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英语翻译实践中文化欠缺及文化建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004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名称:2018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课题(课题批准号:2018Z146)成果。
  摘 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英语翻译实践往往只具有简单的字面意思表达,欠缺相应的文化内涵。因此,加强英语翻译的文化建构很有必要。本文简单介绍英语翻译,分析当前英语翻译实践中的文化欠缺情况,并对相应的文化建构策略做出探讨。
  关键词:英语翻译;文化欠缺;文化建构;策略
  作者简介:方亚利(1982—),女,陕西榆林人,硕士,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1
  随着国际交流的逐渐深入,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英语翻译除了简单的生活与工作交流外,更能起到文化交流和宣传的作用。但是在英语翻译实践中,文化欠缺却是一大难题,导致英语翻译难以充分、有效发挥其作用,需要加强对其的文化建构。
  一、英语翻译概述
  英语翻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基础,良好的英语翻译,可以对原内容进行有效地整理和准确的转述,同时还能深刻体现原内容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提升中西文化的交流价值。与此同时,英语翻译还需要注重译文的文化转换,保证译文的“信达雅”。由于中西语言的基础差异,导致很多英语原文翻译成中文后会显得十分别扭和生涩,往往存在很多语言使用上的毛病,导致英语翻译难以生动地再现原文。
  二、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欠缺状况
  (一)缺少对中英语言的转换理解
  在英语翻译中,直译通常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翻译形式,即依照英语字面意思加以翻译,忽略了中英语言的差异性,无法準确传递英语原文的文化信息。直译最大的好处在于保留了英语原文的字面含义,但其最大的坏处就在于失去了英语原文的文化内涵。这是由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也是当前英语翻译中广泛应用直译法所带来的文化缺失。例如Four Weeding and a Funeral被译作《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固然简单直白地遵从了原文信息,也从字面上很好地对原文进行了翻译。但是,由于中英语言上的文化差异,导致很多中国人在看到这个译名时会产生不知所谓的感觉,甚至在观看了相应的书籍或者电影内容后依旧无法理解这个译名。
  (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入
  英语翻译要想实现中西文化的深度交流,那么在其中融入大量的中国文化是很有必要的。长期以来,我国部分译者都对此格外重视,并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电影Hilary and Jackie被译作《她比烟花寂寞》,虽然译文与原文毫无关联,但其套用了亦舒的同名小说,很好地体现了电影的主旨,让中国观众看到译名就能对电影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此类似,Waterloo Bridge译作《魂断蓝桥》,Rebecca译作《蝴蝶梦》,Dead Poets Society译作《春风化雨》,Gone With The Wind译作《乱世佳人》等都是英语翻译深度融入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然而,大部分英语翻译依旧存在对中国文化融入不足的情况,导致中西文化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阻碍。
  三、英语翻译的文化建构策略
  (一)加强英语文化传播
  英语翻译文化建构是建立在英语文化基础之上的,在有了一定的英语文化传播基础之后,英语翻译的文化建构则会相对轻易许多。近年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英语教育,并为英语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加强英语文化传播应当着重从中老年人入手,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强化英语文化传播,为社会大众接受英语文化做好铺垫。不可否认,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其也是强化英语文化传播的必需过程。
  (二)合理运用多种翻译方式
  多种英语翻译方式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转述英语中的文化内涵,让中国人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应英语文化。这就对译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译者在熟练掌握中文和英语的基础上,还能够对中西文化的差距有所把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应变,选择最合适的方式完成英语翻译。尤其是针对当前通用直译的错误翻译方式,更是需要加以纠正。译者作为英语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连接点,应当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全面提升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认同感,减少其中的中西文化不对等,帮助读者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三)强化英语翻译中的中国文化融合
  受限于中西文化本身的巨大差异,中国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融合也是说来简单,实际上却是非常困难。不过,译者可以充分借鉴前人经验,根据前人的成功案例实现英语翻译中的中国文化融合,全面展开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建构。例如Lolita可以直译为《洛丽塔》,但大部分中国人却更熟悉它的另一个译名,即《一树梨花压海棠》。这种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准确英语翻译,能在有效转述英语原文字面意思的同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西方文化进行再创作,实现中西文化的深度结合。
  结束语: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情况下,英语翻译对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英语翻译实践中,一些文化欠缺方面的问题导致中西文化交流存在一定阻碍,对我国深度展开国际文化交流非常不利。为此,通过加强英语文化传播,综合运用多种翻译方式,强化翻译的中国文化融合等成为了加强英语翻译中文化建构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邓天卫. 文化建构与文化欠缺对英语翻译实践的影响[J]. 教育现代化,2017,4(39):128-129.
