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育光:满族文化传承者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m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育光说,萨满教的文化精髓,不是多数人理解的“神调”,更不是简单的封建迷信,它是北方诸民族千年来总结、留传下来的生活经验与生存经验的精华,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族熏陶,梦想研究民间文化


  1933年,富育光出生在黑龙江省爱辉县大五家子满族聚居的古老村落。
  在满族独有的民情氛围中,富育光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他的家族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长者,富育光说,他们是真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是民间的艺术家。
  富育光刚参加工作时在齐齐哈尔的一个小学当教员,可他并不满足一辈子只做一个小学教员。1954年,国家提出大学考试,富育光看到了《人民日报》上的招考通知。同年,富育光考入东北人民大学。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走进了省级科研单位的大门。本以为从此就能开始一直梦寐以求的民间文化研究,没想到事与愿违,研究刚起步,他却被调离了。

历经波折,坚持梦想终成真


  刚刚开始民间文化研究的富育光,被调去编辑理论刊物,随后他又被调去省报做记者。在记者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15年。
  天遂人愿。1972年冬,一个偶然的机会,富育光见到了在大学读书时的老校长佟冬。佟冬是著名历史学家,时任东北文史研究所、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富育光至今还记得得到佟冬邀请时的心情,“梦寐以求的夙愿终可实现了,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应允。”富育光除了夜以继日地翻阅古籍和日伪时期资料、抄录卡片外,他还开始了当年父亲曾经致力的工作——背起行囊,徒步几十里奔波于城乡之间,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珍贵资料。
  通过不辞劳苦的走访调查,富育光与同事征得了大量满族萨满手抄神谕。另外,还有大量的原始萨满神本,即萨满教自然崇拜的“大神祭”神本,《海祭》《柳祭》《火祭》《鹰祭》《星祭》《雪祭》。此外,大宗满文姓氏宗谱、祖先彩绘影像、萨满神服、神帽、神偶等祭用实物,也通过他们的工作,向世人展示开来。

    希望萨满文化能传承下去


  在几十年为北方民族文化奔走考察的岁月里,富育光排除了重重困难,有时甚至还要面临危险。
  1986年冬,富育光冒大雪访问松花江畔的满族老屯,寻访失传的萨满神本和满族宗谱,一连走了几个地方,才发现夜深了。富育光与同伴连夜在没膝深的暴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双脚双手都冻僵了。富育光说,当时他们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能滞留,不能倒下,否则就会有冻死的危险。经过艰难的跋涉,最后他们总算找到了江岸渡口。在渡工小屋,渡工帮助几个“雪人”暖身子,直到天亮,他们的腿脚才有了知觉。
  回顾前尘往事,富育光仍然激动不已。多年以来投身萨满文化研究,出版相关著作多部,富育光觉得:“萨满像一位蹒跚走过数千载的耄耋老人,他身上积满时代遗留下的尘垢,而经过时代的冲击与洗礼,他的整个身躯也产生了陌生的变化,令人无法辨识。”
  如今,已经80多岁的富育光,每天仍笔耕不辍,进行“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的研究与整理,过去几年间,已经有两批共1200多万字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出版,如今第三批仍在紧张的整理中。富育光希望,通过他几十年的努力,能够让满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富育光


  满族,富察氏,民族学家。现任吉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长春师范大学萨滿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吉林省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其他文献
为了将人类活动引起的有效光点与非人类活动引起的噪声点区分开来、提高特征目标提取和分析中的提取精度,该文提出了一种混合卡方分布算法对LJ1-01夜光数据进行去噪。由于LJ1-01数据符合卡方分布,但单卡方拟合精度较低,因此使用多个卡方的叠加来表示LJ1-01数据和噪声子集,并基于最小二乘原理,结合有效统计灯光值构造间接平差方程,求解各叠加态的比例;然后,基于比例构建具有高拟合精度的连续概率密度曲线;
本文在简要介绍地面激光与探地雷达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总结了地面激光与探地雷达的数据特点及技术优势,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地面激光和探地雷达相互结合应用研究进展
他出道仅一年,只拍过三部电影(其中两部就获奥斯卡提名奖),却已风靡一代;他去世时年仅24岁,没来得及看到他后两部影片推出,但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了令人惊讶的传奇;作为赛车手,他带着一名机械师,驾驶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无敌战车在马路上飞奔,小幸与另一辆汽车相撞,车毁人亡,在他的无数影迷中掀起了一股悲伤的浪潮,他甚至成为一个回腾人物,在全世界有众多的影迷。他就是好莱坞传奇人物詹姆斯·甸。  詹姆斯·甸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