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系统地分析了其形成机制,并结合国际(内)局势、高等教育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构建了政治信仰教育体系,为解决转型期所出现的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提供对策参考。
【关键词】政治信仰;系统;包容性增长
1.大学生政治信仰及研究综述
1.1 大学生政治信仰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及某种主张、思想的信服和尊崇,包含着知、情、意等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最根本、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与人们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1]。政治信仰是个体在一定政治环境作用下,通过对政治认知对象的了解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与其认知相一致的行为倾向的综合认知体系。政治信仰不是由单一的认知构成,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心理体系[2]。它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追求等政治价值取向所构成。政治信仰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在人生信仰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构建政治信仰体系可培养合格公民,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稳定、秩序和发展,它是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命运的根本因素之一,影响和制约着人生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
大学生政治信仰是其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前途的基本态度,反映了其在公共政治生活领域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等政治价值取向。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过程是其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追求等过程的统一体。其内涵包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和追随;对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的认可和支持;能够为国家和集体利益作出牺牲的勇气和决心等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且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渐趋成形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政治信仰的重要阶段,故大学生能否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对国家和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意义深远。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更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邓小平同志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告诫全党:“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3]。1999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必然会去占领”[4]。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5]。2005年初,全国召开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及教育体系的构建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综述
很多学者和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工作。葛晨光在文献[6]中提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特点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较具建设性的建议。王桂娥等在文献[1]中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政治信仰教育作了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社会政治信仰的实效性。陈文斌在文献[7]中深刻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有失偏颇的原因,探索了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措施。龙海平在文献[8]中研究了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对策。吴锦锋等在文献[9]中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进行了研究。曹向阳等在文献[10]中通过对江苏省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政治信仰问题的抽样调查,探索了政治信仰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马崇坤等文献[11]中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目前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理论思考。商光美等在文献[12]中对福建省八所高校采取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温海波等在文献[13]中提出了加强政治信仰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张果等在文献[14]中研究了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以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全面推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构建教育体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这些论文所作的研究为政治信仰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
2.1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
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与其演变历史密不可分。对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可更好地在宏观上把握大学生政治信仰。据文献[15],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由于历史的演变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1)建国时期(1949-1956年);(2)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7-1965);(3)“文革”时期(1966-1976年);(4)改革开放时期(1978-1989年);(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1990-至今)。纵向分析每一阶段,可总结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机制。
2.1.1 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为了追求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内涵也提升了。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这一切均需强大的民族内聚力作为后盾,需要全民族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政治信仰,并以实际行动实践之。
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民爱国的伟大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靠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信仰铸造的,也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员、组织与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赢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体现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所带来的伟大成就。社会发展需要政治信仰,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同样也需要政治信仰。当今世界,我们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劲经济和科技竞争,这种文化传统与政治信仰仍然是我们敢于竞争、敢于发展的国宝。政治信仰为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都是思想政治信仰成果的佐证。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并又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思想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也是积极要求进步的,这更加增强了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内在需求。
2.1.2 高校教育与学习的推动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课程、活动来推动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参加社会实践,奠定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领悟与感知时代主题,在更加深刻的理论基础上理解党的基本理论、方针、路线、政策、纲领乃至经验。这些使其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上,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从而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科学而坚定的政治信仰,并努力学习知识。
2.1.3 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高层次的欲望是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当一个人具有崇高的信仰及由此衍生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时,其自我实现的欲望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满足。哈佛大学曾作过一项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3%的被调查者有清晰长远目标并不懈努力奋斗,25年后他们几乎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当代大学生,为更好地实现自我,必然会关注自己的信仰与目标。选择一个能为之终身奋斗的政治信仰,这也是大学生成长、积极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
2.2 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
