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记:在广袤的青藏高原,氧气,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青藏高原的历史里,无不充斥着“缺氧”这两个字……然而,在巍巍昆仑山脚下,有这样一群鲜为人知的军人,正改写着高原缺氧的历史。
青藏高原被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称为“地球第三级”,因为缺氧,多少官兵饱受肺水肿等高原疾病的威胁;因为缺氧,多少官兵长眠在这片冰川冻土上……近日,笔者满怀好奇与疑问,走进昆仑山脚下的某制氧站,亲历了制氧兵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责任:到制氧站上的第一堂课
走进制氧站,似乎置身于森林公园,几座小楼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香梨、大枣等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绿化带的三叶草娇小的花朵,吸引着蜜蜂、蝴蝶盘旋飞舞,栅栏圈围的制氧机房不断传出机器的轰鸣声。步入制氧间,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和忙而不乱的制氧兵使原本庄严的军营更添了几分肃穆与神秘。得知我的来意后,现任制氧站王副站长严肃地把我带到一张图表前,悉心给我讲解了一组组代表不寻常意义的数据。
200000(L):每年往喀喇昆仑上送氧气体积数,因为有了这个数字,高原官兵的巡逻执勤、生命健康就有了保障。
95%:氧气的纯度,必须达到这一标准,对高原官兵的保障才更有效。
0:整个制氧间必须没有一点火星,否则氧气的强助燃性,加之140个大气压的高压,极易引起爆炸……
就在王副站长讲解的过程中,我的手机响了,我下意识准备接听电话。“出去接——!”王副站长脸色骤变,毫不客气地对我吼道。我甚是不解,觉得这个小个子副站长太不给情面。
等我接完电话,王副站长走过来说,“实在对不起,进入制氧间,安全上绝不可以马虎。”然后,讲起了发生在别的单位的惨重教训:就因为一个烟头,引起爆炸,造成了近百万的巨大经济损失和极坏的影响。为了确保安全,制氧兵们每周要用两个晚上学习制氧安全知识。每天他们进入制氧间前要仔细检查火种是否留下,甚至身上不能挂钥匙链,不能穿带钉的皮鞋。再回头仔细看那组数据时,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关系着官兵的生命安全,是那么庄严,那么神圣!不知不觉间,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我的肩头。
惊险:制氧兵苦累生活的调味剂
我原以为制氧兵的工作很刺激,令人向往。可是通过短短的相处,就深深知道:在制氧兵的字典里,除了责任,还有苦累,更有惊险。不久,和制氧兵们混熟了,原以为沉闷的他们都打开了话匣子。来自山东郓城的小姚对我介绍说:这个制氧站的建立缘于1962年那场边境自卫反击战。每天制氧机一开就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几昼夜运转,而机器一运转,室温就高达50余度,噪声高达100分贝,不管多么难受,都必须至少两人全程监控,不得离开半步;每天装氧、送氧,他们平均搬运40余瓶氧气,按每瓶60公斤折算,每人每天搬运两吨半的氧气瓶。在制氧间才呆了半个多小时,我就感到衣服粘粘的,沉重的机器轰鸣声和如蒸桑拿般的高温让我感到昏昏欲睡,浑身无力。经过亲身感受,才真正体会到制氧兵的不易与伟大。
制氧的过程异常复杂。一瓶氧气的产生要经过十几项流程。对于制氧兵来说,制氧是一项极度危险的工作。长时间制氧,不仅使人听力下降,反应迟钝,最为重要的是,氧气瓶在冲压和运送过程中若处理不当,随时可能爆炸。一瓶40L的氧气瓶如果发生爆炸,威力将是1公斤TNT的5倍。
前不久,制氧站接到通知,要为某部守防的官兵紧急制氧50瓶。于是,几名战士早早来到制氧间,像往常一样启动机器。机器一运转,室温很快高达53度,随着温度上升,压氧台管线上压力表读数越来越高!危险迫在眉睫,情急之下,制氧班班长杨荣成迅速命令我和其他同志撤离,他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经验,小心翼翼地关机、卸压,然后大气不敢出地打开制氧机,将隐藏在管道内的杂质及时进行了清除。经过紧张的忙碌之后,一场爆炸事故化险为夷。我和其他几个战友朝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却不停地用纸巾擦着惊出的冷汗。
