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自主性的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一、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首先,提问要有目的。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接点。再次,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最后,要注意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于是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一任学生自由发展,尤为突出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教师只站在课堂一角,以示这是我的课,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他始终不融入其中,更不可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三、对课堂氛围理解片面,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互动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在语文课堂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讨论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实际操作中更多见的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往往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草草收场,由几位优等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在这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许多教师把合作教学单一地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只要进行小组合作,不论有否必要,是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效果如何,都能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充分发掘非智力心理因素,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自主性的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发展。
一、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是教师在提问时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主体需求,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首先,提问要有目的。在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语文课学习目的以及学生总体特点,提问的目的应放在培养学生的五种能力上。第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第三,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概括、综合的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鉴别能力。其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必须要求教师主动寻找与学生相契合的思维切接点。再次,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答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事先想好应对的措施。一般来说,在课堂提问中,学生不外乎会出现几种情形:或一声不吭;或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或回答基本正确,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此,教师都应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最后,要注意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把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于是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一任学生自由发展,尤为突出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教师只站在课堂一角,以示这是我的课,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他始终不融入其中,更不可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
三、对课堂氛围理解片面,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互动流于形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在语文课堂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讨论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实际操作中更多见的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往往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草草收场,由几位优等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而在这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游离于问题之外。许多教师把合作教学单一地理解为小组合作学习,认为只要进行小组合作,不论有否必要,是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效果如何,都能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充分发掘非智力心理因素,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要以学习者为本,帮助学习者提高,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主人,明确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教学设计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尤其要重视教学中设计和后设计,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反思,以期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