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放管服”改革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关系的重大改革举措。近年来,在多方主体的积极协同治理下,“放管服”改革取得成效明显,但也存在改革碎片化、监管体系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推进“放管服”改革,必须以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为核心,聚焦于放权、监管与服务,以实现更加科学与高效的服务,不断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放管服”改革对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并针对“放管服”改革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与挑战,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提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些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放管服”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服务优化
一、概念辨析
简而言之,“放管服”可以主要归纳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也就是简政放权,是改革的基础,关系到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需要重新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责任边界与相应的权责体系,“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都要抓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并且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兼顾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管”的核心是放管结合,具体包括事中事后监管,是改革的重要抓手,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的新常态。“服”指的是优化服务,是改革的起点落脚点,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核心是在“放”与“管”的全面深刻变化基础上形成新的治理理念,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主体高效协同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放管服”改革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关键切入点,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与时俱进,精确把握改革着力点。同时,由于我国政府过去拥有主要的权力,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导致管的太多,“放”的目的在于约束权力,减少政府对于市场与社会具体事务过多地干预,防止权力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透明化与法治化。新形势下,推进“放管服”改革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事关市场活力的激发与发展环境的优化,通过“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放管服”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在任何一项改革中,意识的转变是基础,需要自上而下地对集体的思想进行转变。然而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由于制度惯性,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一些部门和企业还没有将“服务”放在首位,复杂的审批和办事环节没有精简,相关流程不清晰,导致耗时长,在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影响改革的成效,没有切实落实“只跑一次的改革”。
(二)普通民众缺乏认同感
以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各主体都在积极改进治理的方式和方法,但从企业和民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来说,还需要不断加强。由于政府在传统上一直是“管理者”的身份,从管理到治理再到服务需要一个过程,民众的适应也需要实践,因此,虽然政府在制度和实践层面都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心态上企业和民众却少有获得感。
(三)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随着改革的大力推进,各主体之间仍存在“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现象,改革的重点是加强信息共享与监管体系,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与联通是重要内容。同时,在相应的共享平台建立之后,还需要对此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信息的准确有效,而当前还缺乏专业规范的第三方进行监督与评估,导致监管的缺位和错位。
(四)改革的碎片化倾向
在条块关系下,由于地方政府受“条和块”双重影响,容易导致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缺乏改革共识,加大了“放管服”改革的难度。条块分割结构导致改革内容和形式的分割,从而呈碎片化倾向。基层工作人员承接承接事务能力不足,基层仍然受到资源约束,配套措施缺位,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导致管理碎片化。
(五)协同机制尚未完善
改革只靠某一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多主体的联动和配合,发挥治理合力。目前改革在权力下放过程中,整体联动、业务协同不够,部分关联事项下放不协调不同步,导致企业和群众办事繁琐。改革方案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单一,不利于客观全面反映相关利益者的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面临资金紧张、社会公信力不高以及人才匮乏等困境。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对策
(一)简化审批程序,发挥市场作用
一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与环节,精简审批流程,促进行政审批科学化、法治化、透明化,满足群众利益,建立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行政审批制度,弥补市场缺陷,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取消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單制度,权力清单要覆盖政府权力运行全过程,全面规范政府行为,同时要覆盖到对各级政府及公共部门,还要以制度法定化为标准。
(二)严格监管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第一,加强严格监管,严格依法从事市场监管,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不定期进行合理抽查与记录,规范监管流程与制度。第二,实行综合监管,统一组建综合监管队伍,建立综合市场监管执法平台,覆盖所有市场主体。第三,完善信用和法治监管,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创建信用“红黑榜”,同时完善简政放权改革方面的行政法规。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认同
改革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聚焦社会需求,将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点作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核心设计改革方案。建立健全社会评价机制,吸纳公众意见并及时反馈,建立以企业、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四)规范政府服务,推进社会合作
一方面,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促进公共服务事项集中服务,加快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限,降低通关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网上服务效率,全面推广网上办事模式,逐步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同时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五)完善协同机制,增强合作共识
第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对已有的数字信息平台进行重新整合,统筹做好数据共享的制度安排,完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推动信息共享进程。第二,通过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实践,激发相关部门的协同动力,从而形成协同联动的协作文化。第三,增进政府与社会的协同,通过支持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增进两者合作共识,促使系统内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和良好的治理秩序。
