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许多的发明创造常常源于对本是司空见惯了的事物有了疑问之后,可以说疑问是一个人产生探究心理的原动力。也只有在具备了问题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寻求探究解决的办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励诱导学生学会在看似平凡无奇的地方设疑,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端。
例1:在分析《祝福》小说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我没有遵循以往的教法,侧重分析人物言行等以透视人物形象。而是试探性地要求学生在祥林嫂的称呼上做点文章。譬如:“祥林嫂有没有名字?祥林嫂的名字叫祥林吗?”等等。看似无疑的问题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探究结果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部分同学的观点认为,祥林嫂的名字就叫祥林,而且姓卫。多数同学的观点则认为,祥林嫂没有名字,因其嫁给了一个叫祥林的男人而得名。至于姓卫那也只是小说中作者的一种猜测,不足为据。再说“祥林”的叫法也不十分切合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称呼。即便事实确如多数同学所说,那么祥林嫂为何连名字都没有呢?我顺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下是经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的一组答案:⑴说明旧社会妇女地位卑下,是男尊女卑封建观念的反映。⑵揭示旧时代妇女是男人的一种附庸,无独立人格可言的事实。⑶反映那个时代、那种社会妇女所受剥削的沉重,她们被剥夺了做人的最起码的权力,等同于奴隶。对于学生的这种种结论,我不置可否,而是顺势将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向祥林嫂再嫁后称呼依然不变的问题上去。既然祥林嫂因嫁祥林而得名,那后来她嫁与了贺老六,为何不叫老六嫂,而人们仍然称呼她为祥林嫂呢?生1:或许是叫习惯了,不便改口。生2: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结合小说主旨,大概表现了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意识和节烈观。生3:人们对祥林嫂前后称呼的不变,正反映鲁镇人们所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生4:称呼的不变恰好说明鲁镇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典型环境。
经过这样一番地质疑探究学生不仅把握了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而且激发了学生研究的浓厚兴趣。最后我设计了一道延伸研究题:要求学生课后做些调查研究,看看我们的周围是否还有“祥林嫂”第二的存在,并说明为什么?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调查报告证实了我的问题,结论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人们在对女性的称呼上依然存在活用祥林嫂式的称呼。诸如以女性的籍贯、出生地、夫名或区域名称呼女性,而相应地隐去了她的真实姓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为什么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封建礼教余毒如何侵蚀现代人思想的大讨论大批判。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疑问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可行性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
继承之于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对“古已有之”的否定,没有大胆的想象联想乃至幻想,创造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有着超时代的魅力。指导学生用新观点、新观念去研究解读教材文本,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学会从另一个层面去解读文本,做些逆向思维,学会否定批判再创造。
例2:在教人教版第四册的小说单元时,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⑴有一种观点认为让《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当个公关小姐或公司总裁未必不可,你的意见如何?⑵《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的“病态”形象能否算得上一种美,为何封建士大夫之流却趋之若鹜?下面是学生就以上的问题⑵所做的探讨,摘录如下:
有人说,王熙凤,女中豪杰是也,堂堂一个荣国府,上下几百人,在这个女子的管理下,人人循规蹈矩,由此,王熙凤的天才管理能力可窥一斑。此外,她在贾府中的受宠程度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社交能力,verygood!就这两点,让她当公关小组或公司总裁,没问题,对她来讲,小菜一碟。
然愚以为,不可,她的能力,我要打一个大大的“?”,为什么,由我一一道来。
第一,此人管理能力,完全是建立在“暴政”的基础上,如她刚进贾府,就打死两个小奴,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绝对地暴力倾向。
第二,此人心术不正,如在对待贾琏的私下娶得小妾——尤二姐的问题上,先是她知道贾琏有外遇后,不动声色,跑到尤二姐家中,呵寒问暖,突破了尤二姐的心理防线,让她把自己视为知己,而后,接尤二姐入贾府,并指派丫环,人人都感到纳闷,凤辣子今天怎么这么好心。殊不知,不到三天,第一个对尤二姐不满的就是王熙凤指派的丫环,接着便是粗茶淡饭伺候了,逼着尤二姐吞金自杀,如让此人当上公司总裁,员工们岂不要吃大亏。
第三,此人颇通贪污之道,如在后期,她扣住小姐,丫环们的工资不发,私地里放起了高利贷,让她当上公关小姐或公司总裁,社会主义的墙脚,不知要被她挖掉多少。
第四,王熙凤行事作风有趋炎附势,狐假虎威之嫌,平日里一门心思讨老太太和王夫人的欢心,对公公婆婆反倒不甚费神,仗着上头宠信,对丈夫贾琏也不放在眼里,有如此总裁,只懂对上司溜须拍马,不谙体恤员工,最后下场只能是被数封检举信赶下台。
因此,让王熙凤当公关小姐甚至公总裁,绝对不行!看清楚。这么大个!号。
乱曰,王熙凤只配当个狱长,最后配上个监督员,免得她从中从事不法勾当!