细腻:制氧兵情感世界的全部
制氧兵们深深理解“生命禁区”缺氧带给高原官兵身体和心理的极大伤害,所以每个人都对制氧充满了高度的负责和无限的热情。
8月27日一大早,制氧兵们开始往运输车上装载氧气。得知这次氧气是送往神仙湾边防连,他们一致推荐毛笔字写得最漂亮的班长杨荣成代笔,把心里最想说的话写在氧气瓶身上,经过七百余公里的“天路”颠簸,捎给他们最为关心和敬佩的高原官兵。这些祝福和鼓励的话语中,有一句话是“只有缺氧的高原,没有缺氧的人生”!字迹不是那么工整,但看着他们一丝不苟的样子,我的眼睛却湿润了……
把100余瓶氧气安全地装上车,制氧兵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感到有些累。上等兵小张说,这批氧气送上山后,又足够高原官兵吸用一段时间了。送出了氧气,他们又开始期待高原官兵早些还换氧气瓶。因为高原官兵们每次也给他们捎回礼物。在制氧班的公用物品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99只纸鹤,五颜六色,煞是漂亮,是高原官兵们自发为他们折的。那是几年前的一个秋天,高原官兵们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好几名官兵因为严重缺氧生命垂危,就在这时,制氧兵们雪中送炭,带着氧气及时出现,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而这批氧气,是制氧兵们连续三昼夜不停机制造出来,冒着被漫天大雪淹没的危险及时送到的。为挽救更多高原官兵的生命,送氧气的二期士官杨明与新兵小姚,还有驾驶员三人冒着强烈的高原反应,硬是没吸一口。看着嘴唇发紫的制氧兵,看着气息奄奄的战友,高原官兵们流下了热泪,把他们紧紧拥抱在怀里。
因为纸鹤不平凡的来历,制氧兵们将其视为至高荣誉。制氧老兵复员了,都要捧着它们照相留念,抚摩了一遍又一遍,却舍不得带走一个。一茬茬兵走了,这批纸鹤却一个不少、完好无损地珍藏了下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纸鹤还会保存下去,直到永远!
(作者单位:格尔木62217部队政治处)
青藏高原被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称为“地球第三级”,因为缺氧,多少官兵饱受肺水肿等高原疾病的威胁;因为缺氧,多少官兵长眠在这片冰川冻土上……近日,笔者满怀好奇与疑问,走进昆仑山脚下的某制氧站,亲历了制氧兵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
责任:到制氧站上的第一堂课
走进制氧站,似乎置身于森林公园,几座小楼房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中,香梨、大枣等累累硕果挂满枝头,绿化带的三叶草娇小的花朵,吸引着蜜蜂、蝴蝶盘旋飞舞,栅栏圈围的制氧机房不断传出机器的轰鸣声。步入制氧间,高速运转的庞大机器和忙而不乱的制氧兵使原本庄严的军营更添了几分肃穆与神秘。得知我的来意后,现任制氧站王副站长严肃地把我带到一张图表前,悉心给我讲解了一组组代表不寻常意义的数据。
200000(L):每年往喀喇昆仑上送氧气体积数,因为有了这个数字,高原官兵的巡逻执勤、生命健康就有了保障。
95%:氧气的纯度,必须达到这一标准,对高原官兵的保障才更有效。
0:整个制氧间必须没有一点火星,否则氧气的强助燃性,加之140个大气压的高压,极易引起爆炸……
就在王副站长讲解的过程中,我的手机响了,我下意识准备接听电话。“出去接——!”王副站长脸色骤变,毫不客气地对我吼道。我甚是不解,觉得这个小个子副站长太不给情面。
等我接完电话,王副站长走过来说,“实在对不起,进入制氧间,安全上绝不可以马虎。”然后,讲起了发生在别的单位的惨重教训:就因为一个烟头,引起爆炸,造成了近百万的巨大经济损失和极坏的影响。为了确保安全,制氧兵们每周要用两个晚上学习制氧安全知识。每天他们进入制氧间前要仔细检查火种是否留下,甚至身上不能挂钥匙链,不能穿带钉的皮鞋。再回头仔细看那组数据时,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关系着官兵的生命安全,是那么庄严,那么神圣!不知不觉间,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我的肩头。