五、结语
“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推动改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部门协同治理,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完善,共同发挥治理合力,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时代,要以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为“放管服”改革的价值支撑,营造协同治理的文化氛围,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作者简介:王晓松,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服务优化
一、概念辨析
简而言之,“放管服”可以主要归纳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也就是简政放权,是改革的基础,关系到政府的角色定位问题,需要重新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责任边界与相应的权责体系,“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都要抓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并且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兼顾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管”的核心是放管结合,具体包括事中事后监管,是改革的重要抓手,改革要适应社会经济的新常态。“服”指的是优化服务,是改革的起点落脚点,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多种服务方式,核心是在“放”与“管”的全面深刻变化基础上形成新的治理理念,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多主体高效协同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二、“放管服”改革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关键切入点,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断与时俱进,精确把握改革着力点。同时,由于我国政府过去拥有主要的权力,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导致管的太多,“放”的目的在于约束权力,减少政府对于市场与社会具体事务过多地干预,防止权力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增强透明化与法治化。新形势下,推进“放管服”改革是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事关市场活力的激发与发展环境的优化,通过“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放管服”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在任何一项改革中,意识的转变是基础,需要自上而下地对集体的思想进行转变。然而传统的“官本位”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由于制度惯性,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一些部门和企业还没有将“服务”放在首位,复杂的审批和办事环节没有精简,相关流程不清晰,导致耗时长,在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影响改革的成效,没有切实落实“只跑一次的改革”。
(二)普通民众缺乏认同感
以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各主体都在积极改进治理的方式和方法,但从企业和民众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来说,还需要不断加强。由于政府在传统上一直是“管理者”的身份,从管理到治理再到服务需要一个过程,民众的适应也需要实践,因此,虽然政府在制度和实践层面都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心态上企业和民众却少有获得感。
(三)监管体系尚未健全
随着改革的大力推进,各主体之间仍存在“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现象,改革的重点是加强信息共享与监管体系,信息与数据的共享与联通是重要内容。同时,在相应的共享平台建立之后,还需要对此进行严格监督,确保信息的准确有效,而当前还缺乏专业规范的第三方进行监督与评估,导致监管的缺位和错位。
(四)改革的碎片化倾向
在条块关系下,由于地方政府受“条和块”双重影响,容易导致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缺乏改革共识,加大了“放管服”改革的难度。条块分割结构导致改革内容和形式的分割,从而呈碎片化倾向。基层工作人员承接承接事务能力不足,基层仍然受到资源约束,配套措施缺位,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导致管理碎片化。
(五)协同机制尚未完善
改革只靠某一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多主体的联动和配合,发挥治理合力。目前改革在权力下放过程中,整体联动、业务协同不够,部分关联事项下放不协调不同步,导致企业和群众办事繁琐。改革方案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单一,不利于客观全面反映相关利益者的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面临资金紧张、社会公信力不高以及人才匮乏等困境。
四、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对策
(一)简化审批程序,发挥市场作用
一方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与环节,精简审批流程,促进行政审批科学化、法治化、透明化,满足群众利益,建立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行政审批制度,弥补市场缺陷,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取消不合理收费。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單制度,权力清单要覆盖政府权力运行全过程,全面规范政府行为,同时要覆盖到对各级政府及公共部门,还要以制度法定化为标准。
(二)严格监管制度,加强法制建设
第一,加强严格监管,严格依法从事市场监管,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不定期进行合理抽查与记录,规范监管流程与制度。第二,实行综合监管,统一组建综合监管队伍,建立综合市场监管执法平台,覆盖所有市场主体。第三,完善信用和法治监管,建立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创建信用“红黑榜”,同时完善简政放权改革方面的行政法规。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认同
改革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聚焦社会需求,将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点作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核心设计改革方案。建立健全社会评价机制,吸纳公众意见并及时反馈,建立以企业、群众满意为导向的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四)规范政府服务,推进社会合作
一方面,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促进公共服务事项集中服务,加快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进一步压缩通关时限,降低通关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网上服务效率,全面推广网上办事模式,逐步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同时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法律规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五)完善协同机制,增强合作共识
第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快建设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对已有的数字信息平台进行重新整合,统筹做好数据共享的制度安排,完善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推动信息共享进程。第二,通过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实践,激发相关部门的协同动力,从而形成协同联动的协作文化。第三,增进政府与社会的协同,通过支持和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增进两者合作共识,促使系统内形成新的动态平衡和良好的治理秩序。
五、结语
“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推动改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部门协同治理,通过顶层设计,制度完善,共同发挥治理合力,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时代,要以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为“放管服”改革的价值支撑,营造协同治理的文化氛围,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作者简介:王晓松,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