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我们国内高校的债务困局,许多人更想知道的是,国外的大学有没有类似的债务困局?如果没有的话,人家的高校又是通过何种渠道募集到教育基金的?
有的大学越来越富
一篇《为什么美国的著名大学越来越富?》的文章,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文章称,虽然美国的经济每年只以百分之三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美国著名大学的捐助基金(Endowment Fund),却是年复一年地以两位数的高速在增长。虽然美国的很多小型学院仍然为紧张的预算而挣扎,但是美国的著名大学确是越来越富。
2006年,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长速度接近350亿美元;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2006年以28%的增长速度达到225亿美元;斯坦福大学的捐助基金,2006年以23%的增长速度达到172亿美元;普林斯顿大学的捐助基金,2006年以25%的增长速度达到158亿美元。
美国的大学捐助基金为何有如此优良的表现?美国的著名大学为何有如此突出的业绩?
首先是慷慨的校友捐助。据说,给母校捐助是美国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成功人士来讲尤其如此。捐助基金的最大来源是校友。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遗产。1996年,比尔·盖茨和现任行政主管斯蒂弗·鲍尔默为其母校哈佛大学捐献了2500万美元;2000年,国际数据集团的创始人Patrick Mc Goven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献了3.5亿美元用来建立脑研究院;2007年,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为其母校斯坦福大学捐献了7500万美元用以建立斯坦福环境大楼;2007年,Koch工业公司的副总裁David H. Koch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献了1亿美元用于建立癌症研究中心。
在美洲大陆,捐赠的观念很早就由移民者带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成立是由哈佛(John Harvard)所捐赠的300卷文书资料和800镑捐款开始的。而1641年马萨诸塞地区希本斯(William Hibbers)等三位教士前往英格兰为当时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劝募的一笔捐款,则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项关于高教的募款。
比较具有现代形式的高等教育募款制度,是耶鲁大学在1890年率先创设了第一个校友基金;接着堪萨斯大学于1893年设立了基金会,是第一个为施惠于公立大学的基金会。
如今,募款已经成为美国高教事务与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美国高校的募款,分为年度募款与巨额募款两种主要形式。前者在一年当中持续进行,且年复一年,这种募款有助于捐助者养成例行捐赠的习惯;巨额募款活动则是针对特定宗旨,进行的单次大型募款活动。
而美国社会和个人的捐赠,形式多样,更是美国人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捐款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捐赠”与“计划或延期捐赠”两种形式。其中又分作现金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延展捐赠、寿险捐赠和信托捐赠等形式。
其次是良好的基金管理。捐献基金保值或者增值并且服务于大学的长期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金管理方式来保证。美国著名大学都创建了管理自己的捐助基金的独特方式。
目前,美国高校的募捐已经被当作重要的专业活动,如纽约大学建立了发展部,下设基金会筹资处和个人集资处,有工作人员54人,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募捐不局限于美国本土,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东京雇佣了兼职筹款人,在韩国、日本、泰国和香港及台湾地区等建立了校友会。
最后是规范的专项使用。捐助基金为大学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保险。在哈佛大学的30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有31%是来自于捐助基金的贡献。在斯坦福大学的32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有18%是来自于捐助基金获得的收入。美国著名大学都谨慎地使用捐助基金。
有人捐助,受助的学校善于理财,加上严密的制度管理,使得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越来越富。这一点,对中国的高校,不管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都有借鉴意义。
欧美高校何以生存
不论在哪个国家,高等教育都被视作一项准公益事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财政资金,一直是高等教育事业赖以支撑和发展的基础。即便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以及在市场一体化程度很高的欧盟,也不例外。
美国的高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在这样一个二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政府拨款仍然占了主导地位。据资料显示,美国的公立大学,一半以上的经费,都是由政府、特别是州政府提供。和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便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大约17%的教育经费,同样来自政府的拨款。
美国一流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除了政府拨款,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除了自身的经营性收入之外,募捐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在这方面,私立大学表现得尤为突出。
公共资金同样是欧洲主要国家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来源。在1995-1996年度,丹麦、比利时的佛兰德、德国和瑞典的大学公共基金比重分别高达90%-97%;法国和荷兰的公共基金比重也分别达60%、70%。