目前,“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政治信仰。经济运营环境,富二代,农二代,贫富差距,房价飞涨,通货膨胀,高校并轨、收费制度的改革,后勤社会化等变化也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从而形成其价值取向易从物质利益方面考虑。大学生周边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其政治信仰。另党内腐败现象更是严重影响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也明显降低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调查表明:有50.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其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因素是干部腐败[1]。这些改革进程中的出现的问题造成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
但作为青年大学生,不能短视,不要迷茫,要相信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相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与能力,不因暂时出现某些社会问题而动摇信仰。
3.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构建
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环境系统、学校系统、大学生系统等这些系统共同作用来完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政治信仰教育中各系统关系图
3.1 社会环境系统
邓小平曾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3]。大学生关心国际(内)形势与社会发展,同时这些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其政治信仰的形成。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格局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造成一定的冲击,譬如金融海啸、次贷危机、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汇率大战、人民币升值等等。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失去,青年爱国学生会产生很多想法,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积极加以教育引导。社会转型期(包括目前中国将面临的二次转型),许多社会问题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贪污腐败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更是深恶痛绝。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采取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成果,防止权利不公平(以权谋私,垄断收益,资产分配不公等),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分配资本、经营、劳动报酬的比例,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等措施,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2)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要从技术创新转变到科技创新,从模仿转变到自主创新。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国际竞争优势。(3)要解决好贪污腐败问题。党和国家要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党政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4)要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弘扬“八荣八耻”,消除黄赌毒、一切向钱看、好逸恶劳、失信欺诈等不良社会现象,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3.2 学校系统
学校系统是大学生生活的直接环境,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首先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提供物质保障。恩格斯曾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6]。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是思想文化层面的较高目标,只有首先解决物质生活,让大学生就业,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树立牢固的政治信仰。其次加强“两课”老师与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修养。要把信仰教育与国际(内)时事热点、人们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求他们能正确解释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与经济现象与问题,并积极引导大学生,防止脱离生活的空洞说教。当然,这就对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善于从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进程中挖掘教育资源,进行知识的转化、融合与创新,以启发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同时还要将大量现实的、感性的、零散的材料进行收集、理性归纳与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以更科学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再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推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比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论坛、QQ群、博客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还可采用参观烈士纪念馆、观看革命电影等传统手段;并可结合大学生关注的国际(内)时事热点,举办政治信仰教育党课、讲座或讨论会;最后应启动这些活动的后评价系统,以量化、检验、反馈政治信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能。
3.3 大学生系统
首先,大学生应该严格自律,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并积极要求进步。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违反法律锒铛入狱,而终身遗恨。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大学生,要端正入党动机,并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大学生应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关心国际(内)时事热点,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革命时从中国社会状况入手,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17],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树立高尚、务实的政治信仰。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关注“留守儿童”,“农二代”,“汇率问题”,“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通货膨胀”等社会、经济问题,并能正确分析与看待这些问题。再次,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要刻苦勤奋学习。学好科技文化知识,学会做人,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四,加强大学生法纪和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纪律和道德意识,并作为其行为准则约束与规范。
因此,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要把社会环境系统、高校系统与大学生系统结合起来,把政治信仰教育与法纪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信仰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为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学习,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所需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桂娥,郭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政治信仰教育探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35-39.
[2]李蓉蓉.试论政治信仰[J].理论探索,2004(4):77-78.
[3]邓小平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144.
[4]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7-01.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 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葛晨光.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6):147-148.
[7]陈文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1-2.
[8]龙海平.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223-225.
[9]吴锦锋,徐勇,张显锋.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J].理论探讨,2006(6):171-173.
[10]曹向阳,杨红玲.江苏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4):44-46.
[11]马崇坤,温海波.当前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调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171-172.
[12]商光美,施生旭.福建省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福建省八所高校的调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2):41-42.
[13]温海波,孙希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26-128.
[14]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88-91.
[15]张好收.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演变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2,19(4):81-82.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17]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0.
