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乐中学习小学英语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ys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善于关心鼓励学生,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英语课 兴趣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20-01
  当今世界,英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是我国中小学开设外语课的主要语种。一般说来,学习语言越早越好。儿童思维比较单纯,听觉敏锐,模仿力强,心理障碍与怕羞感较小。从小学开始学习一些英语,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语感,发展智力和提高文化素养。因此,英语要从小抓起,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一、努力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一)何为“兴趣”
  这里的“兴趣”,是指让学习者感到学习英语的趣味。那何为“趣味”呢?“趣味”,顾名思义,是有趣,好玩,逗乐,风趣等,我们还必须深入一步,认识到趣味性有极强的目的性,这种趣味绝非只是为了轻松一下,一笑了之,更不是搞个滑头,哗众取宠。苏联教育家科罗寥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这就是教学的潜力所在。”“轻松的,尤其是令人发笑的东西使无意识记效率提高70%。”显而易见,趣味不是目的,不是为趣味而趣味。创造一个热气腾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书教“活”,教得“趣味盎然”,使学生学“活”,学得“津津有味”,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使其识记的可能性增加,使其无意识记效率提高,最后达到熟练掌握外语的目的。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
  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师要认真备课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既要熟練掌握所教的教材,又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各种情况,因此,备课是一种十分细致的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方法要因人而异。教师要认真思考,周密安排,精心计划,这对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保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都有重要的作用。
  2.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3.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4.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结论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怎样实现开展小学英语教育的意义。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体现出学习英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正东:《英語教学法双语教程》[M],科学出版社,1998. 8。
  [2]胡文仲:《基础英语教学论文集》[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1985.3。
  [3]王曾选:《中学英语教法讲话》[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构建,强调学生为主体地位下,教师“问”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探究性,进而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盘活课堂教学。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两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情境 探究式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58-01  
期刊
【摘要】大学生军训是国防教育的重要课题,根据建设学生道德理念和健全人格的需要,大学生军训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观念。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本文从军训的重要意义出发,建议通过明确军训教育目标以及德育内容,来完成道德功能发挥的措施。而且要在军训教育成果的优势上得以延续,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德育优秀的大学生。  【关键词】高校军训 道德功能 意义措施  【中圖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因其固有的继承性、包容性、创新性的特点,使得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医学院校由于其学科的属性和专业的独特性,使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运用困难重重。本文就从医学院校传统文化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进行探讨,以期有利于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 医学院校 医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97-02  三年级起步作文阶段,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写,可以写些什么,對习作有畏惧心理。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作文起步阶段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笔者认为,教师若能找准训练点,让学生经常进行仿写,能降低起步作文的难度,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些随文仿写设计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
期刊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幸福是人的追求,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需要。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能。人的幸福与否与教育有关,但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幸福的,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够培养出幸福的人,那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幸福地去教育,如何让幼儿教育更加幸福呢?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对我们的工作、生活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幸福不仅仅是整个教育的最终目的,但同时也贯穿于整
期刊
【摘要】情境教学就是要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味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储备知识。同时情境教育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夯实基础,提升素养,精通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诗歌意境,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最终实现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 诗歌教学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95-01 
期刊
【摘要】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写作都占了语文很大一部分分数,也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如今,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因为写作能力不够强而丢掉了许多分数,老师也很是担忧,在如何教好学生写作方面煞费苦心。本文针对初中老师如何进行创维作文教学这一问题深度钻研,全面考虑,并提出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 创维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
期刊
【摘要】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既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也是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践的正确反映。当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较好,但确实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思政教师不能一味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应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相配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实践上行动上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才能获得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六件套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
期刊
【课题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1+1”语文课堂有效阅读的研究》 XDKT3171。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88-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中小学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其实质是“学会阅读”。“1+1”语文课堂有效阅读要求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手段、技巧
期刊
【摘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国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教育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以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经过近30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