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中村居民转制成为城镇居民后,其真正的社会融入问题即市民化程度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以石家庄市槐底村改造过程中失地农民生活现状的调查为切入点,分析其社会融合程度,特别是失地后其经济条件的变化及其市民化后社会参与的改变。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应从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完善拆迁补偿制度、改革相关就业制度、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参与机制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社会融合;城中村改造;失地农民;市民化
一、引言
失地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被动地转变为市民身份,目前我国的失地農民数量已超过了4000万人。2002年石家庄市就提出要实施城中村改造,将45个处于二环内的城中村作为改造目标,这也标志着石家庄城中村改造的正式开始。2008年石家庄开始“三年大变样”,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石家庄由此驶入历史的拐点,开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力度最强的城市建设工程。
在石家庄市内各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中,很多大项目都是在城中村改造的基础上完成,这表明城中村能否顺利改造在城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必然将向城市市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又面临着各种问题。本文立足于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以石家庄市槐底村为例来分析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槐底村概况
槐底村位于石家庄市裕华区,占地1600亩,总人口7600余人,是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的典型代表,较早就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怀特商圈就是在槐底村的改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因为槐底村本身处于石家庄市市区的经济繁华地带,地价水平逐年增高,加之村民生活与其他城中村相比是比较富裕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有很多自己的民办企业,大多数村民抵触搬迁改造,因此当初对槐底村的改造工作有一定难度。
槐底村经过改造之后,村民全部搬进石家庄市怀特华堂聚瑞小区。2016年11月16日至2016年11月25日通过实地走访怀特华堂聚瑞小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500份,访谈了7位原槐底村村民。槐底村的城中村改造和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促进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具有借鉴意义。
三、槐底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现状与分析
虽然石家庄市自2008年以来经过城中村改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总体上,槐底村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仍存在着经济条件困难,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缺位,人际交往局限,自我身份认知差等问题。
(一)拆迁补偿
2014年11月8日早上7点,槐底村最后一批回迁户在怀特陶瓷城七楼进行抓阄分房,这也标志着槐底村城中村改造完成了全村整体回迁。槐底居民每家可免费分到三套共计330平方米的精装修回迁房。
槐底社区从2008年开始启动旧村改造工程,工程采取分两期逐步开发的模式,一期回迁楼共7栋,为32层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为31万平方米,共1280套住房。二期回迁楼从2011年开始建设,共13栋高层楼,其中9栋板式楼、4栋点式楼,共3560套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有50%的人月收入在1500~3000元,36%的人月收入在3000~4000元。44%的人认为近年来家庭收入有提高,但提高不多,12%的人认为有显著提高。
有一位访谈对象在槐底村改造之前就已经在城市工作,她表示自己对现在城市生活很满意,她说现在生活得很好,环境也改善了,生活也方便了,自己的孙女还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而另一位访谈对象在槐底村改造之前主要以务农为生。他说自己目前还是比较向往当年的农村生活。当时他有自己的土地,现在土地换成城市住房,让他觉得损失了自己以后的长远利益,而且他的住房还是小产权房。
(二)经济来源和就业状况
槐底村解放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村民以种地为主,也有不少人以扛长活、打短工为营生,推煤车、卖砂壶,是当地人生活的写照。
在石家庄城中村改造中,槐底村的改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是因为槐底村本身拥有很多自己的民办企业,进行改造后建立了怀特集团,村民每年都有分红。二是因为槐底村的很多年轻人可以利用征地补偿款做生意或做其他工作。三是村民可以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惠的房租费用驱使很多外来务工人口选择在槐底村居住,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虽然可以为槐底村带来一些经济收入,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潜在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干扰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另外,失地农民年龄越大,再就业的困难就越大;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再就业的机会就越大。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有40%的人是初中文化,36%的人是小学文化。槐底村年龄较大的居民要么已经退休,帮儿女照看孩子,要么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从事环卫、保安、保洁、工厂临时工、保姆等低收入职业。
(三)社会保障
石家庄市槐底村吸引了120亿元的投资,建立了一大批第三产业项目,开发面积有两百万平方米,有三百多亿元的固定资产。7600多名村民的户口也都由原来的农业户籍转变为了城镇户口。每个槐底社区居民也同时都是怀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民。
虽然良好的经济发展为槐底人带来了福利,槐底村的居民每个月还可以领取免费的粮食、油等副食品。但是槐底村的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市民并不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在500份调查问卷中,选择什么保险都未参加的问卷有70份。在访谈中问及养老保险及生活质量问题时,有一位访谈对象表示虽然集团给报了养老保险,有时候还发些生活补助,生活环境也卫生了,但总是感觉没有以前生活得自在。问及户口问题及社会保险问题时,有一位访谈对象表示自己早已是城市户口,她当年虽然是槐底村民,但却是在城市里工作,单位提供保障及福利她都能享受到。并说大概是1974年以前居民的社保都由村委会负责,以后居民的社保都由怀特集团负责。 (四)人际交往
