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劳动生产效的提高;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粮食增产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的重点与难点。作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实验区的湄潭县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试点。
关键词:农村土地改革;适度;规模经营
0 引言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农业发展模式,其规模小、经营的分散性、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2014年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原则[1]。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2]。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推进我国的农村土地改革、特别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规模经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加快的同时,土地经营规模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2.26亿户,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86%;经营耕地在10亩以上的农户已经達到14%。而在1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中,范围以10亩到30亩范围为主,占73%;30亩到50亩为辅,占18%;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比例虽然很小,但截止到2015年底业已达到341万户。可见,我国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正在逐步向规模经营转变,经营主体也逐步由单一农户向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多个主体转变。
1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
1.1 湄潭县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识与意愿调查情况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素质和规模,是影响农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在质量和效率上的高低。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有“黔北粮仓”之称。是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2014年批准的全国新一轮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方面的先行地。
湄江镇是湄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势以浅丘为主,耕地坡度较大,碎片化严重。湄江镇在加大土地流转的同时积极推广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改革;将过去利用率低的坡地,未利用的荒地加以开发,种植合适的作物如茶叶、水果等,形成具有湄江镇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在农业规模经营方面:全镇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农户种植规模基本为10亩左右;水果种植户的规模以10~100亩的面积为主,林苗花卉种植户的规模以100~400亩为主,茶叶种植中,农户个体的经营规模在10亩左右,种植大户的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上,户数达100户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茶叶规模则在100亩到2000亩左右。
通过对湄江镇核桃坝村、金花村、东南村等几个村庄的“农村农业规模经营”问卷调查发现:湄江镇多数农户已经形成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初步意识。其中,在农业规模方面:9%的农户认为规模过大,这其中包括土地承包大户和不再想种地而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户;66%认为规模过小,占调查中的绝大多数。在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愿方面:48.6%的农户表示愿意适度规模经营,认为规模经营可以提高收入;46%的农户则表示不愿意进行规模经营,认为缺乏劳动力、资金、技术以及风险太大,宁愿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将土地流转出去。5%的人则没有考虑过农业规模经营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规模经营,这一比重大多是老人、未成年人以及收水平较低的农户。
1.2 典型村庄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
核桃坝村,是湄潭农村改革土地改革的试验村,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村,全村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组,共有农户886户,人口3468人。核桃坝村是典型以茶叶为主体的专业规模化种植村,现有茶园种植面积10350亩,人均种植面积3亩,户均种植面积达到11.5亩。目前,全村流转的茶园面积有5000亩,占了核桃坝村茶园面积的48%。其中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上的户数达100户以上;土地经营模式正在逐步向规模经营转变,土地经营的主体也逐步由单一农户向农户、种植大户、企业等多主体转变。村内有五十多家大型的可以进行茶叶加工的个体户,五家大规模的茶业企业。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制作、统一品牌销售为一体的茶叶产业链。
核桃坝村以茶叶产业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从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型,从小户经营向家庭农场主、企业规模经营转型;形成以茶文化为核心,赏茶—采茶—制茶—品茗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200元,仅仅茶青一项的收入就达到1.233亿元以上。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民的收入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湄潭农业的规模经营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比如整体规模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村庄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财政金融支撑力度不足,目前虽然湄潭县允许茶园等土地可以进行抵押贷款,但耕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仍然不被允许;另外,湄潭地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业机械化难以展开,大多数地区仍然以传统的劳作为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农田仍“靠天吃饭”;农业技术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规模经营使得农民面临极大的风险大。
2 结语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始终走在改革的最前列。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法律法规完善与健全、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撑、科研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等等,需要自上而下更为强大的政策保障力度,构建更为有效的改革措施方案,才有可能最终实现[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Z].2014-11-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Z].2014-1-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Z].2015-12-31.
[4]孙静.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J].《新农村》,2012(6):85-86.
