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8年11月7日举行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与搜狗公司联合推出的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先后参与了世界互联网大会、进博会、春运等若干重要事件的报道,三个月内生产出3400余条新闻,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与传媒业融合并付诸规模化应用的典型案例。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亮相的不仅有使用中文播报的“AI合成主播”,同时还有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使命的英文“AI合成主播”,体现出我国主流媒体在对外新闻报道上迈出了智能化的一步。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报道研究主要集中在报道的策略、技巧、效果等方面,关注如何向世界报道中国。①当下,从媒介技术变革的视角探索对外新闻报道的实践与研究有所增加,比如,有学者关注到了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降低文化折扣的作用,认为人工智能有助于减少文化误读;②有学者从中观层面出发,围绕具体的对外传播事件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其中智能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③还有专家建议媒体机构强化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阐释、治理,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等。④尽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引发了传媒业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对外新闻报道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任重道远,事实上,如何科学地应用人工智能,实现对外新闻报道的创新,改善传播效果,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智媒对新闻生产领域的影响
所谓的“智媒”,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为“智能化的媒体形态”。虽然国内学者对其内涵的阐释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核心基本上都指向的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新技术驱动下,具有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特征的媒介形态。
2016年“智媒时代”首次作为划分传媒行业的阶段性概念在国内传媒界出现。⑤基于这样的新技术背景,新闻生产呈现出了诸多新的模式,如个性化新闻、机器新闻写作、传感器新闻等等。西方新闻界尽管没有使用类似“智媒”的语词来概括上述新兴的媒介形态,但在新闻实践上已经走在前列。早在2014年美联社就开始在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布局人工智能,引入机器新闻生产。与此同时,学界也及时关注到了新闻生产的技术转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托尔数字新闻研究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在2014年发表了对算法用于新闻报道的反思《算法问责报告:关于黑箱的调查》(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 Report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Black Boxes),在2017年发表了《自动化新闻指南》(Guide to Automated Journalism)。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传媒领域应用的深化,传媒产业的生产运营模式、信息渠道边界和媒体传播形态正在不断被重构。具体到新闻生产范畴,智媒时代的新闻报道从线索发现、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和产品分发、效果反馈等多个维度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对外报道作为国家媒体机构实施内容输出的重要行为,在应用智能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外宣工作的特殊性。
对外新闻报道中的智能技术应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新闻报道的根本遵循。而要把故事真正讲得入耳、入脑、入心,就需要在充分了解受众和传播环境的基础上,讲求合适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对外报道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建立在新技术之上的交流语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播的内容、渠道和对象也与传统的外宣时代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对外新闻报道与智能化媒体的融合发展和模式探索成为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亟待研究的议题。
(一)智能化采集新闻信息增强传播的信服力
选题决策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通过采集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公信力和话语权。传统媒体时代的对外新闻报道在选题决策上比较局限,且由于带有明显的宣传色彩而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随着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报道的取材范围得到了扩充,依托大数据技术、地理定位技术、传感技术,新闻素材变得更加丰富,从而给新闻采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⑥
虽然基于智能化技术采集新闻信息的对外报道平台较少,但也不乏值得圈点的新闻产品,如《中国日报》的无人机与手机(Drone and Phone)视频节目。该节目每期都使用无人机和手机拍摄,记录我国内地、香港以及亚洲国家某一天发生的事情。在无人机的镜头下,人们所熟知的山川河流、城市风貌被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出来,一些地区的风土人情也由此变得生动可感。配置了多种传感器的无人机,捕捉到并呈现了用普通的摄像机所无法发现的素材。此外,其他智能化手段如大数据挖掘等也逐渐用于收集新闻信息。这表明在新闻采集环节,智能技术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事实上,应用智能化技术发现那些用传统方式所难以触及的新闻信息,其优势还在于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更具客观性、准确性,有助于媒体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智能化整合提高内容生产效率
