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迅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并逐步打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构建起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而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五彩缤纷、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三亚落日》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海南三亚的录像片,听着悦耳的音乐,看着优美的画面,学生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三亚。随着镜头,他们欣赏了蓝透了的海水,低翔的白鸥,玉屑银末般的细纱,还有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他们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似乎已经完全融入其中。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三亚美妙绝伦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二、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窄、见识少,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单凭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在《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中说过:“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画,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诚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眼前有了活生生的情境,有了真切的感受,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再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就会水到渠成,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
三、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才刚刚开始发展,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觉得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运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直观形象中获取知识。如我在实习时,曾教过低年级学生识字,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一群”、“一堆”的理解比较模糊,可我又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去解释。后来,我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小课件,设计了“一只牛和一群牛”、“一只蝴蝶和一群蝴蝶”、“一个西瓜和一堆西瓜”、“一棵青菜和一堆青菜”等画面,让学生看图直观感知“群”是指数量多,聚在一起的意思,多指有生命的会动的物体;而“堆”虽然也指数量多,却是紧紧地叠放在一起,多指无生命的不会动的物体。
四、活跃思维,启发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有时往往难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好的观察对象,观察条件。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和表达方式往往千篇一律,淡而无味。在《秋天的树叶》的作文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帮助学生写作:教学中,我在屏幕上出示许多植物的图片,它们的叶片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色。我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观察,由整体到局部,为了能让学生观察清楚,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我利用投影将各部分层层放大,使学生做到了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一位学生写到:“柳树的叶子形似小银鱼,那柳条又像波浪,微风中就像无数小银鱼在绿色的波浪中浮上浮下地游动着。”也许是枫树的叶子特别引人注意,学生们纷纷议论着——有的说:“它像极了我们人的手掌。”有的说:“我觉得它的叶脉像一条河分了许多支流,再由支流分成许多小河。”有的说:“远远望去,满树的枫叶像一团团熊熊的烈火。”还有的说:“我看着它,就想起唐代杜牧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同学们话如泉涌,一个比一个形象,一个比一个精彩。
五、直观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备课、资料的搜集、课件的设计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显示所学知识,理解巩固,拓展延伸。同时,教师还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避免操作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使课堂练习和内容更为广泛,新知识巩固更为扎实,为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课业负担提供了保障。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曲水县教体局教研室)
(责任编校:扬子)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而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五彩缤纷、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三亚落日》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海南三亚的录像片,听着悦耳的音乐,看着优美的画面,学生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三亚。随着镜头,他们欣赏了蓝透了的海水,低翔的白鸥,玉屑银末般的细纱,还有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他们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似乎已经完全融入其中。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不仅让学生了解欣赏了三亚美妙绝伦的景象,而且让学生得到了美的陶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看完了录像片后,学生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致勃勃,热情高涨。
二、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窄、见识少,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单凭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在《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中说过:“一幅制作精美的图画,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诚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眼前有了活生生的情境,有了真切的感受,他们就会有表达的欲望,再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就会水到渠成,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
三、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才刚刚开始发展,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觉得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运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直观形象中获取知识。如我在实习时,曾教过低年级学生识字,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一群”、“一堆”的理解比较模糊,可我又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去解释。后来,我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小课件,设计了“一只牛和一群牛”、“一只蝴蝶和一群蝴蝶”、“一个西瓜和一堆西瓜”、“一棵青菜和一堆青菜”等画面,让学生看图直观感知“群”是指数量多,聚在一起的意思,多指有生命的会动的物体;而“堆”虽然也指数量多,却是紧紧地叠放在一起,多指无生命的不会动的物体。
四、活跃思维,启发想象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有时往往难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好的观察对象,观察条件。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和表达方式往往千篇一律,淡而无味。在《秋天的树叶》的作文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帮助学生写作:教学中,我在屏幕上出示许多植物的图片,它们的叶片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色。我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观察,由整体到局部,为了能让学生观察清楚,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我利用投影将各部分层层放大,使学生做到了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一位学生写到:“柳树的叶子形似小银鱼,那柳条又像波浪,微风中就像无数小银鱼在绿色的波浪中浮上浮下地游动着。”也许是枫树的叶子特别引人注意,学生们纷纷议论着——有的说:“它像极了我们人的手掌。”有的说:“我觉得它的叶脉像一条河分了许多支流,再由支流分成许多小河。”有的说:“远远望去,满树的枫叶像一团团熊熊的烈火。”还有的说:“我看着它,就想起唐代杜牧的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同学们话如泉涌,一个比一个形象,一个比一个精彩。
五、直观形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备课、资料的搜集、课件的设计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只要点按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显示所学知识,理解巩固,拓展延伸。同时,教师还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避免操作时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使课堂练习和内容更为广泛,新知识巩固更为扎实,为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课业负担提供了保障。
(作者单位:西藏拉萨曲水县教体局教研室)
(责任编校: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