在法国,约80%的大学职员属政府雇员,其开支由政府承担而未列入大学预算中,故法国大学来自学费(9%)和合同活动(31%)收入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在俄罗斯,1996年8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和大学后教育职业法》规定:“国立高等专业教育机构由联邦预算拨款。”保证每年用于教育需求的经费数额不少于联邦预算支出的3%。据报载,现在俄罗斯教育拨款结构中,区域和地方预算拨款占87%,联邦拨款仅占13%。
俄罗斯政府鼓励高校自身进行创收,国家对其免于征税。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从事经营性活动中,虽然有权转让和出租教育机构的固定资产和财物,但是,却出售高校的资产,包括教学用地。
亚洲高校何以为生
日本的大学分为国立、公立、私立三种类型。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的学费构成。根据学科专业不同以及教学科研实力的差异,日本政府对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实行差额拨款。由于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学生个人缴纳的学费仅占教育经费总额的极小部分,加之收费标准相同,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其受益额也就不等,而且在校学习年限越长(医科大学),学生的受益额也就越大;所在大学的知名度越高,学生受益额也就越多。
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相似的印度,其高等教育的情况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长期以来,在印度政府用于教育行业的财政花费中,高等教育投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精英教育背景使印度培养出了像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这样的世界知名人物。然而在印度,精英教育并非只是印度上层社会的专属权利,只要有能力,穷人家的孩子同样也能上得起。
目前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如此庞大的高校教育体系能够在低收费的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转,其主要原因便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据悉,印度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将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6%。而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却始终徘徊在2%至3%。
此外,印度的学费低廉。知名学府尼赫鲁大学每学期的学费仅为200卢比(不到5美元),收费高的也不会超过600卢比,住宿费仅为60卢比,并且除此之外,学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和我国的一些高校热衷于创名牌、进各类排名次,甚至争“世界一流”,而把大把大把的钱用在设施建设、形象工程方面相比,印度的大学要低调得多。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我国的大学在知名度方面占尽优势,但真正比较起人文素质和科技水平,印度的大学丝毫不逊于我们,在某些领域,甚至还要远远领先于我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有的大学越来越富
一篇《为什么美国的著名大学越来越富?》的文章,吸引了笔者的目光。文章称,虽然美国的经济每年只以百分之三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美国著名大学的捐助基金(Endowment Fund),却是年复一年地以两位数的高速在增长。虽然美国的很多小型学院仍然为紧张的预算而挣扎,但是美国的著名大学确是越来越富。
2006年,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长速度接近350亿美元;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2006年以28%的增长速度达到225亿美元;斯坦福大学的捐助基金,2006年以23%的增长速度达到172亿美元;普林斯顿大学的捐助基金,2006年以25%的增长速度达到158亿美元。

美国的大学捐助基金为何有如此优良的表现?美国的著名大学为何有如此突出的业绩?
首先是慷慨的校友捐助。据说,给母校捐助是美国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成功人士来讲尤其如此。捐助基金的最大来源是校友。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遗产。1996年,比尔·盖茨和现任行政主管斯蒂弗·鲍尔默为其母校哈佛大学捐献了2500万美元;2000年,国际数据集团的创始人Patrick Mc Goven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献了3.5亿美元用来建立脑研究院;2007年,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为其母校斯坦福大学捐献了7500万美元用以建立斯坦福环境大楼;2007年,Koch工业公司的副总裁David H. Koch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献了1亿美元用于建立癌症研究中心。
在美洲大陆,捐赠的观念很早就由移民者带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成立是由哈佛(John Harvard)所捐赠的300卷文书资料和800镑捐款开始的。而1641年马萨诸塞地区希本斯(William Hibbers)等三位教士前往英格兰为当时哈佛学院(今哈佛大学)劝募的一笔捐款,则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项关于高教的募款。
比较具有现代形式的高等教育募款制度,是耶鲁大学在1890年率先创设了第一个校友基金;接着堪萨斯大学于1893年设立了基金会,是第一个为施惠于公立大学的基金会。
如今,募款已经成为美国高教事务与研究领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美国高校的募款,分为年度募款与巨额募款两种主要形式。前者在一年当中持续进行,且年复一年,这种募款有助于捐助者养成例行捐赠的习惯;巨额募款活动则是针对特定宗旨,进行的单次大型募款活动。
而美国社会和个人的捐赠,形式多样,更是美国人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捐款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捐赠”与“计划或延期捐赠”两种形式。其中又分作现金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延展捐赠、寿险捐赠和信托捐赠等形式。
