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偃师高中概况
偃师高中建校近80年,195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重点高中(全省5所),2005年3月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现有教职工35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80余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0余人,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及在读研究生20余人。目前学校共有8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00多人。
二、挑战和机遇
世纪之交,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偃师高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机遇,并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的大门,搭建了一个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践的平台。我们适时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并进行了至今已6年多的实验、实践、探索和思考,初步地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较为全面和常态化的关于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案、方法和运作程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初步的成功。
三、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初步的尝试
根据教育部教基[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等文件,按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我校2000年9月开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排入课程表,每周3节在高中一年级(2000级)进行尝试,为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途径。学校及时总结经验,制订出《偃师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规划》,并决定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全校三个年级逐步全面推开。
(二)成功的体验
6年来,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得到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认可、肯定和支持,获得过多种荣誉及奖励,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研究性学习”重点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课题”的成员实验学校,承担并参与了三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师资建设》、《研究性学习的课型设计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开发》,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研究性学习先进单位,2001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洛阳市研究性学习先进单位,负责主编了河南省“研究性学习”教学用书(高二文科),撰写了数千份学生论文,印发了六期“研究性学习”期刊《研究与创新》(学校内部资料),汇编了《足迹》、《成功之路》、《希望的田野》、《追求卓越》等四本学生论文集,教师发表论文数十篇,张灵坡老师被认定为专家型教师,刘宏军等多名教师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和课堂教学实录获得多级多项多次个人奖励和表彰。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依据课程实施规划,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据共同兴趣自主选择课题或专题,组成某一课题研习小组,设组长一人,负责组织协调,成员若干名,一般5-8人,自由组合,分工负责,共同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主动发展、能动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较为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让学生认识到了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和事物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学生遇到的情景和感受都对他们有深深的触动,使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优越的学习环境,从内心激发并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习了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如怎样提出范围合适的问题,怎样查找资料,如何确定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验证比较,怎样整理结论、写作论文、进行交流等。
3.学会了团队协作和与外界沟通、交流,为学生未来走入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教学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展诸如文献资料查询、专家采访、实验、实地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提高。如曾有个女同学在进行环境卫生状况的实地调研统计考察后写下“研习”心得,她初步感受到做社会实际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产生研究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感受和经验
偃师高中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做法。
1.领导重视。整个过程中,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适时解决课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以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
2.健全组织。学校专设“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立研究性学习教研室,配备得力敬业的专职教师,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基本上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保障时间。学校对课时安排作了较大调整,各班级分开来分别安排理论授课、总结交流时间,同时再相对集中地分别安排实践活动时间,这也充分利用了教师和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保证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广泛性和经常性。
4.操作程序。①宣传动员,学习理论,更新观念,营造氛围。②自由组合,选定课题,成立课题小组,撰写出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③探究实践,积累材料。④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汇报交流。⑤总结评价,评优表先。
其中③④两个阶段根据选题不同,需要时间也不同。每次研习实践活动结束后,都要安排学生回班整理和总结,并制订、调整、完善下次活动方案,直至最后以论文形式提交结题报告。
在研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环节教师都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小组内的团队精神,特别要注意及时、恰当地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问题,正确地分析、处理这些问题是随机教育学生提高认识、见识及素质的重要机遇,这也是“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目的。
5.梯次推进。2000-2001学年,学校决定先在2000级学生中做试点,安排部分教改意识、创新意识强的教师参加。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高一先将学生引入“研习”的大门,开始确定课题,开展“研习”;高二进一步提高层次和水平;高三与高考复习、备考接轨。
6.资源开发。学校要求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对学生充分开放,方便借阅、查询、实验操作,同时,根据学生确定的研习课题和项目内容,聘请数十位各行各业的专家、官员、企业家兼任学校研习课指导教师,并确定了50多个校外研习实践基地,为学生顺利开展研习活动开发准备了较为充分、较为丰富的学习研究资源。
7.总结、评价、激励。对研究性课程开展情况进行适时的总结、评比,以激励师生,达到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目的。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部分教师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和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有差距。
2.我校“研究性学习”进展的深度、广度还有待提高。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在我校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实验,虽然今后这方面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有信心继续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全力以赴,再攀新高峰。
