成直观想象素养。
三、经历探究活动,建构数学模型。
在《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公式、原理都是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建模思想,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鸽巢问题”时,我设计了“列举法”、“假设法”、“自主探究一般方法”三个教学活动。在对比“列举法”和“假设法”中,学生发现假设最不利的情况也比“列举法”更简单,接着我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活动一,“将5只鸽子放入3个笼子,5只鸽子放入4个笼子,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放进了几只鸽子?”。活动二,“将7本秋放入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8本、10本呢?”。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只要将物体平均分配到几个笼子或抽屉里,再把多余的物体随意放,就能保证总有一个笼子或抽屉里至少有(商+1)个物体”,由此推出求至少数的一般方法,即“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数学建模过程,并对自己总结的方法记忆牢固,能灵活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
四、融入生活元素,优化数据分析。
要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数据分析素养,教师应该适当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将生活数据作为一项工具导入到课堂当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数据,使其对数字形成敏感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3]。
例如,在教学“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先请学生回顾几种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列举出几种典型的生活数据统计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如: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数据,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某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理,如果每个年级有男、女生人数具体情况则选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如果要分析一瓶牛奶里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百分比情况,则选用扇形统计图更合适。通过分析生活中各组数据的意义,使学生能合理选择统计图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从生活化的角度对教师所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也体现了统计的价值。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任务,不仅能凸显数学教育的前瞻性,还能为学生后续学习更深的数学知识夯实基础。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從以上几个方面来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本文对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生动情境,加强抽象理解。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形象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理解一些抽象化较强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困难。数学抽象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基础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性向抽象性转化的过程[1]。而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采用理解教学的方式,尝试在课堂中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去加强学生的抽象理解。
二、巧用信息技术,培养空间观念。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在小学数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孩子们缺乏空间观念的情况下,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和工具的选择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效果。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不仅能对一些数学知识进行的转化,还能提高数学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形成直观想象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讲解几何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涉及到“转化”和“极限”的思想方法,教师可以运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演示“化曲为直”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似长方体无限接近长方体,并让学生能看出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原来圆柱的高,推理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并将其用公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孩子不仅能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在观察推导过程中逐渐形成直观想象素养。
三、经历探究活动,建构数学模型。
在《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里的很多概念、公式、原理都是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建模思想,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鸽巢问题”时,我设计了“列举法”、“假设法”、“自主探究一般方法”三个教学活动。在对比“列举法”和“假设法”中,学生发现假设最不利的情况也比“列举法”更简单,接着我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活动一,“将5只鸽子放入3个笼子,5只鸽子放入4个笼子,总有一个笼子至少放进了几只鸽子?”。活动二,“将7本秋放入3个抽屉,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几本书? 8本、10本呢?”。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只要将物体平均分配到几个笼子或抽屉里,再把多余的物体随意放,就能保证总有一个笼子或抽屉里至少有(商+1)个物体”,由此推出求至少数的一般方法,即“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至少数=商+1”。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数学建模过程,并对自己总结的方法记忆牢固,能灵活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
四、融入生活元素,优化数据分析。
要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形成数据分析素养,教师应该适当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将生活数据作为一项工具导入到课堂当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数据,使其对数字形成敏感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还能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3]。
例如,在教学“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先请学生回顾几种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列举出几种典型的生活数据统计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如: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数据,选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某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人数情况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理,如果每个年级有男、女生人数具体情况则选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如果要分析一瓶牛奶里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成分的百分比情况,则选用扇形统计图更合适。通过分析生活中各组数据的意义,使学生能合理选择统计图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从生活化的角度对教师所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也体现了统计的价值。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任务,不仅能凸显数学教育的前瞻性,还能为学生后续学习更深的数学知识夯实基础。因此,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從以上几个方面来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通过本文对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