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和加速迭代让信息传播的节奏越来越快,这也使对外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下,如何通过对外新闻报道进行及时、有效的发声,事关国家的国际形象。
近年来,在提高新闻内容生产效率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基于算法程序的机器人新闻写作正被国内外的主流媒体所接纳。通过搜集各种相关信息,建立起容量巨大的数据库,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实现超出人力新闻写作的生产效率。腾讯的“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第一财经的“DT稿王”等是国内较早一批将机器人写作用于体育、财经类报道的智能媒体。而在对外报道领域,内容生产方面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如何将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使其在国外的文化环境中易于理解和接收。目前,智能翻译已经开始在对外报道的内容生產中发挥作用。在2018年的上海进博会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记者将科大讯飞、百度等科技公司提供的人工智能翻译机运用到了现场采访中,减少了沟通障碍,使新闻内容生产变得更即时、更高效。 整体来看,应用智能技术整合新闻内容在对外报道的实践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下,要使对外传播真正获得国外受众的认同,仅仅通过不同语言文本的转译还远远不够,需要人工智能与该国文化、民族心理、受众特征等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生产出易被国外受众认同的优质内容。
(三)交互式呈现提供多元立体叙事
以往在对外传播中造成“传而不通,通而不达”的主要原因是报道者的叙事视角和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具体而言,是新闻生产者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叙事模式,这就容易导致“以我为主的报道多,换位思考的报道少;自说自话的报道多,释疑解惑的报道少”。⑦再加上呈现方式上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导致难以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在信息超载的今天,用户的注意力日渐成为媒体争夺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促进信息的接收、理解、分享和记忆,这就需要新闻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创新。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具有交互功能的数据新闻产品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优秀的外宣作品。澎湃新闻旗下的英文媒体平台——第六声(Sixth Tone)去年推出的数据新闻报道《数说相亲角》荣获了新闻设计协会(SND)2018年最佳数字设计铜奖,记者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上的874份相亲广告进行大数据分析,以交互式新闻和手机游戏的方式呈现出了中国婚恋市场的现状,读者甚至可以测试自己的条件在相亲角上的受欢迎程度,希望了解中国的海外受众也可以借助这种充满趣味性的互动方式,很直观地感知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该案例反映出,在对外报道的呈现上,精致而有趣的交互设计有助于宏大叙事落到实处,做出实效,让新闻故事更加鲜活。
除了数据新闻,VR/AR技术也有助于受众实现良好的阅读体验。通过VR/AR技术呈现的沉浸式新闻叙事不只是专注于原始化的模拟与再现现实层面,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和逻辑思维,为受众带来更强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四)个性化分发实现精准传播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话语权得到提升,传媒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户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使得个性化定制新闻产品得以迅速发展。
在对外新闻报道的分发环节,海外用户的特征与内容偏好直接影响了传播內容能否被有效接受。因此,基于大数据算法将新闻内容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再利用个性化分发渠道,将有助于增强媒体与用户之间的粘性,提高对外报道的到达率。2017年牛津路透《数字新闻报告》显示,超过一半(54%)的受访者更喜欢通过算法来筛选故事,超出编辑或记者选择的比例(44%),⑧这表明算法推荐在新闻的个性化分发上有助于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目前,算法推荐系统覆盖了包括自媒体平台、新闻聚合平台以及社交媒体在内的多种新闻分发渠道。我国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英文客户端都搭载了个性化推荐功能,用户在打开客户端界面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领域。而除此之外,社交媒体用户也是对外传播不可忽视的受众群,我国的主流媒体依托谷歌、脸书、推特、优兔等主流平台的智能推荐方案,积极尝试在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进行智能投放,这有助于让中国的好故事被更多的人听到、看到。
对外报道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
