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式”一词由著名哲学家库恩提出,指的是在特定共同体基础上,将所有成员具备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技术构建成整体。
“范式”概念应用在教育领域内,可实现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课程观念的集合化。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我们应当构建教师教育课程共同体,制定课程目标、实施课程计划,选取全面评价方式,切实凸显其中的共性特点。
一、教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
第一,知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
此种范式存在于教师课程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以传递知识为核心,要求教师掌握和理解教育理论知识,遵循理论到实践的经验,在详细的课程科目基础上,明确其教学起点,发挥课堂的传递作用,加强教育实践检查,巩固与应用知识,以此保障学习效果。
第二,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体现了行为主义和技术主义思想,主张的是对教师工作进行分析,强调的是教师能力,相应的课程开设也是在教师职业能力范围内,未能依据能力标准,不能保障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三,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美国制定了全国通用的专门三级标准体系,认为国家应当注重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
我国自进入21世纪开始,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教育部也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正是由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朝着标准本位和实践中心的方向出发,以期望获取最佳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
站在内涵角度上,以标准为本位及实践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应当融合标准化与专业化,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促使学习者正确认识教学,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二、教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的启示
(一)强化实践课程研究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强化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体验活动内涵,强化自身反思,以更好地开展学习,保障教学质量。在标准本位基础上,教師教育课程强调的是实践活动的核心地位,只有构建注重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明确其教学特性,才可实现学习知识的积累、储存和再认知。比如,在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课程理念,研究其实现路径,在回归课程实践基础上,不断研究各类问题,强化课程体验,制定课程审议制度,凸显出观点的启发性。
(二)构建实训课程格局
学校应当注重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教育改革,形成强烈共识。教师应当基于教育课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建设以实践为重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当突破传统课程结构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参照教师职业标准,提供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育课程,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设置应当结合教学实践,加大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不断融入教学策略,强化策略性知识的应用。
(三)探索实践教学方式
教师应当强化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反思教学,促使自身成为反思实践者,才可保障知识传递的实践性,加速知识生成。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改革热点,为学生创建情境化的学习经历,加速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选取案例教学和小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情境,提升知识学习实践性,加强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以此实现教师职业感知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胡小英,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武汉 430070)
(责任编辑:彭 慧)
“范式”概念应用在教育领域内,可实现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课程观念的集合化。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我们应当构建教师教育课程共同体,制定课程目标、实施课程计划,选取全面评价方式,切实凸显其中的共性特点。
一、教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
第一,知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
此种范式存在于教师课程发展的最初阶段,主要是以传递知识为核心,要求教师掌握和理解教育理论知识,遵循理论到实践的经验,在详细的课程科目基础上,明确其教学起点,发挥课堂的传递作用,加强教育实践检查,巩固与应用知识,以此保障学习效果。
第二,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体现了行为主义和技术主义思想,主张的是对教师工作进行分析,强调的是教师能力,相应的课程开设也是在教师职业能力范围内,未能依据能力标准,不能保障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第三,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美国制定了全国通用的专门三级标准体系,认为国家应当注重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
我国自进入21世纪开始,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教育部也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正是由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影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朝着标准本位和实践中心的方向出发,以期望获取最佳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
站在内涵角度上,以标准为本位及实践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应当融合标准化与专业化,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促使学习者正确认识教学,积极开展教学反思。
二、教师教育课程范式变革的启示
(一)强化实践课程研究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强化实践教学,强化理论与技能训练,促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体验活动内涵,强化自身反思,以更好地开展学习,保障教学质量。在标准本位基础上,教師教育课程强调的是实践活动的核心地位,只有构建注重知识传递的教学模式,明确其教学特性,才可实现学习知识的积累、储存和再认知。比如,在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课程理念,研究其实现路径,在回归课程实践基础上,不断研究各类问题,强化课程体验,制定课程审议制度,凸显出观点的启发性。
(二)构建实训课程格局
学校应当注重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教育改革,形成强烈共识。教师应当基于教育课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建设以实践为重心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应当突破传统课程结构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参照教师职业标准,提供模块化、选择性和实践性的教育课程,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设置应当结合教学实践,加大教育课程内容改革,不断融入教学策略,强化策略性知识的应用。
(三)探索实践教学方式
教师应当强化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反思教学,促使自身成为反思实践者,才可保障知识传递的实践性,加速知识生成。教师应当积极探索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改革热点,为学生创建情境化的学习经历,加速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选取案例教学和小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情境,提升知识学习实践性,加强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以此实现教师职业感知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胡小英,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武汉 430070)
(责任编辑:彭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