作者简介:
孙静(1978—),女,贵州省湄潭县人,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城市发展等方向研究。
关键词:农村土地改革;适度;规模经营
0 引言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村农业发展模式,其规模小、经营的分散性、效率低下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2014年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了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原则[1]。2015年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2]。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领作用,坚持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推进我国的农村土地改革、特别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规模经济发展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加快的同时,土地经营规模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底,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2.26亿户,占家庭承包户总数的86%;经营耕地在10亩以上的农户已经達到14%。而在1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中,范围以10亩到30亩范围为主,占73%;30亩到50亩为辅,占18%;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比例虽然很小,但截止到2015年底业已达到341万户。可见,我国的农村土地经营模式正在逐步向规模经营转变,经营主体也逐步由单一农户向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等多个主体转变。
1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
1.1 湄潭县农户适度规模经营意识与意愿调查情况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素质和规模,是影响农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在质量和效率上的高低。
湄潭县,位于贵州高原北部,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有“黔北粮仓”之称。是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也是2014年批准的全国新一轮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改革方面的先行地。
湄江镇是湄潭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势以浅丘为主,耕地坡度较大,碎片化严重。湄江镇在加大土地流转的同时积极推广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改革;将过去利用率低的坡地,未利用的荒地加以开发,种植合适的作物如茶叶、水果等,形成具有湄江镇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在农业规模经营方面:全镇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农户种植规模基本为10亩左右;水果种植户的规模以10~100亩的面积为主,林苗花卉种植户的规模以100~400亩为主,茶叶种植中,农户个体的经营规模在10亩左右,种植大户的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上,户数达100户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茶叶规模则在100亩到2000亩左右。
通过对湄江镇核桃坝村、金花村、东南村等几个村庄的“农村农业规模经营”问卷调查发现:湄江镇多数农户已经形成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初步意识。其中,在农业规模方面:9%的农户认为规模过大,这其中包括土地承包大户和不再想种地而愿意外出务工的农户;66%认为规模过小,占调查中的绝大多数。在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愿方面:48.6%的农户表示愿意适度规模经营,认为规模经营可以提高收入;46%的农户则表示不愿意进行规模经营,认为缺乏劳动力、资金、技术以及风险太大,宁愿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将土地流转出去。5%的人则没有考虑过农业规模经营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规模经营,这一比重大多是老人、未成年人以及收水平较低的农户。
1.2 典型村庄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
核桃坝村,是湄潭农村改革土地改革的试验村,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村,全村总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组,共有农户886户,人口3468人。核桃坝村是典型以茶叶为主体的专业规模化种植村,现有茶园种植面积10350亩,人均种植面积3亩,户均种植面积达到11.5亩。目前,全村流转的茶园面积有5000亩,占了核桃坝村茶园面积的48%。其中经营规模在30亩以上的户数达100户以上;土地经营模式正在逐步向规模经营转变,土地经营的主体也逐步由单一农户向农户、种植大户、企业等多主体转变。村内有五十多家大型的可以进行茶叶加工的个体户,五家大规模的茶业企业。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制作、统一品牌销售为一体的茶叶产业链。
核桃坝村以茶叶产业为载体,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从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转型,从小户经营向家庭农场主、企业规模经营转型;形成以茶文化为核心,赏茶—采茶—制茶—品茗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截至201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4200元,仅仅茶青一项的收入就达到1.233亿元以上。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农民的收入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湄潭农业的规模经营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比如整体规模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村庄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模式; 财政金融支撑力度不足,目前虽然湄潭县允许茶园等土地可以进行抵押贷款,但耕地承包经营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仍然不被允许;另外,湄潭地处山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业机械化难以展开,大多数地区仍然以传统的劳作为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农田仍“靠天吃饭”;农业技术的发展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规模经营使得农民面临极大的风险大。
2 结语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始终走在改革的最前列。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当前农村土地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法律法规完善与健全、财政金融政策的支撑、科研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等等,需要自上而下更为强大的政策保障力度,构建更为有效的改革措施方案,才有可能最终实现[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Z].2014-11-20.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Z].2014-1-19.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Z].2015-12-31.
[4]孙静.湄潭实验区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沿革(1987~2011)[J].《新农村》,2012(6):85-86.
作者简介:
孙静(1978—),女,贵州省湄潭县人,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城市发展等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