对于技术进步与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新技术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婴儿期的新技术如同玩具,幼稚招摇,几乎没有内容;而后随着技术文化发展变迁,新媒介才能变成实用技术,并最终完成向艺术的飞跃。到第三阶段,技术不仅要能复制现实,还能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组现实。⑨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在智能技术的应用上仍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既有理念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新闻伦理与法规方面的问题,也是对外新闻报道在未来无法回避的。因非法采集和过度分析数据、算法偏见、算法不透明,以及涉及隐私的数据保护缺位等等,都有可能引发对外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失实、侵权以及算法权力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风险,究其根源是由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传统新闻伦理规范对新的新闻生产活动的不适应。⑩伴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和传播者对新闻实践的不断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对外报道将逐渐由现在的不成熟走向成熟。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竞技场,但同时也是一个寻求有效对话以实现共识的谈判桌。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新型的全球传播范式将旨在促进多元文明的对话,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因此,智媒时代的对外新闻报道不仅是为了借技术之力克服传播障碍,在国际舆论场中塑造本国的媒介品牌和国家形象,更重要的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内在驱动。
(本文系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的部分成果,批准号:2015MZD046)
「注释」
①相德宝、张弛:《议题、变迁与网络: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三十年知识图谱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
②栾轶玫:《人工智能降低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研究》,《对外传播》2018年第4期。
③殷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媒体会议报道研究——兼对VR视觉传播与新媒体技术、信息服务团队媒介素养的考察》,《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6期。
④刘扬、高春梅:《利用人工智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三个维度》,《对外传播》2018年第10期。
⑤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
⑥潘曙雅、张璇:《智媒时代新闻采编业务的重构》,《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4期。
⑦程曼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意义——兼评〈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实践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年第1期。
⑧Nic Newman with Richard Fletcher, Antonis Kalogeropoulos, David A. L. Levy and Rasmus Kleis Nielsen.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7[R]. 2017.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Digital%20 News%20Report%202017%20web_0.pdf?utm_source=digitalnewsreport. org&utm_medium=referral
⑨[美]保罗·莱文森著:《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3页。
⑩杨保军、杜辉:《智能新闻:伦理风险·伦理主体·伦理原则》,《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报道研究主要集中在报道的策略、技巧、效果等方面,关注如何向世界报道中国。①当下,从媒介技术变革的视角探索对外新闻报道的实践与研究有所增加,比如,有学者关注到了人工智能在国际传播中降低文化折扣的作用,认为人工智能有助于减少文化误读;②有学者从中观层面出发,围绕具体的对外传播事件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对其中智能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③还有专家建议媒体机构强化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阐释、治理,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等。④尽管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引发了传媒业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对外新闻报道方面的实践与研究任重道远,事实上,如何科学地应用人工智能,实现对外新闻报道的创新,改善传播效果,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智媒对新闻生产领域的影响
所谓的“智媒”,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为“智能化的媒体形态”。虽然国内学者对其内涵的阐释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核心基本上都指向的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新技术驱动下,具有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特征的媒介形态。
2016年“智媒时代”首次作为划分传媒行业的阶段性概念在国内传媒界出现。⑤基于这样的新技术背景,新闻生产呈现出了诸多新的模式,如个性化新闻、机器新闻写作、传感器新闻等等。西方新闻界尽管没有使用类似“智媒”的语词来概括上述新兴的媒介形态,但在新闻实践上已经走在前列。早在2014年美联社就开始在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布局人工智能,引入机器新闻生产。与此同时,学界也及时关注到了新闻生产的技术转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托尔数字新闻研究中心(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在2014年发表了对算法用于新闻报道的反思《算法问责报告:关于黑箱的调查》(Algorithmic Accountability Report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Black Boxes),在2017年发表了《自动化新闻指南》(Guide to Automated Journalism)。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传媒领域应用的深化,传媒产业的生产运营模式、信息渠道边界和媒体传播形态正在不断被重构。具体到新闻生产范畴,智媒时代的新闻报道从线索发现、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和产品分发、效果反馈等多个维度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对外报道作为国家媒体机构实施内容输出的重要行为,在应用智能技术的过程中需要考量外宣工作的特殊性。