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学会用新的理念去解读文本,不仅能翻出新意,而且还能锻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
例1:在分析《祝福》小说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我没有遵循以往的教法,侧重分析人物言行等以透视人物形象。而是试探性地要求学生在祥林嫂的称呼上做点文章。譬如:“祥林嫂有没有名字?祥林嫂的名字叫祥林吗?”等等。看似无疑的问题反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探究结果形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部分同学的观点认为,祥林嫂的名字就叫祥林,而且姓卫。多数同学的观点则认为,祥林嫂没有名字,因其嫁给了一个叫祥林的男人而得名。至于姓卫那也只是小说中作者的一种猜测,不足为据。再说“祥林”的叫法也不十分切合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称呼。即便事实确如多数同学所说,那么祥林嫂为何连名字都没有呢?我顺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下是经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的一组答案:⑴说明旧社会妇女地位卑下,是男尊女卑封建观念的反映。⑵揭示旧时代妇女是男人的一种附庸,无独立人格可言的事实。⑶反映那个时代、那种社会妇女所受剥削的沉重,她们被剥夺了做人的最起码的权力,等同于奴隶。对于学生的这种种结论,我不置可否,而是顺势将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向祥林嫂再嫁后称呼依然不变的问题上去。既然祥林嫂因嫁祥林而得名,那后来她嫁与了贺老六,为何不叫老六嫂,而人们仍然称呼她为祥林嫂呢?生1:或许是叫习惯了,不便改口。生2: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结合小说主旨,大概表现了那种“从一而终”的封建意识和节烈观。生3:人们对祥林嫂前后称呼的不变,正反映鲁镇人们所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生4:称呼的不变恰好说明鲁镇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典型环境。
经过这样一番地质疑探究学生不仅把握了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而且激发了学生研究的浓厚兴趣。最后我设计了一道延伸研究题:要求学生课后做些调查研究,看看我们的周围是否还有“祥林嫂”第二的存在,并说明为什么?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调查报告证实了我的问题,结论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人们在对女性的称呼上依然存在活用祥林嫂式的称呼。诸如以女性的籍贯、出生地、夫名或区域名称呼女性,而相应地隐去了她的真实姓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为什么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封建礼教余毒如何侵蚀现代人思想的大讨论大批判。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疑问是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可行性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
继承之于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对“古已有之”的否定,没有大胆的想象联想乃至幻想,创造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有着超时代的魅力。指导学生用新观点、新观念去研究解读教材文本,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学会从另一个层面去解读文本,做些逆向思维,学会否定批判再创造。
例2:在教人教版第四册的小说单元时,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⑴有一种观点认为让《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当个公关小姐或公司总裁未必不可,你的意见如何?⑵《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的“病态”形象能否算得上一种美,为何封建士大夫之流却趋之若鹜?下面是学生就以上的问题⑵所做的探讨,摘录如下:
有人说,王熙凤,女中豪杰是也,堂堂一个荣国府,上下几百人,在这个女子的管理下,人人循规蹈矩,由此,王熙凤的天才管理能力可窥一斑。此外,她在贾府中的受宠程度达到令人咋舌的地步。社交能力,verygood!就这两点,让她当公关小组或公司总裁,没问题,对她来讲,小菜一碟。
然愚以为,不可,她的能力,我要打一个大大的“?”,为什么,由我一一道来。
第一,此人管理能力,完全是建立在“暴政”的基础上,如她刚进贾府,就打死两个小奴,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绝对地暴力倾向。
第二,此人心术不正,如在对待贾琏的私下娶得小妾——尤二姐的问题上,先是她知道贾琏有外遇后,不动声色,跑到尤二姐家中,呵寒问暖,突破了尤二姐的心理防线,让她把自己视为知己,而后,接尤二姐入贾府,并指派丫环,人人都感到纳闷,凤辣子今天怎么这么好心。殊不知,不到三天,第一个对尤二姐不满的就是王熙凤指派的丫环,接着便是粗茶淡饭伺候了,逼着尤二姐吞金自杀,如让此人当上公司总裁,员工们岂不要吃大亏。
第三,此人颇通贪污之道,如在后期,她扣住小姐,丫环们的工资不发,私地里放起了高利贷,让她当上公关小姐或公司总裁,社会主义的墙脚,不知要被她挖掉多少。
第四,王熙凤行事作风有趋炎附势,狐假虎威之嫌,平日里一门心思讨老太太和王夫人的欢心,对公公婆婆反倒不甚费神,仗着上头宠信,对丈夫贾琏也不放在眼里,有如此总裁,只懂对上司溜须拍马,不谙体恤员工,最后下场只能是被数封检举信赶下台。
因此,让王熙凤当公关小姐甚至公总裁,绝对不行!看清楚。这么大个!号。
乱曰,王熙凤只配当个狱长,最后配上个监督员,免得她从中从事不法勾当!
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学会用新的理念去解读文本,不仅能翻出新意,而且还能锻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