偃师高中建校近80年,1955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重点高中(全省5所),2005年3月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学校现有教职工35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80余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0余人,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及在读研究生20余人。目前学校共有8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200多人。
二、挑战和机遇
世纪之交,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偃师高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机遇,并打开了一扇对外交流的大门,搭建了一个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实践的平台。我们适时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并进行了至今已6年多的实验、实践、探索和思考,初步地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较为全面和常态化的关于我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案、方法和运作程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初步的成功。
三、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初步的尝试
根据教育部教基[2001]17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等文件,按照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我校2000年9月开始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排入课程表,每周3节在高中一年级(2000级)进行尝试,为中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途径。学校及时总结经验,制订出《偃师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规划》,并决定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全校三个年级逐步全面推开。
(二)成功的体验
6年来,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得到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认可、肯定和支持,获得过多种荣誉及奖励,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研究性学习”重点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课题”的成员实验学校,承担并参与了三个国家级和省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项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师资建设》、《研究性学习的课型设计与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开发》,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研究性学习先进单位,2001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洛阳市研究性学习先进单位,负责主编了河南省“研究性学习”教学用书(高二文科),撰写了数千份学生论文,印发了六期“研究性学习”期刊《研究与创新》(学校内部资料),汇编了《足迹》、《成功之路》、《希望的田野》、《追求卓越》等四本学生论文集,教师发表论文数十篇,张灵坡老师被认定为专家型教师,刘宏军等多名教师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和课堂教学实录获得多级多项多次个人奖励和表彰。
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依据课程实施规划,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据共同兴趣自主选择课题或专题,组成某一课题研习小组,设组长一人,负责组织协调,成员若干名,一般5-8人,自由组合,分工负责,共同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主动发展、能动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较为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让学生认识到了社会生活中许多现象和事物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学生遇到的情景和感受都对他们有深深的触动,使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优越的学习环境,从内心激发并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学习了科学研究的初步方法。如怎样提出范围合适的问题,怎样查找资料,如何确定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验证比较,怎样整理结论、写作论文、进行交流等。
3.学会了团队协作和与外界沟通、交流,为学生未来走入社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4.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5.教学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在“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展诸如文献资料查询、专家采访、实验、实地考察等探究活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提高。如曾有个女同学在进行环境卫生状况的实地调研统计考察后写下“研习”心得,她初步感受到做社会实际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产生研究学习的实际效果。
(三)感受和经验
偃师高中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点成功的做法。
1.领导重视。整个过程中,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适时解决课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以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
2.健全组织。学校专设“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立研究性学习教研室,配备得力敬业的专职教师,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做到了有领导、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基本上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3.保障时间。学校对课时安排作了较大调整,各班级分开来分别安排理论授课、总结交流时间,同时再相对集中地分别安排实践活动时间,这也充分利用了教师和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保证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广泛性和经常性。
4.操作程序。①宣传动员,学习理论,更新观念,营造氛围。②自由组合,选定课题,成立课题小组,撰写出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③探究实践,积累材料。④整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汇报交流。⑤总结评价,评优表先。
其中③④两个阶段根据选题不同,需要时间也不同。每次研习实践活动结束后,都要安排学生回班整理和总结,并制订、调整、完善下次活动方案,直至最后以论文形式提交结题报告。
在研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环节教师都要注意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小组内的团队精神,特别要注意及时、恰当地处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问题,正确地分析、处理这些问题是随机教育学生提高认识、见识及素质的重要机遇,这也是“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目的。
5.梯次推进。2000-2001学年,学校决定先在2000级学生中做试点,安排部分教改意识、创新意识强的教师参加。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我们的总体思路是:高一先将学生引入“研习”的大门,开始确定课题,开展“研习”;高二进一步提高层次和水平;高三与高考复习、备考接轨。
6.资源开发。学校要求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对学生充分开放,方便借阅、查询、实验操作,同时,根据学生确定的研习课题和项目内容,聘请数十位各行各业的专家、官员、企业家兼任学校研习课指导教师,并确定了50多个校外研习实践基地,为学生顺利开展研习活动开发准备了较为充分、较为丰富的学习研究资源。
7.总结、评价、激励。对研究性课程开展情况进行适时的总结、评比,以激励师生,达到鼓励先进、督促后进的目的。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部分教师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和新课改的精神与要求有差距。
2.我校“研究性学习”进展的深度、广度还有待提高。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在我校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实验,虽然今后这方面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有信心继续积极探索,认真实践,全力以赴,再攀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