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72-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麻城市应用射线装置的单位和放射工作者逐年增加,为保障本市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并为进一步改善卫生防护条件提供依据,我们对1995年至2003年间先后5次对放射工作人员全面体检情况和个人剂量估算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以本市各射线应用单位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 478人次(其中1995年89人,1997年90人,1999年97人,2001年96人,2003年106人)及非接触射线人员(对照组)86人。
1.2 内容和方法
1.2.1 临床检查:内科:神经衰弱症候群,脱发,视力减退,嗜睡,牙龈出血,易盗汗等。皮肤科: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指甲横沟,指甲纵裂,指甲脱离及角化过度等。眼晶状体检查:以5%新福林药液散瞳,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眼底,用裂隙灯(苏州YZ-5B)检查晶体。按国家颁布的放射性白内障分期标准(GB8283-87)进行诊断。
1.2.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试管法)及分类,血红蛋白(氰化法),血小板(草酸铵法),血清免疫球蛋白(单向免疫扩散工法)和全血培养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分析及微核测定。
1.2.3 剂量估算:用氰化锂热释光剂量片测量法进行个人剂量估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本次分析对象最大62岁,最小18岁;从事放射工作最长者42年,最短者3个月,平均工龄11.5年,对照组最大年龄56岁,最小19岁。
2.2 剂量估算: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法进行个人剂量估算,其最高年剂量当量为6.06msv,最低剂量当量为0.56msv;年均剂量当量1.31msv。最大累积剂量当量141.98msv,最小累积剂量当量为2.57msv。
2.3 临床检查
2.3.1 临床症状: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临床症状发生率有逐次减轻的趋势,但某些指标如:神精衰弱症候群,视力减退,嗜睡,牙龈出血等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临床症状者多发生在放射工龄禾,年纪大的放射工作者中,反映出长期接触射线后出现的远期效应。
2.3.2 皮肤与手指甲检查:手指甲及皮肤阳性检出率放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工龄的延长而增加,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从事小剂量X线的照射致使手背部的皮肤损伤较明显,特别是手指甲纵裂发生率较高,且主要集中于基层工作人员,这可能与基层工作人员仍在开展胃肠检查有关。
2.3.3 眼科检查:①远视力:视力在5.2的占56.91%,5.0以上的占89.65%,4.5以下的占1.96%,矫正视力占7.65%。视力下降亦有逐次增加的趋势。②眼晶状体是对射线较敏感的器官之一,长期接触放射线可造成一定损伤。5次检查结果表明,晶状体混浊率1995年为30.6%,1997年为51.5%,1999年为53.8%,2001年为53.1%,2003年为54.4%,其出现率有逐次增加的趋势,病变的程度与工龄的长短有关,工龄长者混浊较严重。5次检查晶状体混浊率与对照组5.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次检查中按国家标准,未检查出放射性白内障患者和疑似白内障患者。
2.4 实验室检查
2.4.1 血液系统:①外周血象均值,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数等均值,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说明从群体分析,受小剂量慢性照射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辐射效应不明显。②异常血象检出率: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总数低于4.0×109/L,或高于10.0×109/L,血红蛋白小于100g×109/L,淋巴细胞比值大于40%,血小板100×109/L检出率及异常血象总检出率有逐次降低的趋势。这与近几年的防护条件有明显改善有关。但2001年异常血象检出率与正常组(1.6%)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某些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象与X射线间存在辐射效应。其主要特点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总数的下降和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对增高,这可能是由于骨髓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致使造血细胞受损,造成外周白细胞下降,而慢性照射对脾脏的损伤可呈现增生性反应,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
2.4.2 免疫指标: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IgA,IgM放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IgG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免疫指标中对照组低于放射组。
2.4.3 遗传学指标:染色体与微核不同时期异常亦有所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染色体畸变率各组很是接近,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微核细胞呈逐年递增之势,不同处仅在工龄>20年X线组异常率继续升高,而核素组略有下降。
3 小结