本文系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09)。
作者简介:李振宇(1980—),男,安徽颍上人,安徽农业大学团委学生会秘书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
【关键词】政治信仰;系统;包容性增长
1.大学生政治信仰及研究综述
1.1 大学生政治信仰
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及某种主张、思想的信服和尊崇,包含着知、情、意等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最根本、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与人们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1]。政治信仰是个体在一定政治环境作用下,通过对政治认知对象的了解和深度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共鸣和与其认知相一致的行为倾向的综合认知体系。政治信仰不是由单一的认知构成,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心理体系[2]。它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追求等政治价值取向所构成。政治信仰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在人生信仰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构建政治信仰体系可培养合格公民,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稳定、秩序和发展,它是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命运的根本因素之一,影响和制约着人生价值取向与道路选择。
大学生政治信仰是其对自己的国家、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前途的基本态度,反映了其在公共政治生活领域的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等政治价值取向。大学生政治信仰形成过程是其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追求等过程的统一体。其内涵包括: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和追随;对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的认可和支持;能够为国家和集体利益作出牺牲的勇气和决心等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且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渐趋成形的关键时期,是树立政治信仰的重要阶段,故大学生能否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对国家和自身的前途和命运意义深远。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更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邓小平同志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告诫全党:“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3]。1999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必然会去占领”[4]。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强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5]。2005年初,全国召开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及教育体系的构建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综述
很多学者和高校思政工作者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工作。葛晨光在文献[6]中提出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特点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较具建设性的建议。王桂娥等在文献[1]中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政治信仰教育作了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社会政治信仰的实效性。陈文斌在文献[7]中深刻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政治信仰有失偏颇的原因,探索了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措施。龙海平在文献[8]中研究了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对策。吴锦锋等在文献[9]中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进行了研究。曹向阳等在文献[10]中通过对江苏省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政治信仰问题的抽样调查,探索了政治信仰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马崇坤等文献[11]中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目前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理论思考。商光美等在文献[12]中对福建省八所高校采取实证研究,分析了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温海波等在文献[13]中提出了加强政治信仰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途径,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参考。张果等在文献[14]中研究了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以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全面推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构建教育体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这些论文所作的研究为政治信仰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2.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
2.1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
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与其演变历史密不可分。对建国以来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演变历史进行研究,可更好地在宏观上把握大学生政治信仰。据文献[15],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政治信仰由于历史的演变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1)建国时期(1949-1956年);(2)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7-1965);(3)“文革”时期(1966-1976年);(4)改革开放时期(1978-1989年);(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1990-至今)。纵向分析每一阶段,可总结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形成机制。
2.1.1 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就是为了追求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们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但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内涵也提升了。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这一切均需强大的民族内聚力作为后盾,需要全民族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政治信仰,并以实际行动实践之。
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重民爱国的伟大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靠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信仰铸造的,也一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动员、组织与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赢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体现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所带来的伟大成就。社会发展需要政治信仰,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同样也需要政治信仰。当今世界,我们面对发达国家的强劲经济和科技竞争,这种文化传统与政治信仰仍然是我们敢于竞争、敢于发展的国宝。政治信仰为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都是思想政治信仰成果的佐证。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更加激烈,并又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思想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也是积极要求进步的,这更加增强了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内在需求。
2.1.2 高校教育与学习的推动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与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课程、活动来推动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参加社会实践,奠定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领悟与感知时代主题,在更加深刻的理论基础上理解党的基本理论、方针、路线、政策、纲领乃至经验。这些使其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上,获得强大而持久的动力,从而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科学而坚定的政治信仰,并努力学习知识。
2.1.3 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最高层次的欲望是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当一个人具有崇高的信仰及由此衍生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时,其自我实现的欲望会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满足。哈佛大学曾作过一项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3%的被调查者有清晰长远目标并不懈努力奋斗,25年后他们几乎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当代大学生,为更好地实现自我,必然会关注自己的信仰与目标。选择一个能为之终身奋斗的政治信仰,这也是大学生成长、积极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
2.2 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
