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做连接,要么做内容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财经作家

  内容与连接,只能发力于一端。无数的大小败局,都死于既做内容,又做连接,两线作战,失血而亡。
  在过去的2015年,BAT把持了社交、搜索和电商的三大入口,O2O领域则发生了多起重量级的并购案,这意味着,连接者的战争已近尾声。
  也有人试图从硬件的角度开辟新的连接入口,比如雷军和贾跃亭,但他们到底能否实现有效闭环,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从连接者看过去的世界,和从内容者看过去的世界,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景象。
  在连接者看来,世界是平的——而且必须是平的,由此他们才可能碾平一切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容无差别,只有商业估值的不同而已。所以近年来,腾讯系与阿里系在内容上的收购,让人眼花缭乱,其实他们心里也没有底,于是便索性分别押注赌“赛道”,这便是所谓的“赛道战略”。
  而在内容者看来,世界是圈层的,唯“不平”才能有差异性,连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内容的价值只有构筑城池,才能会凸显出来。对连接者的抵抗,不是再建一个连接,而是用连接营造内生的消费者关系。
  然而很多内容创业者死于对他们的仿效和追随。门户崛起的年代,无数媒体自建网站,如今成气候的,一个也没有;电商崛起的时代,无数企业自建平台,如今活下来的,一个也没有;移动崛起的年代,又有无数人自建客户端,我估计到最后活下来的,一个也不会有。
  连接者与内容者,是属于两种基因的“动物”。你用连接者的逻辑做内容者的生意,从战略上就错了。
  内容与连接,你只能发力于一端。无数的大小败局,都死于既做内容,又做连接,两线作战,失血而亡。
  正确的打法应该是,只专注于内容的核心建设,把连接者的成功视为基础性工具,尽量将连接的成本趋近于零。
  在这个意义上,连接者与内容者是无缝合作的关系。抵抗连接者的霸权,不是再建一个同质的连接平台,而是由内容出发,建设属于自己的社群。
  社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一个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里,喜欢财经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高尔夫的人在一个社群,喜欢旅游的人在一个社群。一个人会有很多爱好、身份和标识,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个社群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一定是互为认同的。
  能够将人从广场上拉到社群里的,只有内容,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手段。因此,社群的红利属于内容者,而非连接者。
  在商业上,社群的意义有三条。
  其一,社群能够让消费者从“高速公路”上跑下来,形成真实的闭环互动关系,重新夺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从而令优质内容的溢价得以实现,而消费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够内生出独特的共享内容,彻底改变内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向关系,出现凯文·凯利所谓的“产销者”。
  我们甚至可以把社群经济,看成是一种后市场经济模式,即所有的交易互动,先是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商品—人”的关系倒置为“人—商品”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内容的大规模定制和生产的柔性化终于实现了。
  在社群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马化腾的公式优化为: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连接者的互联网是平的,内容者的互联网是有价值观的,这就是新世界里的两种玩法。
  价值观的嵌入,将微妙地改变平台的流量分发模式,以内容粘连的方式把人群切分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连接者的作用将以基础设施提供者的身份出现,社群的粘连度越大,超级平台连接者的话语能力越弱。
  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可,对于拥有价值观的族群最有效果,也就是说,理性中产及知识爱好者会在未来的社群经济试验中成为最主流的势力。在这个意义上,“得屌丝者得天下”的互联网铁律已经变成了过去式。
其他文献
单纯依靠线上导流,以补贴换取用户的烧钱模式不可能真正实现O2O。通过线上的多种渠道完成交易与支付,结合线下实体店铺的资源,完成服务与商品的闭环,才是根本。    过去一年,O2O企业成片倒下,它们生于流量,死于没钱买流量。  入口正在收拢,最有力的三个入口——社交、搜索、消费,已然被BAT三巨头把持,新的垂直入口又尚未成形,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蓝转红,增转存,流量时代开始进入尾声。  随着去年一大拨
