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招生模式采取的多是由国家示范性高中按顺序“割韭菜”的方式,轮到普通高中时,生源质量可以说参差不齐。为此,也常听到各种抱怨之声,教师抱怨学生“太差”,学生抱怨老师水平太“凹”,学校抱怨学生难于管理和教育,学生抱怨学校管理低效。笔者为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了多年,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在区域内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绩效,现将在执教“学困班”过程中一些思考、实践和探索成文,与同行商榷。
一、首因效应,别开生面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以验证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他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了一位名叫杰姆的人,让四组学生分别阅读,然后和杰姆交往一段时间,描述其友好程度。
实验证明,第一印象往往是深刻而牢固的,对以后的人际知觉过程会产生指导性的作用。因此,笔者一方面注重师表和精神面貌,接班前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另一方面,和初三教师交流,了解这些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前几节化学课精心准备,降低课堂教学要求,以多媒体和实验为平台,以问题探究和学生质疑为抓手,使学生觉得课堂教学耳目一新,感到老师与众不同,跟着他能够学好化学,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印象。
同时宣布:“在十天内老师不会批评任何人,相信大家能监督自己守纪、按时完成作业!”因为深信“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二、科学归因,弃“旧”扬“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前因后果,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归因(引导学生科学分析长期以来尤其是升入初三以来学习成败的原因,以极影响其此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找到成绩下降的原因,扬弃“旧我”,发展“新我”。为此,笔者和每个学生广泛交流、探讨、总结,把他们以往的成功归结为内因和稳定因素,使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满意和自豪,提高学习积极性;而把学习失败归结为外因和不稳定因素,促其克服不足、勤奋进取。
三、成功教育,循序渐进
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针对“学困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如果统一进度、拔高要求、划一标准、一蹴而就,无异于建空中楼阁,只能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而“破罐破摔”。为此,笔者实施了成功教育策略,就是构建低、小、广、活、巧的教学模式。“低”即低起点,把起点放在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临界上,让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小”即小步子,确定适可而止的教学进度。“广”即“广积粮,浅挖洞”,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广泛地涉猎生活中化学相关知识,但不搞一步到位和深挖洞。“活”即课堂教学灵活多变,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形成学生质疑、分组展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元共存的教学机制。“巧”即巧反馈,巧妙地把学生取得的进步转变为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矫正乃至调节教学设计和学习策略。具体做法:
1.门槛效应,循序渐进
“门槛效应”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雷泽指出:“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渐适应更高层次的要求”。
因此,教学时遵循“门槛效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扩展、不延伸。以三个过关为抓手(逐个知识点过关,逐节内容过关,逐个学生过关),狠抓“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探究为原则,以“自学→(学生)质疑→(学生或老师)析疑→展示→反馈→矫正”等师生互动为模式,以多媒体和实验为平台,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逐个“门槛”跨越,循序渐进。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坚定学好化学的信心,以利于向更高层次迈进。
2.还课策略,效果显著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他们的人格魅力,促其自信心的形成,笔者试行了还课策略,效果显著。还课,就是让学生将每周学过的内容组织成教学程序,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以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认知程度。并使学生明白自己听懂,只是一个低层次的问题,使别人听懂了是较高层次,用一切方法使别人听懂既是尊重别人、帮助同学,也是对知识更高层次掌握的体现,以此激励学生把课还好。每周一次还课,学生都积极准备,然后抽签决定还课人选,抽到的喜气洋洋,抽不到的也会为中签的同学出谋划策,丰富其还课的内涵。这种准备还课的过程是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体现,也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3.作业辅导,因人而异
作业布置和课后辅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不搞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进步较快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中等难度的习题。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进步较慢的学生,严格控制作业在学案和书后练习范围内,并逐个辅导、检查,逐题过关,积极评价,不搞因噎废食,更不拔苗助长。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关心、信任,学生不会把老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说教者,也不会把适合自己的作业当成一种棍棒。他会逐步树立自己的信心、尊严,享受成功的喜悦。
4.前后联系,相得益彰
我国教育界的名言“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深刻说明了教学过程中,要前后联系,方能相得益彰。
如在教学“物质的量、摩尔”时,由于这两个概念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含义。当笔者把物质的量放在七个物理量范畴来理解时,则把“上位学习”转化为“下位学习”,学生较易理解。教学卤素单质及阴离子性质递变规律时,在演示书本实验的基础上,把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阳离子氧化性递变规律进行横向对比,把“上位学习”转化为“并列结合学习”,“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学生较易接受,并记忆深刻。
5.阶段自测,强化效果
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引起人兴趣的、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东西和知识的及时复习,遗忘较慢。因此,在一个专题学习结束后,给出命题要求(信度、效度、难度),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出一份引起自己兴趣的、认为重要的相关知识点检测题(附答案),教师逐一检查试题的科学性,学生自己做卷、评卷、订正,统计做错的试题;两个专题结束时,出一份两个专题的综合卷,同一学习小组同学交换完成,互相评卷;一个月出一份错题矫正练习,相互交换,共享学习成果。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个流程中的积极性很高,试卷质量逐步提高,效果确实很好。
6.师生协作,提升目标
在逐步推进的教学行为已经使师生相互了解、理解、融为一体,学生在基础掌握已较扎实、成绩稳步提高、学习化学兴趣逐渐形成的前提下,师生确立更高的目标,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已水到渠成。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理论,笔者和全班学生协商、讨论班级的共同愿景是达到所谓“好班”的中上水平,学生在共同愿景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化学科个人愿景(包括追赶目标、扬长目标、克短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素质、人格影响力和勤奋的程度,取决于是否符合受教育者认知特点的教育措施和落实的程度。只要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并以理论作指导、实践作保障,敬业奉献,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够取得教书育人的成功,切实提高“学困班”的化学成绩。
