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怀理论属于一种新兴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关怀理论的运用使得教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实现了从“我——他”向“我——你”的转变,在关怀理论下,老师被定义为与学生平等沟通和交往中的关心者,而不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的高高在上的、权威的、遥不可及的;学生也已不再被认定为传统意义上的客体或受教育者,而是被视为拥有独立思想和主见的一个完整的人。由此可见,关怀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关怀理论;促进;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中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除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之外,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关怀理论的运用却可以使师生关系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因此,笔者首先对关怀理论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之后又对如何运用关怀理论促进师生关系发展进行了探讨,可供参考。
一、关怀理论的概念
关怀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学会关心”这个国际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成为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成為了聚集大量著作及学者的主要伦理学流派。而美国教育家尼尔·诺丁斯提出的基于关怀的德育理论则是其中最为系统且最具深度的一个德育理论[1]。诺丁斯于1984年发行了一本著作,即《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其在书中指出,关怀是德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于关怀这一概念,其最初选用的是字典中的常规解释,即关怀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或投注的状态,换言之,就是指在精神上存在着一定的责任感,对某些事或人抱有一种关怀的心理。所以,诺丁斯为“关怀”这一词总结出了两种定义:一是倘若一个人比较期待或关注某个人,那么就说明其对那个人存在着关心心理;二是关怀类似于责任感,倘若一个人为某事感到担心,或者认为其应当为此做点什么,那么就说明其对那件事存在着关心心理[2]。诺丁斯认为关怀是应当考虑到效果的,但也不应当以功利为目的,关怀是比较繁杂的,可是也没办法通过任何条件来概括。在某种情境问题和原则上,诺丁斯认为没有绝对的规则可以追求,所以,老师应当对道德实践及道德情感加以着重强调,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关心自己、学会关心动物、人、植物以及环境等。
二、运用关怀理论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策略
(一)老师应当树立关怀的教育意识
每个老师都会有自身独特的教学观念,而为了促进师生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老师则必须树立关怀的教育意识。在沉寂的课堂氛围下,拥有关怀教育意识的老师会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对他们给予平等对待,能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3]。之后,老师再对学生们给予示范性关怀,这样便可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为此,首先老师应当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对话,以掌握学生的需求,并认同他们的合理需求。在此种认同和对话的师生沟通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不难看出,老师在此种师生关系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为了促进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则老师应当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的体现出来。不过,老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方面给予关怀之外,还应当对学生的各方面给予必要的关怀,例如,老师应当积极的融入学生之中,以便更好的掌握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思想状况,并对其个体生命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关怀;同时,老师还应当给予学生必要的认可,利用关怀来培育学生的品德、感染他们,促使他们学会给予别人关怀,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老师应当强化自身实施关怀的能力
强化老师实施关怀的能力也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适当的向学生展示关怀。例如,针对课堂上情绪消沉的学生,老师应当及时的对其给予一定的宽慰,这就是一种关怀的表现。教学中的许多理论都会提到关怀这一概念,但是简单的讲授知识无法起到较好的效果,而通过老师的身体力行、向学生示范关怀,学生在可观可感中便能更好的了解并学会关怀,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老师利用自身的行为,让学生明白关怀的真正含义:关怀并非是将自己的意愿或喜好强加给别人,而是应当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考虑。老师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及独立人格,同时还应当在全面掌握学生的需求及爱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健康的发展。
其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舍弃自身的权威,让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这也是强化自身实施关怀能力的一种表现。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随意的曲解学生的个性及个人意志,那么必定会导致学生出现反感情绪,从而严重阻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反之,倘若老师舍弃自身的权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与老师是处于平等地位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观点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学生也才能对老师的关怀行为加以自由的选取,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此外,老师应当对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予以遵从,为学生创造实施关怀行为的情境。由于老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故老师应当对学生发展的有关规律加以充分的把握好,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实施关怀行为。例如,老师应当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全面掌握,以便充分地掌握学生的行为目的,与此同时,老师还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实施关怀行为的情境,以此提升学生实施关怀行为的能力,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知道如何应对关怀情境。这样一来,也能有效的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关怀理论的运用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关怀理论,可以让老师充分的掌握学生的真实需要,让老师能够更好的、具有针对性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怀,同时,这样也能有效的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关怀别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关怀意识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超奇.诺丁斯关怀理论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建构之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马多秀.关怀伦理学视域中的师生关系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3]班建武,曾妮,蒋佳,丁魏.教师关怀品质的现状调查——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四所中学的调查数据[J].教育学报,2012(04).
