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背后是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内涵,它追求真、善、美,而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禅学的“梵我合一”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绘画艺术。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从官方到非官方的展览作品上,工笔细致的作品占据绝对数量。成为当代工笔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人们对于这种肌理语言也从起初的排斥变成了包容接纳直到现下的鼓励和提唱。本文试通过对传统壁画肌理质感的分析来阐明传统壁画技法语言在当代重彩画中的运用。
关键词:传统壁画;肌理质感;脱落法;工笔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41-01
首先,肌理适合表现现代的东西。不确定的事物是很容易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肌理从线到颜色等因素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的效果使它有一种莫名的想象余地,用它来表达现代建筑,服装,金属感光材料和彩色丰富的物像,会显得真实生动。很大地弥补了传统笔墨语言在视觉表现力上的不足。其次,肌理满足现代人对于美的需求。肌理有着与传统绘画语言不同的视觉美感,能够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多样化的需求,充分满足了艺术家渴望表现现代生活的欲望。再者,肌理带来直接性,容易理解,以适应现代的“浅阅读”①的审美习惯。观者的视觉感受是直接的,立竿见影,不需要观者反复琢磨,能唤起观者的审美意识和灵魂的共鸣。这种“视觉语言”更贴近当代大众的审美取向和“视觉快感”的审美需求。这一直观易解的“视觉语言”,拉近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成就了当代大众“平面化”的审美方式和“视觉快感化”的审美需求。
一、当代画家对于传统壁画壁画肌理的运用
很多工笔画家都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在寻找自己独特的的肌理语言,唐勇力用“脱落法”的手段独特,形成的斑驳质感使画面效果别出心裁,是运用肌理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刘国松创造性地发明了“揉纸法”,用来表现岩石的粗糙表面的效果,形成丰富而独特的肌理感;何家英画中使用不同的沥粉法,用“沥粉”的肌理不同感觉来表现服装质地和图案,使画面生动,细腻,清新;江宏伟画中的“洗”、“擦”等手段的使用给画面注入时间的流逝感,让花鸟画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成果都是近年来画家创造出的新的肌理语言。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在借鉴传统壁画肌理技法中衍生出的两种技法。
(一)脱落法。
脱落法多是取材于古代壁画和古青铜器。古代壁画因为久经风蚀,部分色彩变色或剥落,看起来别有情趣;古青铜器因为青铜器表面会出现许多铜锈,色彩斑斓,肌理感丰富。这种斑驳的感觉给人一种历史感,细腻丰富而又耐人玩味。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沧桑,成就了唐勇力的“脱落法”。
脱落法是将风蚀的古代壁画和自然的剥落效果作为表现的对象,这种肌理作为中国画融合现代审美情趣元素在画面上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形成了全新独特的绘画风格。脱落法的本质还是画家将技法运用到创作中的一种绘画语言,这是一种有规律、有程序、有技巧、有手段的绘画语言。
(二)堆积法。
堆积法是从传统壁画中立粉法的方法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民间传统壁画中的沥粉贴金法确是反其道而行之,堆积法是对三维的空间感的追求,在现代工笔重彩画中运用很多。很多作品中服饰的点缀物、花卉的花蕊都是厚堆而成,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技法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一种技法导致一种风格,可是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流行化”和“模式化”。如何避免这种重复,如何拓展视野、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探求新的技法,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一课题。
二、个案分析
唐勇力老师对于传统壁画技法的吸收和借鉴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案例进行分析。
