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一流”建设的演变历程
1.重点大学与重点学科的提出
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1995年11月,国务院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指出,面向21世纪,要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工程。“211工程”分为三个周期建设,贯穿“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共遴选出112所高校进行重点建设。“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实施的范围最广、力度最大、层次最深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
2.重点大学与重点学科向一流大学转型
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从此,建设一流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成为一批重点大学的奋斗目标。经过近10年发展,最终在百余所“211 工程”建设高校名单中遴选出39所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建设上采取的这种重叠式的推进方式,可以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发展,但重复建设也使得政府重复资助,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高校间发展不均衡,两极化越发明显。
3.一流大学向“双一流”大学迈进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双一流”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方案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预设了时间表、目的地和线路图。2017年9月,教育部相关部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学科名单。在遴选出的42所建设高校中包括39所“985”高校和3所“211”高校,“双一流”建设延续了重叠式的推进方式,从“211工程”和“985工程”名单中进行挑选,保证了重点建设的连续性,维护了政府重点建设的权威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发展现状
1.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985”高校专家评议结果
截至2020年9月,以42所“双一流”高校中的39所“985”高校为对象,对首轮“双一流”建设的评议结果进行了盘点。在公布评议结果的26所高校中,大部分高校从学校建设或学科建设两个层面宣布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了评价“双一流”的建设成效,以软科公布的数据为依据,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术排名和一流学科数量进行统计分析。
2.中国大学在软科ARWU排行榜中的表现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由6个指标体系构成,分別为“校友获奖”“教师获奖”“高被引科学家”“N&S论文”“国际论文”“师均表现”,比重分别为10%、20%、20%、20%、20%、10%。
从表1可以看出,在“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发展周期内,中国每年涌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参照学界惯例,将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前100名的大学界定为世界一流大学。在2016年,清华大学以第58名、北京大学以第71名进前100名。2017年,清华大学以第48名排进前50名;2020年,北京大学以第49名排进前50名。2020年6所排在前100名的高校中,除了清华大学(第29名)、北京大学(第49名)之外,分别是浙江大学(58名)、上海交通大学(第63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73名)和复旦大学(第100名)。由此看出,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大学处于世界一流大学。
3.中国大学在软科GRAS排行榜中的表现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简称GRAS)覆盖54个学科,涉及五大学科领域。参照学界惯例,将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上前100名的学科界定为世界一流学科。表2反映的是2020年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6所中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分布情况。
第一,6所大学在世界一流学科的总体数量上存在差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一流学科数量较多,分别是31个和30个;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次之,分别是29个和25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较少,分别是17个和14个。第二,每个学科领域的数量分布也呈现不均衡发展势态,一流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在工科领域的一流学科数量均超过各高校一流学科数量的一半以上,比例分别为65%、60%、76%、50%、66%和71%。其次,世界一流学科分布在理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明显处于劣势。在这6所大学中,只有北京大学在5个学科领域内均拥有一流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3个领域内有一流学科,其他4个学校均在4个领域内有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的总结与反思
截至2020年,“双一流”建设工程的第一个周期已经接近尾声。毫无疑问,我国高等领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点可以在软科排行榜中得以体现。但是,“双一流”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遴选机制需调整。“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遴选基本延续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名单,短期看,可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从长期看,政府重复拨款,高校重复建设,资源聚集现象严重,不利于国内高校系统的整体发展。鉴于此,“双一流”后续建设中需要采取公开透明的评选机制和动态进出机制,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
2.学科发展要均衡。“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排名中,理工类学科,尤其是工科处于绝对优势,而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则明显处于劣势。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反映多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而不是简单的一流学科的堆积。“双一流”建设在后续的发展中,应该适时调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系,强化学科建设发展的均衡性和大学综合能力建设。(作者单位:韩国大真大学)