惊险:制氧兵苦累生活的调味剂
我原以为制氧兵的工作很刺激,令人向往。可是通过短短的相处,就深深知道:在制氧兵的字典里,除了责任,还有苦累,更有惊险。不久,和制氧兵们混熟了,原以为沉闷的他们都打开了话匣子。来自山东郓城的小姚对我介绍说:这个制氧站的建立缘于1962年那场边境自卫反击战。每天制氧机一开就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几昼夜运转,而机器一运转,室温就高达50余度,噪声高达100分贝,不管多么难受,都必须至少两人全程监控,不得离开半步;每天装氧、送氧,他们平均搬运40余瓶氧气,按每瓶60公斤折算,每人每天搬运两吨半的氧气瓶。在制氧间才呆了半个多小时,我就感到衣服粘粘的,沉重的机器轰鸣声和如蒸桑拿般的高温让我感到昏昏欲睡,浑身无力。经过亲身感受,才真正体会到制氧兵的不易与伟大。
制氧的过程异常复杂。一瓶氧气的产生要经过十几项流程。对于制氧兵来说,制氧是一项极度危险的工作。长时间制氧,不仅使人听力下降,反应迟钝,最为重要的是,氧气瓶在冲压和运送过程中若处理不当,随时可能爆炸。一瓶40L的氧气瓶如果发生爆炸,威力将是1公斤TNT的5倍。
前不久,制氧站接到通知,要为某部守防的官兵紧急制氧50瓶。于是,几名战士早早来到制氧间,像往常一样启动机器。机器一运转,室温很快高达53度,随着温度上升,压氧台管线上压力表读数越来越高!危险迫在眉睫,情急之下,制氧班班长杨荣成迅速命令我和其他同志撤离,他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经验,小心翼翼地关机、卸压,然后大气不敢出地打开制氧机,将隐藏在管道内的杂质及时进行了清除。经过紧张的忙碌之后,一场爆炸事故化险为夷。我和其他几个战友朝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却不停地用纸巾擦着惊出的冷汗。
细腻:制氧兵情感世界的全部
制氧兵们深深理解“生命禁区”缺氧带给高原官兵身体和心理的极大伤害,所以每个人都对制氧充满了高度的负责和无限的热情。
8月27日一大早,制氧兵们开始往运输车上装载氧气。得知这次氧气是送往神仙湾边防连,他们一致推荐毛笔字写得最漂亮的班长杨荣成代笔,把心里最想说的话写在氧气瓶身上,经过七百余公里的“天路”颠簸,捎给他们最为关心和敬佩的高原官兵。这些祝福和鼓励的话语中,有一句话是“只有缺氧的高原,没有缺氧的人生”!字迹不是那么工整,但看着他们一丝不苟的样子,我的眼睛却湿润了……
把100余瓶氧气安全地装上车,制氧兵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才感到有些累。上等兵小张说,这批氧气送上山后,又足够高原官兵吸用一段时间了。送出了氧气,他们又开始期待高原官兵早些还换氧气瓶。因为高原官兵们每次也给他们捎回礼物。在制氧班的公用物品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99只纸鹤,五颜六色,煞是漂亮,是高原官兵们自发为他们折的。那是几年前的一个秋天,高原官兵们组织大规模军事演习,好几名官兵因为严重缺氧生命垂危,就在这时,制氧兵们雪中送炭,带着氧气及时出现,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而这批氧气,是制氧兵们连续三昼夜不停机制造出来,冒着被漫天大雪淹没的危险及时送到的。为挽救更多高原官兵的生命,送氧气的二期士官杨明与新兵小姚,还有驾驶员三人冒着强烈的高原反应,硬是没吸一口。看着嘴唇发紫的制氧兵,看着气息奄奄的战友,高原官兵们流下了热泪,把他们紧紧拥抱在怀里。
因为纸鹤不平凡的来历,制氧兵们将其视为至高荣誉。制氧老兵复员了,都要捧着它们照相留念,抚摩了一遍又一遍,却舍不得带走一个。一茬茬兵走了,这批纸鹤却一个不少、完好无损地珍藏了下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纸鹤还会保存下去,直到永远!
(作者单位:格尔木62217部队政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