对外新闻报道中的智能技术应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新闻报道的根本遵循。而要把故事真正讲得入耳、入脑、入心,就需要在充分了解受众和传播环境的基础上,讲求合适的传播策略和方法。对外报道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建立在新技术之上的交流语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播的内容、渠道和对象也与传统的外宣时代有所不同。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对外新闻报道与智能化媒体的融合发展和模式探索成为当前国际舆论环境下亟待研究的议题。
(一)智能化采集新闻信息增强传播的信服力
选题决策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通过采集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国际舆论场中的公信力和话语权。传统媒体时代的对外新闻报道在选题决策上比较局限,且由于带有明显的宣传色彩而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随着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外报道的取材范围得到了扩充,依托大数据技术、地理定位技术、传感技术,新闻素材变得更加丰富,从而给新闻采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⑥
虽然基于智能化技术采集新闻信息的对外报道平台较少,但也不乏值得圈点的新闻产品,如《中国日报》的无人机与手机(Drone and Phone)视频节目。该节目每期都使用无人机和手机拍摄,记录我国内地、香港以及亚洲国家某一天发生的事情。在无人机的镜头下,人们所熟知的山川河流、城市风貌被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现出来,一些地区的风土人情也由此变得生动可感。配置了多种传感器的无人机,捕捉到并呈现了用普通的摄像机所无法发现的素材。此外,其他智能化手段如大数据挖掘等也逐渐用于收集新闻信息。这表明在新闻采集环节,智能技术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事实上,应用智能化技术发现那些用传统方式所难以触及的新闻信息,其优势还在于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更具客观性、准确性,有助于媒体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智能化整合提高内容生产效率
互联网的全球普及和加速迭代让信息传播的节奏越来越快,这也使对外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下,如何通过对外新闻报道进行及时、有效的发声,事关国家的国际形象。
近年来,在提高新闻内容生产效率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基于算法程序的机器人新闻写作正被国内外的主流媒体所接纳。通过搜集各种相关信息,建立起容量巨大的数据库,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实现超出人力新闻写作的生产效率。腾讯的“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第一财经的“DT稿王”等是国内较早一批将机器人写作用于体育、财经类报道的智能媒体。而在对外报道领域,内容生产方面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在于如何将跨文化、跨语言的信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整合使其在国外的文化环境中易于理解和接收。目前,智能翻译已经开始在对外报道的内容生產中发挥作用。在2018年的上海进博会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记者将科大讯飞、百度等科技公司提供的人工智能翻译机运用到了现场采访中,减少了沟通障碍,使新闻内容生产变得更即时、更高效。 整体来看,应用智能技术整合新闻内容在对外报道的实践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下,要使对外传播真正获得国外受众的认同,仅仅通过不同语言文本的转译还远远不够,需要人工智能与该国文化、民族心理、受众特征等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生产出易被国外受众认同的优质内容。
(三)交互式呈现提供多元立体叙事
以往在对外传播中造成“传而不通,通而不达”的主要原因是报道者的叙事视角和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具体而言,是新闻生产者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叙事模式,这就容易导致“以我为主的报道多,换位思考的报道少;自说自话的报道多,释疑解惑的报道少”。⑦再加上呈现方式上创新不足、缺乏吸引力,导致难以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在信息超载的今天,用户的注意力日渐成为媒体争夺的资源。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有效的传播方式,促进信息的接收、理解、分享和记忆,这就需要新闻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创新。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具有交互功能的数据新闻产品越来越多,其中也不乏优秀的外宣作品。澎湃新闻旗下的英文媒体平台——第六声(Sixth Tone)去年推出的数据新闻报道《数说相亲角》荣获了新闻设计协会(SND)2018年最佳数字设计铜奖,记者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相亲角上的874份相亲广告进行大数据分析,以交互式新闻和手机游戏的方式呈现出了中国婚恋市场的现状,读者甚至可以测试自己的条件在相亲角上的受欢迎程度,希望了解中国的海外受众也可以借助这种充满趣味性的互动方式,很直观地感知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该案例反映出,在对外报道的呈现上,精致而有趣的交互设计有助于宏大叙事落到实处,做出实效,让新闻故事更加鲜活。