1.重点大学与重点学科的提出
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举措,1995年11月,国务院印发《“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指出,面向21世纪,要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工程。“211工程”分为三个周期建设,贯穿“九五”至“十一五”期间,共遴选出112所高校进行重点建设。“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实施的范围最广、力度最大、层次最深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
2.重点大学与重点学科向一流大学转型
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从此,建设一流大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成为一批重点大学的奋斗目标。经过近10年发展,最终在百余所“211 工程”建设高校名单中遴选出39所高校冲击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建设上采取的这种重叠式的推进方式,可以实现优势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发展,但重复建设也使得政府重复资助,造成资金的极大浪费,高校间发展不均衡,两极化越发明显。
3.一流大学向“双一流”大学迈进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双一流”建设方案,“双一流”建设方案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预设了时间表、目的地和线路图。2017年9月,教育部相关部门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和学科名单。在遴选出的42所建设高校中包括39所“985”高校和3所“211”高校,“双一流”建设延续了重叠式的推进方式,从“211工程”和“985工程”名单中进行挑选,保证了重点建设的连续性,维护了政府重点建设的权威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发展现状
1.2016-2020年“双一流”建设周期“985”高校专家评议结果
截至2020年9月,以42所“双一流”高校中的39所“985”高校为对象,对首轮“双一流”建设的评议结果进行了盘点。在公布评议结果的26所高校中,大部分高校从学校建设或学科建设两个层面宣布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了评价“双一流”的建设成效,以软科公布的数据为依据,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术排名和一流学科数量进行统计分析。
2.中国大学在软科ARWU排行榜中的表现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由6个指标体系构成,分別为“校友获奖”“教师获奖”“高被引科学家”“N&S论文”“国际论文”“师均表现”,比重分别为10%、20%、20%、20%、20%、10%。
从表1可以看出,在“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发展周期内,中国每年涌入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参照学界惯例,将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上前100名的大学界定为世界一流大学。在2016年,清华大学以第58名、北京大学以第71名进前100名。2017年,清华大学以第48名排进前50名;2020年,北京大学以第49名排进前50名。2020年6所排在前100名的高校中,除了清华大学(第29名)、北京大学(第49名)之外,分别是浙江大学(58名)、上海交通大学(第63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73名)和复旦大学(第100名)。由此看出,目前中国只有极少数大学处于世界一流大学。
3.中国大学在软科GRAS排行榜中的表现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简称GRAS)覆盖54个学科,涉及五大学科领域。参照学界惯例,将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上前100名的学科界定为世界一流学科。表2反映的是2020年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6所中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分布情况。
第一,6所大学在世界一流学科的总体数量上存在差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一流学科数量较多,分别是31个和30个;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次之,分别是29个和25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较少,分别是17个和14个。第二,每个学科领域的数量分布也呈现不均衡发展势态,一流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科领域,在工科领域的一流学科数量均超过各高校一流学科数量的一半以上,比例分别为65%、60%、76%、50%、66%和71%。其次,世界一流学科分布在理科和社会科学领域,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明显处于劣势。在这6所大学中,只有北京大学在5个学科领域内均拥有一流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3个领域内有一流学科,其他4个学校均在4个领域内有一流学科。
“双一流”建设的总结与反思
截至2020年,“双一流”建设工程的第一个周期已经接近尾声。毫无疑问,我国高等领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一点可以在软科排行榜中得以体现。但是,“双一流”建设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1.遴选机制需调整。“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遴选基本延续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名单,短期看,可以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从长期看,政府重复拨款,高校重复建设,资源聚集现象严重,不利于国内高校系统的整体发展。鉴于此,“双一流”后续建设中需要采取公开透明的评选机制和动态进出机制,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
2.学科发展要均衡。“双一流”建设的一流学科排名中,理工类学科,尤其是工科处于绝对优势,而生命科学和医学学科则明显处于劣势。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反映多学科的综合发展实力,而不是简单的一流学科的堆积。“双一流”建设在后续的发展中,应该适时调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关系,强化学科建设发展的均衡性和大学综合能力建设。(作者单位:韩国大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