(收稿日期:2015-01-28)
一、首因效应,别开生面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以验证首因效应(第一印象)。他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了一位名叫杰姆的人,让四组学生分别阅读,然后和杰姆交往一段时间,描述其友好程度。
实验证明,第一印象往往是深刻而牢固的,对以后的人际知觉过程会产生指导性的作用。因此,笔者一方面注重师表和精神面貌,接班前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另一方面,和初三教师交流,了解这些学生的化学学习现状,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前几节化学课精心准备,降低课堂教学要求,以多媒体和实验为平台,以问题探究和学生质疑为抓手,使学生觉得课堂教学耳目一新,感到老师与众不同,跟着他能够学好化学,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印象。
同时宣布:“在十天内老师不会批评任何人,相信大家能监督自己守纪、按时完成作业!”因为深信“信任也是一种约束”。
二、科学归因,弃“旧”扬“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前因后果,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归因(引导学生科学分析长期以来尤其是升入初三以来学习成败的原因,以极影响其此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找到成绩下降的原因,扬弃“旧我”,发展“新我”。为此,笔者和每个学生广泛交流、探讨、总结,把他们以往的成功归结为内因和稳定因素,使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满意和自豪,提高学习积极性;而把学习失败归结为外因和不稳定因素,促其克服不足、勤奋进取。
三、成功教育,循序渐进
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针对“学困班”学生的认知基础,如果统一进度、拔高要求、划一标准、一蹴而就,无异于建空中楼阁,只能使他们丧失学习信心而“破罐破摔”。为此,笔者实施了成功教育策略,就是构建低、小、广、活、巧的教学模式。“低”即低起点,把起点放在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临界上,让学生经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小”即小步子,确定适可而止的教学进度。“广”即“广积粮,浅挖洞”,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广泛地涉猎生活中化学相关知识,但不搞一步到位和深挖洞。“活”即课堂教学灵活多变,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形成学生质疑、分组展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多元共存的教学机制。“巧”即巧反馈,巧妙地把学生取得的进步转变为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励,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矫正乃至调节教学设计和学习策略。具体做法:
1.门槛效应,循序渐进
“门槛效应”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费雷泽指出:“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渐适应更高层次的要求”。
因此,教学时遵循“门槛效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扩展、不延伸。以三个过关为抓手(逐个知识点过关,逐节内容过关,逐个学生过关),狠抓“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探究为原则,以“自学→(学生)质疑→(学生或老师)析疑→展示→反馈→矫正”等师生互动为模式,以多媒体和实验为平台,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逐个“门槛”跨越,循序渐进。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坚定学好化学的信心,以利于向更高层次迈进。
2.还课策略,效果显著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他们的人格魅力,促其自信心的形成,笔者试行了还课策略,效果显著。还课,就是让学生将每周学过的内容组织成教学程序,讲给老师和其他同学听,以让大家了解自己的认知程度。并使学生明白自己听懂,只是一个低层次的问题,使别人听懂了是较高层次,用一切方法使别人听懂既是尊重别人、帮助同学,也是对知识更高层次掌握的体现,以此激励学生把课还好。每周一次还课,学生都积极准备,然后抽签决定还课人选,抽到的喜气洋洋,抽不到的也会为中签的同学出谋划策,丰富其还课的内涵。这种准备还课的过程是合作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体现,也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3.作业辅导,因人而异
作业布置和课后辅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不搞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进步较快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中等难度的习题。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进步较慢的学生,严格控制作业在学案和书后练习范围内,并逐个辅导、检查,逐题过关,积极评价,不搞因噎废食,更不拔苗助长。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相互关心、信任,学生不会把老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说教者,也不会把适合自己的作业当成一种棍棒。他会逐步树立自己的信心、尊严,享受成功的喜悦。
4.前后联系,相得益彰
我国教育界的名言“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深刻说明了教学过程中,要前后联系,方能相得益彰。
如在教学“物质的量、摩尔”时,由于这两个概念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含义。当笔者把物质的量放在七个物理量范畴来理解时,则把“上位学习”转化为“下位学习”,学生较易理解。教学卤素单质及阴离子性质递变规律时,在演示书本实验的基础上,把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及阳离子氧化性递变规律进行横向对比,把“上位学习”转化为“并列结合学习”,“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学生较易接受,并记忆深刻。
5.阶段自测,强化效果
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引起人兴趣的、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东西和知识的及时复习,遗忘较慢。因此,在一个专题学习结束后,给出命题要求(信度、效度、难度),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出一份引起自己兴趣的、认为重要的相关知识点检测题(附答案),教师逐一检查试题的科学性,学生自己做卷、评卷、订正,统计做错的试题;两个专题结束时,出一份两个专题的综合卷,同一学习小组同学交换完成,互相评卷;一个月出一份错题矫正练习,相互交换,共享学习成果。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个流程中的积极性很高,试卷质量逐步提高,效果确实很好。
6.师生协作,提升目标
在逐步推进的教学行为已经使师生相互了解、理解、融为一体,学生在基础掌握已较扎实、成绩稳步提高、学习化学兴趣逐渐形成的前提下,师生确立更高的目标,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已水到渠成。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的“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理论,笔者和全班学生协商、讨论班级的共同愿景是达到所谓“好班”的中上水平,学生在共同愿景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化学科个人愿景(包括追赶目标、扬长目标、克短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素质、人格影响力和勤奋的程度,取决于是否符合受教育者认知特点的教育措施和落实的程度。只要我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遵循教育规律,并以理论作指导、实践作保障,敬业奉献,循序渐进,就一定能够取得教书育人的成功,切实提高“学困班”的化学成绩。
(收稿日期:2015-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