  [2]汪婷. 英语翻译实践中文化欠缺及其建构的具体方法分析[J]. 考试周刊,2016(21):7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威尼斯商人》及詹姆斯·喬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中,两位作者都塑造了犹太人的角色。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两位作家对于犹太人不同的态度。一个是塑造了一个吝啬贪婪而冷漠的犹太商人,而另一个却塑造了一个英雄般的犹太人。  本文研究分析了历史和宗教两种因素并分析这两种因素对于两位英国作家对犹太人所形成的不同态度的影响。第一章介绍了莎士比亚对于犹太人的态度并分析了在莎士比亚时期人们对
目的报告9例关节内原发恶性肿瘤病例,探讨合理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 2001年8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关节内原发恶性肿瘤的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1~76岁、平均43.8岁
摘 要:全新纪实性专题栏目《看见》自播出以来就广受好评,柴静以及她独特的采访会话风格也引起了新闻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探讨。柴静关心新闻中的“人”,话语中总是充满人文关怀,带着女性独有的温柔充当一名倾听者,去倾听受访者的内心独白。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柴静也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采访提问技巧。因此对柴静的采访会话风格进行剖析,从而更好地促进新闻从业者提高新闻素养,更有效地推动电视媒体系统走向完善。  关键词:柴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电视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在于创新。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在走进百姓生活的同
摘 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极具讽刺性的喜剧。在这部剧中,夏洛克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 犹太商人。他一生追求金钱并凭借自己的努力拥有了大量的财富,最后却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他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悲剧  作者简介:于婕,就读于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三高级中学(东方外国语学校)高二年级二十班。  [中图分类号]:J8 [文
摘 要:12月出现了一个热词——“国家宝藏”,这部央视良心制作的精品节目很快就燃爆了我们的朋友圈,为什么《国家宝藏》一夜之间就能吸引众多粉丝、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话题呢?它的火爆现象又应该做何分析呢?为此,笔者从受众群体分析、文化类综艺节目兴起原因、《国家宝藏》节目特点与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作出预测。《国家宝藏》的火爆并不是一个意外,而应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考察分析。  关
霜霉病是一种黄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发病时间长。尤其是大棚或温室栽培,的黄瓜,一年四季均可发病。rn 黄瓜霜霉病只危害叶片。子叶期发病子叶正面出现不规则的枯黄斑,严重时干枯
摘 要:《那年花开月正圆》出现了“甑糕”一词,“甑”的普通话本应读作“zèng”,但剧中人物却读作了“jìng”。本文具体探究“甑(zèng)”在方音中读作“jìng”的原因。  关键词:甑糕;“甑”读作“jìng”;尖团音  作者简介:郝从燕(1995-),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的人文主义语言观,解释欧洲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共有的特性。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活动,突出强调了语言的特点,与此同时,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特创造也会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独一无二。洪堡特提出的人文主义语言观恰好说明了欧洲翻译理论中的民族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寻了人文主义情怀对欧洲各国翻译事业的影响,总结了欧洲翻译理论中的人文主义语言观。文章最后从
目的:研究氢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成像在癫痫病灶定位诊断中及在海马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癫痫治疗后发作次数的减少与MRS的相应改变的关系。 方法:收集2002年3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