期刊
匠人精神这些年成为了热门话题,不少国人兴起了学习德国、日本匠人精神的风潮。吸取其他国家的好东西无可厚非,但匠人精神真的是舶来品吗?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 300年前,中国就有了匠人精神。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匠人精神,只是近些年,我们把它弄丢了。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曾说过:“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关于匠人精神,老祖宗也早已给过答案。《庄子》一书中,就有对2 300年前中国匠人梓庆的精
期刊
回答人:徐奔  从经营实体企业的角度出发,其中一个很大的隐性成本在于有形资产的飞速贬值缩水。  比方说机械设备每年都会折旧,等年限到了要重新采购,有时候因为技术更新的原因要提前淘汰换新。  再加上现在实体经济衰退,很多企业在倒卖二手设备,供大于求,价格极低。加上技术更迭的加快,企业自身的变化适应,设备的折旧已经不是线性这么简单,全新的设备买回来过两年可能价值缩水到原先的一成都不到。而现在新买一台设
期刊
回答人:片子  腾讯最大的软肋来源于其整个体系对QQ的过分依赖。QQ巨大的用户群虽为腾讯所有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用户基础,也为其日后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腾讯之所以发展那么大的业务盘子,固然是希望通过这些业务来巩固其QQ的地位,但是这个体系都是以QQ为据点不断点亮的,他们依赖QQ且无法突破QQ的限制,这些业务终究被QQ绑住手脚,缺乏独立的运营能力,成为了QQ的附属工具,因而这些业务对QQ的实际反
期刊
创造一个全新的颠覆性商业模式,似乎可以让1919在行业里称雄。但对1919这种从线下冲击线上的企业而言,如何将重资产变轻,是杨陵江一直在思考的事。  大企业病是每一家企业在长大过程中都逃不过的魔咒,它会如黑洞一样吞噬一切与效率、价值有关的正向传递。如果不能破除这一魔咒,不断长大的1919,总有一天会成为今天的1919所要消除的低效环节。  打破传统的雷神之锤  吴晓波说,中国大型制造及流通企业遭遇
期刊
从红旗下的科研机构,到以基因为基础的商业帝国;从靠政府输血,到200亿元估值的巨头……华大一路狂奔而来。在汪建看来,华大做的是健康的生意,从十亿元、百亿元,到千万亿元都不是梦,人类追求健康是没有极限的。  就像高通巨大的“专利墙”一样,华大基因做了一面“论文墙”。  在华大基因深圳盐田总部,北山工业区11栋7楼展厅里,华大几十年来在世界各个顶尖科研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集结于此,形成了一面巨大的“论文墙
期刊
破局  精细化的分工、标准化的流程让1919内部每个人都成为独立运转的小流程,犹如履带上一个个的轮子,全部围绕着1919这个主动轮形成柔性链环,共同驱动公司全力向前。  上午8:00,成都环球中心。  杨诚开始进行一天中第一次门店检查。安防巡查、商品盘点、卖场堆货……这个3 000平方米门店中的一切,杨诚都必须了然于心,时刻掌握情况。  这家位于成都环球中心负一楼的门店,是1919在全国的旗舰店,
期刊
回答人:匿名用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天攘攘皆为利往。你们一开始组团就是奔着利益去的。大家因为实现各自利益的路径一致,所以暂时凑到了一起(说是乌合之众也不为过)。  所以要防止成员离队,首先就要统一所有人的核心利益。团队有了一致目标之后,又会有新的问题,那就是利益分配,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就会出现因争权夺利引起的内部分裂。利益分配讲究公平,但公平又分客观公平和主观公平两种。  客观公平就是:老王和
期刊
2015年的手机代工产业充斥着“破产”“跑路”“欠债”,甚至“自杀”。行业走到这一步,除了手机代工厂不思进取,也要反思国产手机品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强人模式。  去年,对于国产手机品牌来说是扬眉吐气的一年。据中国报告公布的数据,去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高达12.92亿部。其中来自中国地区的手机品牌合计出货量高达5.39亿部,占全球比重超过四成,并囊括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中的七个席位。然而,整个手机代工
期刊
天使投资人  在创业的大浪潮下面,你有产品,运气好,也拿到了钱。但拿到了钱之后,才是一个公司规范化的真正起步。  大部分初创企业,基本上是不规范的。有的对财务信息不了解,或是因为中国的工商牌照、税法太繁琐。所以,初创企业拿到第一笔融资后,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公司规范化。  一个创业公司一开始就要规范化,股权、财务、知识产权都要尽量完善。如果为了快速发展而节省,以后改正成本将更高。  我一直认为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