数十年来,唐勇力多次赴永乐宫、西安、麦积山、敦煌等地进行考察写生。面对古文化的遗迹,他更加深深地感受到汉唐那古老而恢弘的气势,在历经千载的唐代壁画面前他心潮澎湃,考察写生结束后所创作的大量作品显示出他此行的巨大收获。从《三诗圣诗意图》到《大唐盛世》,再到《敦煌之梦》,唐勇力醉心于古老壁画的那种古朴典雅而又斑驳残破的效果。作者就是以唐代壁画的残片为绘画题材的,他所要表现的并非那个李白吟咏、杜甫沉思过的大唐气象,而是历经岁月洗礼剥蚀的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的残迹。古代壁画的斑驳感恰恰为唐勇力高超的肌理技巧提供了切入点。在他的绘画中,肌理不再是色彩水墨中留下的唯一痕迹,而是一个表现对象,是艺术家刻意营造的视觉形象,它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绘画语言。唐勇力最独特的肌理语言是“脱落法”。简而言之就是在赭红色背景上进行揉擦,再使某些部分脱落,而某些部分则与底色融台。脱落法所造成的肌理效果与画面的内容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一种古朴的残缺之美。
在唐勇力的画作中,至少有两点与这一观念是相关联的。首先,肌理已不仅仅是一种塑造形体、表现质感的手法,它本身已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一方面,作者通过线条与肌理描绘人物与背景、讲述故事;另一方面则是肌理与线条在讲述自身。其次,唐勇力的画面有很强的装饰性,这是与“绘画平面”的观念密切相关的。在传统人物画中,轮廓线是异常清晰的,人物的一切特征全部通过线条来刻画。而唐勇力的画打破了线的束缚,使颜色更加自由不在受到形的约束。唐勇力的創作对我们当代工笔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三、结论
正如我们所知,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论,核心是所谓的“平面绘画”的概念。具体来说,画的不只作为一个二维的绘画而是一个通向三维世界的出口。因此,蓝天不再只作为画面的表现,它首先是一个特定形状的蓝色,和其他地区的绿色,黑色的关系,构成了直接的审美。肌理质感本身就是一种抽像语言,所以根据现代意义,所有的创新都是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对于当代工笔画的创作,传统壁画肌理质感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注释:
①浅阅读: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
参考文献:
[1]蒋采萍.唐秀玲.工笔人物技法新编[M] ·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设2001:8-21.
[2]潘絜兹.工笔人物绘画艺术[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1-1.
[3]唐勇力.当代美术家档案·唐勇力卷[M] ·河北:华艺出版社2002:2-21.
[4]杨大卫 试析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的两种趋势——以何家英和唐勇力的绘画创作为例[J]·2009年 苏州大学
关键词:传统壁画;肌理质感;脱落法;工笔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41-01
首先,肌理适合表现现代的东西。不确定的事物是很容易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肌理从线到颜色等因素不确定性和可变性的效果使它有一种莫名的想象余地,用它来表达现代建筑,服装,金属感光材料和彩色丰富的物像,会显得真实生动。很大地弥补了传统笔墨语言在视觉表现力上的不足。其次,肌理满足现代人对于美的需求。肌理有着与传统绘画语言不同的视觉美感,能够适应现代人审美的多样化的需求,充分满足了艺术家渴望表现现代生活的欲望。再者,肌理带来直接性,容易理解,以适应现代的“浅阅读”①的审美习惯。观者的视觉感受是直接的,立竿见影,不需要观者反复琢磨,能唤起观者的审美意识和灵魂的共鸣。这种“视觉语言”更贴近当代大众的审美取向和“视觉快感”的审美需求。这一直观易解的“视觉语言”,拉近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距离,成就了当代大众“平面化”的审美方式和“视觉快感化”的审美需求。
一、当代画家对于传统壁画壁画肌理的运用
很多工笔画家都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在寻找自己独特的的肌理语言,唐勇力用“脱落法”的手段独特,形成的斑驳质感使画面效果别出心裁,是运用肌理的一个成功的例子;刘国松创造性地发明了“揉纸法”,用来表现岩石的粗糙表面的效果,形成丰富而独特的肌理感;何家英画中使用不同的沥粉法,用“沥粉”的肌理不同感觉来表现服装质地和图案,使画面生动,细腻,清新;江宏伟画中的“洗”、“擦”等手段的使用给画面注入时间的流逝感,让花鸟画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成果都是近年来画家创造出的新的肌理语言。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在借鉴传统壁画肌理技法中衍生出的两种技法。
