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了解全麻术后视力损害的视网膜病理特征。回顾分析2例患者,在外院全身情况检查均正常的条件下行全麻手术,患者苏醒后或手术几天后均感到突然黑蒙。我院在裂隙灯、检眼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和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i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及视觉电生理及视野检查,后进行诊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例1:女,27岁。于2005年11月22日来我院就诊。因患髋关节结核,低热、乏力、倦怠、体重减轻、贫血、髋关节疼痛,两月前全麻下行病灶清除和部分融合术。麻醉苏醒后感双眼黑朦。裂隙灯示眼前节无异常。检眼镜下示:双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均消失,其中右眼黄斑区约3PD的晕环,左眼黄斑区约2.5PD的晕环。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检查发现:静脉期,双眼未发现黄斑拱环,即中心凹外缘的毛细血管网联成的圆形结构。如图1(其中以右下图拱环最明显)所示。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i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呈现黄斑中心凹区变形,向外扩大成倒梯形, 如图2所示。
例2:男,51岁。于2007年8月2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心瓣膜关闭不全,行瓣膜修补术,术后诉突然右眼发雾。裂隙灯检查示:右眼球结膜出血;检眼镜下示:视网膜弥漫出血点,碎花状。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检查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充盈延缓,图3所示。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i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呈现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和感光层均增厚,反射增强,严重水肿,见图4所示。
1.2 治疗情况 首先全身对症治疗。第一例采用扩管药。第二例则采用止血化栓等治疗。
2 结 果
尽管药物略控制病情,但第二例患者病情稳定,第一例患者因延误治疗时机,最终欠佳。
3 讨 论
全麻术目前有很多并发症和意外,但象本文提到的并不多见,其病因和机制尚不清楚。但经骨外科和心内科专家会诊,认为:例一中可能与抗结核药(乙胺丁醇等)的毒性作用于黄斑有关,或抗结核药与术中麻醉药等所用药发生鳌合所致。例二可能与防止心瓣膜手术中栓塞的形成的抗凝药物(华法令等)用量有关,华法令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皮肤黏膜和内脏等视网膜出血。
综上所述,这类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应从术前术中用药方面考虑,既达到理想的全麻手术目的,又防止眼科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必须各学科专家通力协作,全方位措施,避免对患者视力造成损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例1:女,27岁。于2005年11月22日来我院就诊。因患髋关节结核,低热、乏力、倦怠、体重减轻、贫血、髋关节疼痛,两月前全麻下行病灶清除和部分融合术。麻醉苏醒后感双眼黑朦。裂隙灯示眼前节无异常。检眼镜下示:双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均消失,其中右眼黄斑区约3PD的晕环,左眼黄斑区约2.5PD的晕环。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检查发现:静脉期,双眼未发现黄斑拱环,即中心凹外缘的毛细血管网联成的圆形结构。如图1(其中以右下图拱环最明显)所示。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i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呈现黄斑中心凹区变形,向外扩大成倒梯形, 如图2所示。
例2:男,51岁。于2007年8月2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心瓣膜关闭不全,行瓣膜修补术,术后诉突然右眼发雾。裂隙灯检查示:右眼球结膜出血;检眼镜下示:视网膜弥漫出血点,碎花状。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mphy,FFA)检查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充盈延缓,图3所示。相干光学断层扫描(opi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呈现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和感光层均增厚,反射增强,严重水肿,见图4所示。
1.2 治疗情况 首先全身对症治疗。第一例采用扩管药。第二例则采用止血化栓等治疗。
2 结 果
尽管药物略控制病情,但第二例患者病情稳定,第一例患者因延误治疗时机,最终欠佳。
3 讨 论
全麻术目前有很多并发症和意外,但象本文提到的并不多见,其病因和机制尚不清楚。但经骨外科和心内科专家会诊,认为:例一中可能与抗结核药(乙胺丁醇等)的毒性作用于黄斑有关,或抗结核药与术中麻醉药等所用药发生鳌合所致。例二可能与防止心瓣膜手术中栓塞的形成的抗凝药物(华法令等)用量有关,华法令类药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皮肤黏膜和内脏等视网膜出血。
综上所述,这类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应从术前术中用药方面考虑,既达到理想的全麻手术目的,又防止眼科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必须各学科专家通力协作,全方位措施,避免对患者视力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