关键词:关怀理论;促进;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中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就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除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之外,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关怀理论的运用却可以使师生关系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因此,笔者首先对关怀理论的概念进行了定义,之后又对如何运用关怀理论促进师生关系发展进行了探讨,可供参考。
一、关怀理论的概念
关怀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学会关心”这个国际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成为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成為了聚集大量著作及学者的主要伦理学流派。而美国教育家尼尔·诺丁斯提出的基于关怀的德育理论则是其中最为系统且最具深度的一个德育理论[1]。诺丁斯于1984年发行了一本著作,即《关怀一个伦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主义视角》,其在书中指出,关怀是德育理论的核心概念,对于关怀这一概念,其最初选用的是字典中的常规解释,即关怀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或投注的状态,换言之,就是指在精神上存在着一定的责任感,对某些事或人抱有一种关怀的心理。所以,诺丁斯为“关怀”这一词总结出了两种定义:一是倘若一个人比较期待或关注某个人,那么就说明其对那个人存在着关心心理;二是关怀类似于责任感,倘若一个人为某事感到担心,或者认为其应当为此做点什么,那么就说明其对那件事存在着关心心理[2]。诺丁斯认为关怀是应当考虑到效果的,但也不应当以功利为目的,关怀是比较繁杂的,可是也没办法通过任何条件来概括。在某种情境问题和原则上,诺丁斯认为没有绝对的规则可以追求,所以,老师应当对道德实践及道德情感加以着重强调,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关心自己、学会关心动物、人、植物以及环境等。
二、运用关怀理论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策略
(一)老师应当树立关怀的教育意识
每个老师都会有自身独特的教学观念,而为了促进师生关系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老师则必须树立关怀的教育意识。在沉寂的课堂氛围下,拥有关怀教育意识的老师会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对他们给予平等对待,能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3]。之后,老师再对学生们给予示范性关怀,这样便可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为此,首先老师应当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对话,以掌握学生的需求,并认同他们的合理需求。在此种认同和对话的师生沟通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不难看出,老师在此种师生关系中依旧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为了促进师生关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则老师应当将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的体现出来。不过,老师除了要对学生的学习方面给予关怀之外,还应当对学生的各方面给予必要的关怀,例如,老师应当积极的融入学生之中,以便更好的掌握学生平时生活中的思想状况,并对其个体生命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关怀;同时,老师还应当给予学生必要的认可,利用关怀来培育学生的品德、感染他们,促使他们学会给予别人关怀,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老师应当强化自身实施关怀的能力
强化老师实施关怀的能力也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适当的向学生展示关怀。例如,针对课堂上情绪消沉的学生,老师应当及时的对其给予一定的宽慰,这就是一种关怀的表现。教学中的许多理论都会提到关怀这一概念,但是简单的讲授知识无法起到较好的效果,而通过老师的身体力行、向学生示范关怀,学生在可观可感中便能更好的了解并学会关怀,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老师利用自身的行为,让学生明白关怀的真正含义:关怀并非是将自己的意愿或喜好强加给别人,而是应当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考虑。老师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由个性及独立人格,同时还应当在全面掌握学生的需求及爱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健康的发展。
其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当舍弃自身的权威,让自己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这也是强化自身实施关怀能力的一种表现。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随意的曲解学生的个性及个人意志,那么必定会导致学生出现反感情绪,从而严重阻碍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反之,倘若老师舍弃自身的权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与老师是处于平等地位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观点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时,学生也才能对老师的关怀行为加以自由的选取,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此外,老师应当对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予以遵从,为学生创造实施关怀行为的情境。由于老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故老师应当对学生发展的有关规律加以充分的把握好,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实施关怀行为。例如,老师应当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全面掌握,以便充分地掌握学生的行为目的,与此同时,老师还应当为学生创造一个实施关怀行为的情境,以此提升学生实施关怀行为的能力,避免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知道如何应对关怀情境。这样一来,也能有效的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关怀理论的运用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关怀理论,可以让老师充分的掌握学生的真实需要,让老师能够更好的、具有针对性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怀,同时,这样也能有效的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关怀别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关怀意识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超奇.诺丁斯关怀理论视角下和谐师生关系建构之启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马多秀.关怀伦理学视域中的师生关系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3]班建武,曾妮,蒋佳,丁魏.教师关怀品质的现状调查——基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四所中学的调查数据[J].教育学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