目前,“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政治信仰。经济运营环境,富二代,农二代,贫富差距,房价飞涨,通货膨胀,高校并轨、收费制度的改革,后勤社会化等变化也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从而形成其价值取向易从物质利益方面考虑。大学生周边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其政治信仰。另党内腐败现象更是严重影响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也明显降低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调查表明:有50.4%的大学生认为影响其坚定社会主义信仰的因素是干部腐败[1]。这些改革进程中的出现的问题造成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迷茫”。
但作为青年大学生,不能短视,不要迷茫,要相信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力,相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与能力,不因暂时出现某些社会问题而动摇信仰。
3.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构建
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环境系统、学校系统、大学生系统等这些系统共同作用来完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政治信仰教育中各系统关系图
3.1 社会环境系统
邓小平曾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3]。大学生关心国际(内)形势与社会发展,同时这些变化也反过来影响其政治信仰的形成。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格局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造成一定的冲击,譬如金融海啸、次贷危机、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汇率大战、人民币升值等等。中国的比较优势正在失去,青年爱国学生会产生很多想法,这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积极加以教育引导。社会转型期(包括目前中国将面临的二次转型),许多社会问题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特别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贪污腐败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更是深恶痛绝。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即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采取让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成果,防止权利不公平(以权谋私,垄断收益,资产分配不公等),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分配资本、经营、劳动报酬的比例,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培养等措施,以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2)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要从技术创新转变到科技创新,从模仿转变到自主创新。在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国际竞争优势。(3)要解决好贪污腐败问题。党和国家要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党政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4)要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弘扬“八荣八耻”,消除黄赌毒、一切向钱看、好逸恶劳、失信欺诈等不良社会现象,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3.2 学校系统
学校系统是大学生生活的直接环境,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首先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提供物质保障。恩格斯曾说过:“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6]。大学生树立正确政治信仰是思想文化层面的较高目标,只有首先解决物质生活,让大学生就业,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树立牢固的政治信仰。其次加强“两课”老师与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修养。要把信仰教育与国际(内)时事热点、人们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求他们能正确解释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与经济现象与问题,并积极引导大学生,防止脱离生活的空洞说教。当然,这就对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善于从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进程中挖掘教育资源,进行知识的转化、融合与创新,以启发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信仰,同时还要将大量现实的、感性的、零散的材料进行收集、理性归纳与整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以更科学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再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以推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比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论坛、QQ群、博客等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还可采用参观烈士纪念馆、观看革命电影等传统手段;并可结合大学生关注的国际(内)时事热点,举办政治信仰教育党课、讲座或讨论会;最后应启动这些活动的后评价系统,以量化、检验、反馈政治信仰教育活动的实际效能。
3.3 大学生系统
首先,大学生应该严格自律,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并积极要求进步。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违反法律锒铛入狱,而终身遗恨。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大学生,要端正入党动机,并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大学生应加强自身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关心国际(内)时事热点,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分析中国革命时从中国社会状况入手,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17],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树立高尚、务实的政治信仰。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关注“留守儿童”,“农二代”,“汇率问题”,“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通货膨胀”等社会、经济问题,并能正确分析与看待这些问题。再次,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要刻苦勤奋学习。学好科技文化知识,学会做人,提高综合素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四,加强大学生法纪和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纪律和道德意识,并作为其行为准则约束与规范。
因此,构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要把社会环境系统、高校系统与大学生系统结合起来,把政治信仰教育与法纪教育结合起来,把政治信仰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为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学习,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所需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桂娥,郭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政治信仰教育探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35-39.
[2]李蓉蓉.试论政治信仰[J].理论探索,2004(4):77-78.
[3]邓小平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144.
[4]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7-01.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 2008)[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葛晨光.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6):147-148.
[7]陈文斌.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6):1-2.
[8]龙海平.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对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2):223-225.
[9]吴锦锋,徐勇,张显锋.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J].理论探讨,2006(6):171-173.
[10]曹向阳,杨红玲.江苏大学生政治信仰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4):44-46.
[11]马崇坤,温海波.当前高校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调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171-172.
[12]商光美,施生旭.福建省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福建省八所高校的调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12):41-42.
[13]温海波,孙希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体系的构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126-128.
[14]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88-91.
[15]张好收.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演变的思考[J].平原大学学报,2002,19(4):81-82.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17]毛泽东选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0.
本文系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09)。
作者简介:李振宇(1980—),男,安徽颍上人,安徽农业大学团委学生会秘书长,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