(一)脱落法。
脱落法多是取材于古代壁画和古青铜器。古代壁画因为久经风蚀,部分色彩变色或剥落,看起来别有情趣;古青铜器因为青铜器表面会出现许多铜锈,色彩斑斓,肌理感丰富。这种斑驳的感觉给人一种历史感,细腻丰富而又耐人玩味。正是基于这种历史的沧桑,成就了唐勇力的“脱落法”。
脱落法是将风蚀的古代壁画和自然的剥落效果作为表现的对象,这种肌理作为中国画融合现代审美情趣元素在画面上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形成了全新独特的绘画风格。脱落法的本质还是画家将技法运用到创作中的一种绘画语言,这是一种有规律、有程序、有技巧、有手段的绘画语言。
(二)堆积法。
堆积法是从传统壁画中立粉法的方法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在民间传统壁画中的沥粉贴金法确是反其道而行之,堆积法是对三维的空间感的追求,在现代工笔重彩画中运用很多。很多作品中服饰的点缀物、花卉的花蕊都是厚堆而成,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技法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一种技法导致一种风格,可是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流行化”和“模式化”。如何避免这种重复,如何拓展视野、艺术语言的表现力和探求新的技法,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一课题。
二、个案分析
唐勇力老师对于传统壁画技法的吸收和借鉴我觉得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案例进行分析。
数十年来,唐勇力多次赴永乐宫、西安、麦积山、敦煌等地进行考察写生。面对古文化的遗迹,他更加深深地感受到汉唐那古老而恢弘的气势,在历经千载的唐代壁画面前他心潮澎湃,考察写生结束后所创作的大量作品显示出他此行的巨大收获。从《三诗圣诗意图》到《大唐盛世》,再到《敦煌之梦》,唐勇力醉心于古老壁画的那种古朴典雅而又斑驳残破的效果。作者就是以唐代壁画的残片为绘画题材的,他所要表现的并非那个李白吟咏、杜甫沉思过的大唐气象,而是历经岁月洗礼剥蚀的那个曾经辉煌的王朝的残迹。古代壁画的斑驳感恰恰为唐勇力高超的肌理技巧提供了切入点。在他的绘画中,肌理不再是色彩水墨中留下的唯一痕迹,而是一个表现对象,是艺术家刻意营造的视觉形象,它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绘画语言。唐勇力最独特的肌理语言是“脱落法”。简而言之就是在赭红色背景上进行揉擦,再使某些部分脱落,而某些部分则与底色融台。脱落法所造成的肌理效果与画面的内容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一种古朴的残缺之美。
在唐勇力的画作中,至少有两点与这一观念是相关联的。首先,肌理已不仅仅是一种塑造形体、表现质感的手法,它本身已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一方面,作者通过线条与肌理描绘人物与背景、讲述故事;另一方面则是肌理与线条在讲述自身。其次,唐勇力的画面有很强的装饰性,这是与“绘画平面”的观念密切相关的。在传统人物画中,轮廓线是异常清晰的,人物的一切特征全部通过线条来刻画。而唐勇力的画打破了线的束缚,使颜色更加自由不在受到形的约束。唐勇力的創作对我们当代工笔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三、结论
正如我们所知,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论,核心是所谓的“平面绘画”的概念。具体来说,画的不只作为一个二维的绘画而是一个通向三维世界的出口。因此,蓝天不再只作为画面的表现,它首先是一个特定形状的蓝色,和其他地区的绿色,黑色的关系,构成了直接的审美。肌理质感本身就是一种抽像语言,所以根据现代意义,所有的创新都是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对于当代工笔画的创作,传统壁画肌理质感语言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注释:
①浅阅读: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的怡悦。
参考文献:
[1]蒋采萍.唐秀玲.工笔人物技法新编[M] ·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设2001:8-21.
[2]潘絜兹.工笔人物绘画艺术[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1-1.
[3]唐勇力.当代美术家档案·唐勇力卷[M] ·河北:华艺出版社2002:2-21.
[4]杨大卫 试析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的两种趋势——以何家英和唐勇力的绘画创作为例[J]·2009年 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