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人们的主体意识的提高,很多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为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十分有益的。本文简单介绍了现阶段的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高校;主体间性;问题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相关的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考虑不周,这样就使得相关的受教育者不能做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高校的相关教育者应转变传统的主体-客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转换成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重要意义。高校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扬弃,使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对思想的冲击时能够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性。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品德实现共同发展。在高校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到教育的主体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这两者都具有主体地位。这种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个地位的教育,可以更好的使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当中。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现阶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既继承了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又克服了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局限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既尊重了教育者的教学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教育方法也克服了传统的教育物化的现象,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保持人格的尊严,使受教育者实现全面的发展。其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既注重和实际的联系,又考虑相关的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与时俱进考虑实际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使教育回归社会,回归生活。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于创新,敢于挑战所谓的权威。在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追求真理,不断形成自身的原则。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主体间性最早是在20世纪用于构建交往理论范式,目前的国内哲学界具体对这些主体间性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但是,无论是哪个学派,对于主体间性的认识基本上是存在一定的共识的。首先,主体间性承认主体是多个的,即学生和老师都是教育的主体。其次,主体间性既强调主体之间的协调又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调 。最后,主体间性这种教育模式是既是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和扬弃同时也是可以使主体性的发挥更加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第一方面,确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多个主体的共存性;第二方面,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约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性的发挥;第三方面,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对教育的客体在有形和无形之中产生影响;第四方面,教育的主体之间要做到常沟通,多交往,从而为相关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第五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意味着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双方互相承认,互相了解,反对教育中的权利不平等和压迫。高校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老师和学生作为相关的教育主体,把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教学内容和活动作为客体。在教育过程中,高校的主体间性通过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实现高效教学。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越来越发达,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相关的思想波动就比较大。在这种背景之下,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就要积极的对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体地位,使相关的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邓福庆. 主体间性理论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J].
学术交流,2011,4(2)12-13
[2] 宗德.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2(1)32-33
关键词:高校;主体间性;问题
现阶段,高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相关的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考虑不周,这样就使得相关的受教育者不能做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鉴于这种情况,高校的相关教育者应转变传统的主体-客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转换成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实效性。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政治教育的意义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重要意义。高校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扬弃,使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对思想的冲击时能够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性。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品德实现共同发展。在高校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意到教育的主体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这两者都具有主体地位。这种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个地位的教育,可以更好的使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活动当中。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是为了解决现阶段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育模式既继承了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成果,又克服了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局限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既尊重了教育者的教学主体地位,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教育方法也克服了传统的教育物化的现象,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保持人格的尊严,使受教育者实现全面的发展。其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既注重和实际的联系,又考虑相关的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这种与时俱进考虑实际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使教育回归社会,回归生活。除此之外,主体间性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于创新,敢于挑战所谓的权威。在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事实为依据,追求真理,不断形成自身的原则。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主体间性最早是在20世纪用于构建交往理论范式,目前的国内哲学界具体对这些主体间性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但是,无论是哪个学派,对于主体间性的认识基本上是存在一定的共识的。首先,主体间性承认主体是多个的,即学生和老师都是教育的主体。其次,主体间性既强调主体之间的协调又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调 。最后,主体间性这种教育模式是既是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和扬弃同时也是可以使主体性的发挥更加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第一方面,确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多个主体的共存性;第二方面,主体间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约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性的发挥;第三方面,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对教育的客体在有形和无形之中产生影响;第四方面,教育的主体之间要做到常沟通,多交往,从而为相关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第五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意味着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双方互相承认,互相了解,反对教育中的权利不平等和压迫。高校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老师和学生作为相关的教育主体,把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教学内容和活动作为客体。在教育过程中,高校的主体间性通过师生间的相互理解,主体和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实现高效教学。
三、结语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网络越来越发达,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相关的思想波动就比较大。在这种背景之下,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为了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就要积极的对教育方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积极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体地位,使相关的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邓福庆. 主体间性理论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 [J].
学术交流,2011,4(2)12-13
[2] 宗德.论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2(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