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黄河上游的兰州一西宁城市群为例,基于DEM数据、乡镇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影响模型和GIS格网技术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进而探讨人口分布格局与地
【机 构】
: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70;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7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黄河上游的兰州一西宁城市群为例,基于DEM数据、乡镇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影响模型和GIS格网技术实现人口数据空间化,进而探讨人口分布格局与地形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人口空间化结果达到精度要求,能反映兰西城市群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②兰西城市群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基本稳定,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征;分布形态与黄河干支流水系形态高度相似,湟水谷地呈“鱼骨状”分布,东部黄河流域呈带状分布.③人口分布的非均衡性增强,极度稀疏区面积扩大,人口高度分散分布;稠密区的人口极化效应增强,兰州、西宁和临夏是3个人口集聚中心.④人口分布随地形变化呈现垂直梯度效应和中低海拔河谷盆地指向,随着地形起伏度、海拔和坡度增大,人口密度不断降低,人口主要分布于地形起伏度小于200m、海拔低于2 500 m、坡度小于15°的河谷盆地内.
其他文献
欧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对欧盟OFDI增长迅速并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利用2007-2
研究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黄河流域不同级别的行政单元为对象,对城市收缩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显示:①黄河流域地级行政单元中有17座地级市
以黄河流域省区为实证区域,在测度区域工业结构转型水平和类型的基础上,探讨地市工业结构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对专业化、多样化等空间集聚方式的响应.研究表明:①黄河流域工业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刺激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高追求,植物园景观设计不断地呈现出新的内涵和品质。在不断强调创建生态文明的今天,如
科技新城是大都市空间拓展新形式和高质量发展新载体.文章利用国家和省级的开发区数据,结合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科技新城的空间联系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 表明:科
结合碳排放和就业构建制造业碳排放就业贡献度,并对中国30个省份进行分类,比较市场化进程对地区制造业碳排放就业贡献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有助于地区制造业向“
结合引力模型、交通运输成本模型、网络中心度模型、块模型和QAP模型,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网络空间关联及其驱动因素得出:①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