在城中村内,人际交往主要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主,容易拉帮结派,“人口倒挂”的现象十分明显,很容易产生和积聚多种矛盾和分歧,不利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这种矛盾包括了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之间的矛盾、失地农民与外来务工人口之间的矛盾,以及失地农民与原市民之间的矛盾。在槐底村,大部分失地农民会将房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但两者除了保持经济上的联系之外,在日常生活上并没有什么人际来往。失地农民虽然享受到部分城市公共资源,但始终被排除在市民之外,与当地市民也没有什么交往。
槐底村失地農民的户籍虽然转变为城镇户口,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来农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异存在,阻碍了失地农民的人际交往,这种人际交往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难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原有的传统农村思想难以转变,矛盾多发,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
在5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有64%的人与当地居民基本无交往。在访谈中问及失地农民与其他城市居民的交往问题时,一位访谈对象表示怀特华堂聚瑞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当年槐底村的村民,大家的交往还是原来的老关系,但是与其他城市居民并没有联系。他现在虽然已经是城市户口了,但他总是觉得自己既不是市民也不是村民。
(五)自我身份认知
由于长期以来失地农民受到传统农村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城市市民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上不同等的社会保障的差别对待,使失地农民在与城市原市民接触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产生自卑心理,处于“半市民化”的矛盾状态。
由于远离了熟人社会,在城中村内,失地农民往往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依据而交往,这样造成拉帮结派现象明显。当生活中出现困难或者问题时,城中村中的弱势群体往往会去求助具有亲缘、地缘关系的人群,比如亲戚、老乡等,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内寻求正规的体制内的帮助,很少会想到找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从而导致事态的恶化。这也说明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比较薄弱。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有46%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是很满意,觉得一般。54%的人认为现在既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真正的市民,又无法继续先前的农民生活。
当年槐底村的村民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主要受其当年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原来务农的村民在面对城中村改造时多表现出无奈的情绪,与城市生活的隔阂较大,社会保障也不是很完善,对生活的不满情绪较多;而当年已经在城市工作的村民则表现出乐观的态度,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也较多,社会保障也比较健全。
四、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户籍制度,缩小失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差异,依法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市民化推进机制,有序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
(二)完善拆迁补偿制度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重视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充分与村民沟通,尊重村民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拆迁补偿,维护失地农民的经济利益,改善失地农民生活。
(三)改革失地农民相关就业制度
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鼓励失地农民再就业和自主创业,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使失地农民充分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增强其自身的文化素质,顺利实现再就业,有独立自主的经济来源。
(四)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虽然失地农民已变更为城镇户籍,身份上已经从农民变为市民,但他们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原市民低,社会保障并不健全。因此,要尽快把因征地成为新市民、符合城市参保条件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使失地农民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五)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参与机制
提高市民包容度,帮助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帮助失地农民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积极乐观、正确的自我身份认知,拓宽自身的人际交往渠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失地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槐底村这个典型的城中村改造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槐底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较低,存在经济条件困难,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缺位,人际交往局限,自我认识较差等问题。因此,建议通过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完善拆迁补偿制度、改革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以及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参与机制来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剑.当前中国人口变动九大特征[J].人民论坛,2006(08).
[2]刘志秀.浅析河北省“城中村”拆迁改造的困境[J].科技信息,2011(22).
[3]李春炜.槐底最后一批回迁户拿到新房钥匙[N].燕赵都市报,2014-11-10.
[4]宋燕鹏,张素格.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
[5]陈丹,汪少良,张藕香.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4(07).