本文研究了我市医用放射线工作者10年来健康状况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工作场所的受照剂量均低于国家限量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工作人员出现慢性放射性损伤表现。与射线有关的临床指标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加强X射线防护培训,改善放射工作者的防护条件,仍将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麻城市应用射线装置的单位和放射工作者逐年增加,为保障本市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并为进一步改善卫生防护条件提供依据,我们对1995年至2003年间先后5次对放射工作人员全面体检情况和个人剂量估算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以本市各射线应用单位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放射工作人员 478人次(其中1995年89人,1997年90人,1999年97人,2001年96人,2003年106人)及非接触射线人员(对照组)86人。
1.2 内容和方法
1.2.1 临床检查:内科:神经衰弱症候群,脱发,视力减退,嗜睡,牙龈出血,易盗汗等。皮肤科:皮肤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指甲横沟,指甲纵裂,指甲脱离及角化过度等。眼晶状体检查:以5%新福林药液散瞳,检眼镜检查屈光间质,眼底,用裂隙灯(苏州YZ-5B)检查晶体。按国家颁布的放射性白内障分期标准(GB8283-87)进行诊断。
1.2.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试管法)及分类,血红蛋白(氰化法),血小板(草酸铵法),血清免疫球蛋白(单向免疫扩散工法)和全血培养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分析及微核测定。
1.2.3 剂量估算:用氰化锂热释光剂量片测量法进行个人剂量估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本次分析对象最大62岁,最小18岁;从事放射工作最长者42年,最短者3个月,平均工龄11.5年,对照组最大年龄56岁,最小19岁。
2.2 剂量估算:用热释光剂量测量法进行个人剂量估算,其最高年剂量当量为6.06msv,最低剂量当量为0.56msv;年均剂量当量1.31msv。最大累积剂量当量141.98msv,最小累积剂量当量为2.57msv。
2.3 临床检查
2.3.1 临床症状: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临床症状发生率有逐次减轻的趋势,但某些指标如:神精衰弱症候群,视力减退,嗜睡,牙龈出血等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临床症状者多发生在放射工龄禾,年纪大的放射工作者中,反映出长期接触射线后出现的远期效应。
2.3.2 皮肤与手指甲检查:手指甲及皮肤阳性检出率放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随工龄的延长而增加,说明放射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从事小剂量X线的照射致使手背部的皮肤损伤较明显,特别是手指甲纵裂发生率较高,且主要集中于基层工作人员,这可能与基层工作人员仍在开展胃肠检查有关。
2.3.3 眼科检查:①远视力:视力在5.2的占56.91%,5.0以上的占89.65%,4.5以下的占1.96%,矫正视力占7.65%。视力下降亦有逐次增加的趋势。②眼晶状体是对射线较敏感的器官之一,长期接触放射线可造成一定损伤。5次检查结果表明,晶状体混浊率1995年为30.6%,1997年为51.5%,1999年为53.8%,2001年为53.1%,2003年为54.4%,其出现率有逐次增加的趋势,病变的程度与工龄的长短有关,工龄长者混浊较严重。5次检查晶状体混浊率与对照组5.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各次检查中按国家标准,未检查出放射性白内障患者和疑似白内障患者。
2.4 实验室检查
2.4.1 血液系统:①外周血象均值,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数等均值,均在正常范围,无明显差异,说明从群体分析,受小剂量慢性照射工作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辐射效应不明显。②异常血象检出率:不同时期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总数低于4.0×109/L,或高于10.0×109/L,血红蛋白小于100g×109/L,淋巴细胞比值大于40%,血小板100×109/L检出率及异常血象总检出率有逐次降低的趋势。这与近几年的防护条件有明显改善有关。但2001年异常血象检出率与正常组(1.6%)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某些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象与X射线间存在辐射效应。其主要特点是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总数的下降和淋巴细胞比值的相对增高,这可能是由于骨髓对电离辐射较为敏感,致使造血细胞受损,造成外周白细胞下降,而慢性照射对脾脏的损伤可呈现增生性反应,导致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
2.4.2 免疫指标: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IgA,IgM放射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IgG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免疫指标中对照组低于放射组。
2.4.3 遗传学指标:染色体与微核不同时期异常亦有所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染色体畸变率各组很是接近,经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微核细胞呈逐年递增之势,不同处仅在工龄>20年X线组异常率继续升高,而核素组略有下降。
3 小结
本文研究了我市医用放射线工作者10年来健康状况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工作场所的受照剂量均低于国家限量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工作人员出现慢性放射性损伤表现。与射线有关的临床指标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加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加强X射线防护培训,改善放射工作者的防护条件,仍将是今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