其次是良好的基金管理。捐献基金保值或者增值并且服务于大学的长期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金管理方式来保证。美国著名大学都创建了管理自己的捐助基金的独特方式。
目前,美国高校的募捐已经被当作重要的专业活动,如纽约大学建立了发展部,下设基金会筹资处和个人集资处,有工作人员54人,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募捐不局限于美国本土,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东京雇佣了兼职筹款人,在韩国、日本、泰国和香港及台湾地区等建立了校友会。
最后是规范的专项使用。捐助基金为大学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保险。在哈佛大学的30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有31%是来自于捐助基金的贡献。在斯坦福大学的32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有18%是来自于捐助基金获得的收入。美国著名大学都谨慎地使用捐助基金。
有人捐助,受助的学校善于理财,加上严密的制度管理,使得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越来越富。这一点,对中国的高校,不管是公办的还是民办的,都有借鉴意义。
欧美高校何以生存
不论在哪个国家,高等教育都被视作一项准公益事业,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财政资金,一直是高等教育事业赖以支撑和发展的基础。即便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以及在市场一体化程度很高的欧盟,也不例外。
美国的高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在这样一个二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中,政府拨款仍然占了主导地位。据资料显示,美国的公立大学,一半以上的经费,都是由政府、特别是州政府提供。和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便是美国的私立大学,大约17%的教育经费,同样来自政府的拨款。
美国一流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除了政府拨款,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大学,除了自身的经营性收入之外,募捐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在这方面,私立大学表现得尤为突出。
公共资金同样是欧洲主要国家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来源。在1995-1996年度,丹麦、比利时的佛兰德、德国和瑞典的大学公共基金比重分别高达90%-97%;法国和荷兰的公共基金比重也分别达60%、70%。
在法国,约80%的大学职员属政府雇员,其开支由政府承担而未列入大学预算中,故法国大学来自学费(9%)和合同活动(31%)收入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在俄罗斯,1996年8月,通过了《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和大学后教育职业法》规定:“国立高等专业教育机构由联邦预算拨款。”保证每年用于教育需求的经费数额不少于联邦预算支出的3%。据报载,现在俄罗斯教育拨款结构中,区域和地方预算拨款占87%,联邦拨款仅占13%。
俄罗斯政府鼓励高校自身进行创收,国家对其免于征税。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从事经营性活动中,虽然有权转让和出租教育机构的固定资产和财物,但是,却出售高校的资产,包括教学用地。
亚洲高校何以为生
日本的大学分为国立、公立、私立三种类型。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由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的学费构成。根据学科专业不同以及教学科研实力的差异,日本政府对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实行差额拨款。由于国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学生个人缴纳的学费仅占教育经费总额的极小部分,加之收费标准相同,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其受益额也就不等,而且在校学习年限越长(医科大学),学生的受益额也就越大;所在大学的知名度越高,学生受益额也就越多。
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相似的印度,其高等教育的情况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长期以来,在印度政府用于教育行业的财政花费中,高等教育投入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精英教育背景使印度培养出了像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这样的世界知名人物。然而在印度,精英教育并非只是印度上层社会的专属权利,只要有能力,穷人家的孩子同样也能上得起。
目前印度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如此庞大的高校教育体系能够在低收费的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转,其主要原因便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据悉,印度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将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6%。而我国近年来的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却始终徘徊在2%至3%。
此外,印度的学费低廉。知名学府尼赫鲁大学每学期的学费仅为200卢比(不到5美元),收费高的也不会超过600卢比,住宿费仅为60卢比,并且除此之外,学生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和我国的一些高校热衷于创名牌、进各类排名次,甚至争“世界一流”,而把大把大把的钱用在设施建设、形象工程方面相比,印度的大学要低调得多。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我国的大学在知名度方面占尽优势,但真正比较起人文素质和科技水平,印度的大学丝毫不逊于我们,在某些领域,甚至还要远远领先于我们,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