[6]刘茁卉,李芮,詹奕嘉,等.城市边缘上演“一拆致富”悲喜剧[N].经济参考报,2014-04-01.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社会融合;城中村改造;失地农民;市民化
一、引言
失地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被动地转变为市民身份,目前我国的失地農民数量已超过了4000万人。2002年石家庄市就提出要实施城中村改造,将45个处于二环内的城中村作为改造目标,这也标志着石家庄城中村改造的正式开始。2008年石家庄开始“三年大变样”,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全面启动,石家庄由此驶入历史的拐点,开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力度最强的城市建设工程。
在石家庄市内各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中,很多大项目都是在城中村改造的基础上完成,这表明城中村能否顺利改造在城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必然将向城市市民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又面临着各种问题。本文立足于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以石家庄市槐底村为例来分析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槐底村概况
槐底村位于石家庄市裕华区,占地1600亩,总人口7600余人,是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的典型代表,较早就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怀特商圈就是在槐底村的改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因为槐底村本身处于石家庄市市区的经济繁华地带,地价水平逐年增高,加之村民生活与其他城中村相比是比较富裕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有很多自己的民办企业,大多数村民抵触搬迁改造,因此当初对槐底村的改造工作有一定难度。
槐底村经过改造之后,村民全部搬进石家庄市怀特华堂聚瑞小区。2016年11月16日至2016年11月25日通过实地走访怀特华堂聚瑞小区,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500份,访谈了7位原槐底村村民。槐底村的城中村改造和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促进其他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具有借鉴意义。
三、槐底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现状与分析
虽然石家庄市自2008年以来经过城中村改造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总体上,槐底村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仍存在着经济条件困难,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缺位,人际交往局限,自我身份认知差等问题。
(一)拆迁补偿
2014年11月8日早上7点,槐底村最后一批回迁户在怀特陶瓷城七楼进行抓阄分房,这也标志着槐底村城中村改造完成了全村整体回迁。槐底居民每家可免费分到三套共计330平方米的精装修回迁房。
槐底社区从2008年开始启动旧村改造工程,工程采取分两期逐步开发的模式,一期回迁楼共7栋,为32层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为31万平方米,共1280套住房。二期回迁楼从2011年开始建设,共13栋高层楼,其中9栋板式楼、4栋点式楼,共3560套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114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有50%的人月收入在1500~3000元,36%的人月收入在3000~4000元。44%的人认为近年来家庭收入有提高,但提高不多,12%的人认为有显著提高。
有一位访谈对象在槐底村改造之前就已经在城市工作,她表示自己对现在城市生活很满意,她说现在生活得很好,环境也改善了,生活也方便了,自己的孙女还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而另一位访谈对象在槐底村改造之前主要以务农为生。他说自己目前还是比较向往当年的农村生活。当时他有自己的土地,现在土地换成城市住房,让他觉得损失了自己以后的长远利益,而且他的住房还是小产权房。
(二)经济来源和就业状况
槐底村解放前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村民以种地为主,也有不少人以扛长活、打短工为营生,推煤车、卖砂壶,是当地人生活的写照。
在石家庄城中村改造中,槐底村的改造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是因为槐底村本身拥有很多自己的民办企业,进行改造后建立了怀特集团,村民每年都有分红。二是因为槐底村的很多年轻人可以利用征地补偿款做生意或做其他工作。三是村民可以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实惠的房租费用驱使很多外来务工人口选择在槐底村居住,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虽然可以为槐底村带来一些经济收入,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潜在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竞争,干扰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另外,失地农民年龄越大,再就业的困难就越大;受教育的层次越高,再就业的机会就越大。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有40%的人是初中文化,36%的人是小学文化。槐底村年龄较大的居民要么已经退休,帮儿女照看孩子,要么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从事环卫、保安、保洁、工厂临时工、保姆等低收入职业。
(三)社会保障
石家庄市槐底村吸引了120亿元的投资,建立了一大批第三产业项目,开发面积有两百万平方米,有三百多亿元的固定资产。7600多名村民的户口也都由原来的农业户籍转变为了城镇户口。每个槐底社区居民也同时都是怀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民。
虽然良好的经济发展为槐底人带来了福利,槐底村的居民每个月还可以领取免费的粮食、油等副食品。但是槐底村的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市民并不同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可持续发展。
在500份调查问卷中,选择什么保险都未参加的问卷有70份。在访谈中问及养老保险及生活质量问题时,有一位访谈对象表示虽然集团给报了养老保险,有时候还发些生活补助,生活环境也卫生了,但总是感觉没有以前生活得自在。问及户口问题及社会保险问题时,有一位访谈对象表示自己早已是城市户口,她当年虽然是槐底村民,但却是在城市里工作,单位提供保障及福利她都能享受到。并说大概是1974年以前居民的社保都由村委会负责,以后居民的社保都由怀特集团负责。 (四)人际交往