除了数据新闻,VR/AR技术也有助于受众实现良好的阅读体验。通过VR/AR技术呈现的沉浸式新闻叙事不只是专注于原始化的模拟与再现现实层面,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和逻辑思维,为受众带来更强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四)个性化分发实现精准传播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话语权得到提升,传媒市场格局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户的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使得个性化定制新闻产品得以迅速发展。
在对外新闻报道的分发环节,海外用户的特征与内容偏好直接影响了传播內容能否被有效接受。因此,基于大数据算法将新闻内容与用户的需求相匹配,再利用个性化分发渠道,将有助于增强媒体与用户之间的粘性,提高对外报道的到达率。2017年牛津路透《数字新闻报告》显示,超过一半(54%)的受访者更喜欢通过算法来筛选故事,超出编辑或记者选择的比例(44%),⑧这表明算法推荐在新闻的个性化分发上有助于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目前,算法推荐系统覆盖了包括自媒体平台、新闻聚合平台以及社交媒体在内的多种新闻分发渠道。我国的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英文客户端都搭载了个性化推荐功能,用户在打开客户端界面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领域。而除此之外,社交媒体用户也是对外传播不可忽视的受众群,我国的主流媒体依托谷歌、脸书、推特、优兔等主流平台的智能推荐方案,积极尝试在更为广泛的传播渠道进行智能投放,这有助于让中国的好故事被更多的人听到、看到。
对外报道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挑战
对于技术进步与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美国的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新技术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婴儿期的新技术如同玩具,幼稚招摇,几乎没有内容;而后随着技术文化发展变迁,新媒介才能变成实用技术,并最终完成向艺术的飞跃。到第三阶段,技术不仅要能复制现实,还能以富有想象力的方式重组现实。⑨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在智能技术的应用上仍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既有理念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新闻伦理与法规方面的问题,也是对外新闻报道在未来无法回避的。因非法采集和过度分析数据、算法偏见、算法不透明,以及涉及隐私的数据保护缺位等等,都有可能引发对外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失实、侵权以及算法权力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给新闻生产带来的风险,究其根源是由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传统新闻伦理规范对新的新闻生产活动的不适应。⑩伴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和传播者对新闻实践的不断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对外报道将逐渐由现在的不成熟走向成熟。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竞技场,但同时也是一个寻求有效对话以实现共识的谈判桌。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强调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新型的全球传播范式将旨在促进多元文明的对话,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因此,智媒时代的对外新闻报道不仅是为了借技术之力克服传播障碍,在国际舆论场中塑造本国的媒介品牌和国家形象,更重要的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价值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内在驱动。
(本文系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的部分成果,批准号:2015MZD046)
「注释」
①相德宝、张弛:《议题、变迁与网络: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三十年知识图谱分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
②栾轶玫:《人工智能降低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研究》,《对外传播》2018年第4期。
③殷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新媒体会议报道研究——兼对VR视觉传播与新媒体技术、信息服务团队媒介素养的考察》,《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6期。
④刘扬、高春梅:《利用人工智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三个维度》,《对外传播》2018年第10期。
⑤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11期。
⑥潘曙雅、张璇:《智媒时代新闻采编业务的重构》,《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4期。
⑦程曼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意义——兼评〈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实践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年第1期。
⑧Nic Newman with Richard Fletcher, Antonis Kalogeropoulos, David A. L. Levy and Rasmus Kleis Nielsen. 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17[R]. 2017. https://reutersinstitute.politics.ox.ac.uk/sites/default/files/Digital%20 News%20Report%202017%20web_0.pdf?utm_source=digitalnewsreport. org&utm_medium=referral
⑨[美]保罗·莱文森著:《莱文森精粹》(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3页。
⑩杨保军、杜辉:《智能新闻:伦理风险·伦理主体·伦理原则》,《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