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免要接触一些史料,这些史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与读懂历史,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史料与教学内容结合,一方面可以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便于学生的理解与体会,并帮助学生养成历史思维。本文就简单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细节的运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细节;运用
引言: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基本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学习效率比较低,还会出现知识点的混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历史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帮助学生来了解历史,使他们可以通过最短的时间产生最深的理解,提高整体学习的效果。
一、史料的主要引用方式
在了解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来进行当时情景的还原,以便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历史,并获得一些启示。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图像、碑文以及画像等史料,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内容。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有地图、历史遗迹、画像和碑文等,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历史,增强其代入感。同时,这些史料可以丰富历史课本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利用小字体引入史料。在历史课本中,一般正文与引文会采用不同的字体,这样便于学生区别重点。之所以要在正文中插入引文,不仅是为了可以论证历史内容的真实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正文阐述的观点[1]。三是,以“图表”呈现部分史料。为了可以增强历史事件的说服力,会通过统计数字来论证历史事实,并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作为教学铺垫使用
课前导入对整节课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史料来导入新课,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也可以是前人说的一些话,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提问学生:有没有看过《汤姆叔叔的小屋》,并与学生一起回忆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并指出美国奴隶制度的不道德与罪恶,进而探寻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原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概了解美国内战,并明白林肯为什么要宁死也要废除奴隶制度。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产生更多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巧用多媒体展示史料
如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史料的运用中,教师就可以巧用多媒体,以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史学资料,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在学习中感到乏味、枯燥。例如,在“三大战役”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前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视频,可以是历史记录片,也可以是一些历史短片,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以此来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与理解三大战役[2]。
3.谨慎选择史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细节运用,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史料。因为有的史料并不一定是客观、真实的,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部分文人在撰写正史的时候就多以证明评价当时的统治者,而对于底层的起义军,更多是以“草寇”“逆贼”这样的称呼来进行撰写,如吴广、陈胜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被刻画成一个不仁不义、奸诈狡猾的人,但在历史上他不仅在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征讨董卓、黄巾,避免国家陷入畏难。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谨慎选择史料,不能将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作为正史,防止学生对历史产生误解。
4.适当补充史料
初中历史课本每册只有百页左右,显然是无法将所有历史内容都囊括到里面的,而能够被纳入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必定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历史教材的局限性,要根据教学的需求来对史料进行适当补充,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认知。例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历史教材中对《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概述,为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就可以查找《马关条约》的全文以及相关的历史图片,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史料辅助初中历史教学,不仅符合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对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与搜集史料,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合理运用,引导学生有效分析史料,提高其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华金群.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8, 000(007):74-75.
[2]曾春勇.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2019, 000(007):97.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细节;运用
引言: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基本都是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学习效率比较低,还会出现知识点的混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历史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帮助学生来了解历史,使他们可以通过最短的时间产生最深的理解,提高整体学习的效果。
一、史料的主要引用方式
在了解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来进行当时情景的还原,以便我们可以准确了解历史,并获得一些启示。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图像、碑文以及画像等史料,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内容。一般情况下,历史课本中史料的呈现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有地图、历史遗迹、画像和碑文等,可以让学生更直观了解历史,增强其代入感。同时,这些史料可以丰富历史课本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利用小字体引入史料。在历史课本中,一般正文与引文会采用不同的字体,这样便于学生区别重点。之所以要在正文中插入引文,不仅是为了可以论证历史内容的真实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正文阐述的观点[1]。三是,以“图表”呈现部分史料。为了可以增强历史事件的说服力,会通过统计数字来论证历史事实,并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能力。
二、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作为教学铺垫使用
课前导入对整节课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史料来导入新课,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也可以是前人说的一些话,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提问学生:有没有看过《汤姆叔叔的小屋》,并与学生一起回忆这本书讲述的内容,并指出美国奴隶制度的不道德与罪恶,进而探寻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原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概了解美国内战,并明白林肯为什么要宁死也要废除奴隶制度。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也会产生更多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巧用多媒体展示史料
如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已经非常普遍,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史料的运用中,教师就可以巧用多媒体,以视频、图片以及音频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可以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史学资料,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在学习中感到乏味、枯燥。例如,在“三大战役”的相关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提前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视频,可以是历史记录片,也可以是一些历史短片,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以此来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与理解三大战役[2]。
3.谨慎选择史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细节运用,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史料。因为有的史料并不一定是客观、真实的,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部分文人在撰写正史的时候就多以证明评价当时的统治者,而对于底层的起义军,更多是以“草寇”“逆贼”这样的称呼来进行撰写,如吴广、陈胜等。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被刻画成一个不仁不义、奸诈狡猾的人,但在历史上他不仅在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征讨董卓、黄巾,避免国家陷入畏难。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谨慎选择史料,不能将稗官野史、民间传说作为正史,防止学生对历史产生误解。
4.适当补充史料
初中历史课本每册只有百页左右,显然是无法将所有历史内容都囊括到里面的,而能够被纳入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必定是经过千挑万选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学习价值。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认识到历史教材的局限性,要根据教学的需求来对史料进行适当补充,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认知。例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历史教材中对《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概述,为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就可以查找《马关条约》的全文以及相关的历史图片,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史料辅助初中历史教学,不仅符合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历史知识。对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与搜集史料,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合理运用,引导学生有效分析史料,提高其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华金群.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8, 000(007):74-75.
[2]曾春勇. 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2019, 000(0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