在城中村内,人际交往主要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主,容易拉帮结派,“人口倒挂”的现象十分明显,很容易产生和积聚多种矛盾和分歧,不利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这种矛盾包括了失地农民与失地农民之间的矛盾、失地农民与外来务工人口之间的矛盾,以及失地农民与原市民之间的矛盾。在槐底村,大部分失地农民会将房屋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但两者除了保持经济上的联系之外,在日常生活上并没有什么人际来往。失地农民虽然享受到部分城市公共资源,但始终被排除在市民之外,与当地市民也没有什么交往。
槐底村失地農民的户籍虽然转变为城镇户口,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原来农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异存在,阻碍了失地农民的人际交往,这种人际交往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难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原有的传统农村思想难以转变,矛盾多发,不利于城市的和谐发展。
在5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有64%的人与当地居民基本无交往。在访谈中问及失地农民与其他城市居民的交往问题时,一位访谈对象表示怀特华堂聚瑞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当年槐底村的村民,大家的交往还是原来的老关系,但是与其他城市居民并没有联系。他现在虽然已经是城市户口了,但他总是觉得自己既不是市民也不是村民。
(五)自我身份认知
由于长期以来失地农民受到传统农村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与城市市民有些格格不入,再加上不同等的社会保障的差别对待,使失地农民在与城市原市民接触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产生自卑心理,处于“半市民化”的矛盾状态。
由于远离了熟人社会,在城中村内,失地农民往往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依据而交往,这样造成拉帮结派现象明显。当生活中出现困难或者问题时,城中村中的弱势群体往往会去求助具有亲缘、地缘关系的人群,比如亲戚、老乡等,而不是在第一时间内寻求正规的体制内的帮助,很少会想到找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从而导致事态的恶化。这也说明失地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比较薄弱。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有46%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是很满意,觉得一般。54%的人认为现在既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不是真正的市民,又无法继续先前的农民生活。
当年槐底村的村民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主要受其当年工作生活环境的影响。原来务农的村民在面对城中村改造时多表现出无奈的情绪,与城市生活的隔阂较大,社会保障也不是很完善,对生活的不满情绪较多;而当年已经在城市工作的村民则表现出乐观的态度,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也较多,社会保障也比较健全。
四、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户籍制度,缩小失地农民和市民之间的差异,依法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市民化推进机制,有序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
(二)完善拆迁补偿制度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重视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充分与村民沟通,尊重村民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拆迁补偿,维护失地农民的经济利益,改善失地农民生活。
(三)改革失地农民相关就业制度
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鼓励失地农民再就业和自主创业,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使失地农民充分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增强其自身的文化素质,顺利实现再就业,有独立自主的经济来源。
(四)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虽然失地农民已变更为城镇户籍,身份上已经从农民变为市民,但他们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比原市民低,社会保障并不健全。因此,要尽快把因征地成为新市民、符合城市参保条件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使失地农民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五)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参与机制
提高市民包容度,帮助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帮助失地农民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积极乐观、正确的自我身份认知,拓宽自身的人际交往渠道。加强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失地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文明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槐底村这个典型的城中村改造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槐底村失地农民市民化程度较低,存在经济条件困难,就业机会不足,社会保障缺位,人际交往局限,自我认识较差等问题。因此,建议通过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完善拆迁补偿制度、改革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以及完善失地农民社会参与机制来促进失地农民市民化,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剑.当前中国人口变动九大特征[J].人民论坛,2006(08).
[2]刘志秀.浅析河北省“城中村”拆迁改造的困境[J].科技信息,2011(22).
[3]李春炜.槐底最后一批回迁户拿到新房钥匙[N].燕赵都市报,2014-11-10.
[4]宋燕鹏,张素格.石家庄市“城中村”村落文化调查研究之一——裕华区槐底村民间信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
[5]陈丹,汪少良,张藕香.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4(07).
[6]刘茁卉,李芮,詹奕嘉,等.城市边缘上演“一拆致富”悲喜剧[N].经济参考报,2014-04-01.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