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汉江越秦巴,入荆楚,簇拥万千粉黛。而艳惊群芳者,尤以画面石魅力独具。美学家王朝闻说,“新的观赏石不断出现,人们对自然美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可能不断引发大家各自不同的观感。许多发现和发展了的观感也一定会使赏石文化丰富化、明确化及系统化。”汉江画面石虽品类纷呈、资源厚积,但沿江赏石文化欠发达,理论探索处于起步阶段,点滴感受亦显浅陋,如有不妥,望同好指正。
水墨意趣。纵观汉江石家族,水墨画面极为普遍、最夺人眼球。底色或白或灰,黑墨铺陈挥洒,内容纷繁多姿,色彩饱和明亮,对比反差强烈。它集中诠释了笔墨的范式美感和天地阴阳的老庄思想。如与国画相提并论,它更加丰富玄妙,有过之而无不及。论水墨技法,国画讲究烘托、晕染、堆积、泼洒,呈现浓、淡、干、湿、焦,达到“墨分五色”的至高境地,但其无法突破纸张的平面。而汉江石不仅着色深浅过度自然,质地的微透因素还使画面凸显立体性状。如此,山水有景深层次,物象有厚重之感,是自然神笔真正写就的“力透纸背”。从国画的骨法用笔而言,汉江石亦能分辨出勾、勒、皴、擦、点,如山石的独特皴法,有的需重新命名(图1)。汉江的浅绛彩石以赭色点染,彩随墨运,更显绚丽(图2)。有的莽莽苍苍,有的清新雅致,画面充满灵韵,点线面有生命活力,这是汉江画面石优于国画的第三个层面。
写意源流。汉江画面石构图恣意豪放,题材样广面丰,常见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写实类也栩栩如生,那翱翔于天地间的灵物,人魔共仙,神气毕现,让人梦回“楚汉浪漫”。为数众多的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初看眼花缭乱,主题难觅。继而如梦方醒,无疑是“忽兮恍兮,其中有象”,这是否为国画写意的源泉?写意画为文人独有,以直抒胸臆的创作方法,映射简淡含蓄的内涵,表达高洁空灵的旨趣,使中国绘画超越了求真的范畴。汉江石不仅仅“散点透视”、“知白守黑”以及“经营位置”的宾主、开合、纵横、繁简,其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点墨色,每一个块面似乎都不甘寂寞,有蠢蠢欲动的张力。人物五官未现,动势全出。兽鸟羽翼不辨,驰骋游回(图3)。花植茎叶难分,升腾摇曳。绘景处,气韵生动,山水不限于郭熙的“三远”,其意境更有如宋代韩拙所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图4)。汉江石这种弥漫画面的信息、运动、变化、秩序,似乎直指宇宙的本真,人间情愫的写意岂能为之。
线的诱惑。线条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它承载着心迹乐理和“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时空观念。线从实物中抽离出来,经过“原始沉淀”,蝶化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有意味的形式”,须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节奏、韵律、均衡、间隔、反复、粗细、疏密、统一、升降。但当我们近距离审视汉江石,其线条之美远远冲破这些法则的藩篱,使人惊叹于自然的魔力。无论是直线的细挺、曲线的柔滑(图5)、弧线的韧劲、平行线的齐整、曲组线的律动(图6),在汉江石上均有充足的展演。触及弯线,那飞扬的态势九曲跌宕,那流动的痕迹百转千绕,那弹跳的音符拨人心弦,撩起轻快、舒缓、奔烈、昂奋的情怀。那金钩银划,把呆板生硬的石头分割为动静调和、方圆蓄容。“谁持彩带当空舞”,汉江石的线条自身优美且性格兼具,谁又能顾及它像什么(图3)?
书法韵味。文字石是汉江流域的汉中、安康、十堰、襄阳等地广为赏玩的种类。其出水频率之高、出产范围之广、出品时间之久,国内罕有。或单字玩味,或组词成趣,或整句寓意,方式层出不穷。真、草、隶、篆,数体皆备。行草往往连笔,一气呵成。运笔的提、按、顿、挫,行笔的轻、重、缓、急,结体的拙、逸、圆、正,均体现出“技进乎道”的书法韵味。无拘无束不刻意,形制绝创越法度,汉江石上鲜活的文字难道不应为工书者所鉴吗(图7、8)?
天然对称。自然万物与人类实践中,对称为普见的形式美。它蕴示着和谐、呼应、静谧、趋稳、恒安,隐匿于人们的潜意识,与心理形成“同构”。汉江金带石(汉中以下称水墨石)一经进入石友的视野,图文对称便被很快发现。十余年来,津津乐道,称奇不绝。在二维空间的单面存在上下对称,左右对称,三维空间的双面还有前后对称。图纹或完全相同,或大体一致。同时以线条对称为主,以图案对称为辅。这样无疑扩展了赏石的观赏角度,丰厚了价值体现,引发玩石人更大的探究兴趣。特别是多面对称还使人产生慧眼穿石的幻象(见图9)。
汉江画面石所蕴含的万千气象,生机灵动,它直指中国书画意象造型、虚实辩证和笔墨观的灵魂,它似乎在暗示、在引导、在预言,诱发我们重新认知“师法自然”的命题,深感其恩赐予我们的智慧将永无止境。
《中华奇石》杂志副主编杨靖近年指出,“追求含蓄、意蕴、向艺术靠拢,通过收藏赏玩实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应该成为石界的新方向”,并坦言国内画面石的时代即将到来。汉水澜动,江涌暖流,让我们期待汉江画面石的春天!
水墨意趣。纵观汉江石家族,水墨画面极为普遍、最夺人眼球。底色或白或灰,黑墨铺陈挥洒,内容纷繁多姿,色彩饱和明亮,对比反差强烈。它集中诠释了笔墨的范式美感和天地阴阳的老庄思想。如与国画相提并论,它更加丰富玄妙,有过之而无不及。论水墨技法,国画讲究烘托、晕染、堆积、泼洒,呈现浓、淡、干、湿、焦,达到“墨分五色”的至高境地,但其无法突破纸张的平面。而汉江石不仅着色深浅过度自然,质地的微透因素还使画面凸显立体性状。如此,山水有景深层次,物象有厚重之感,是自然神笔真正写就的“力透纸背”。从国画的骨法用笔而言,汉江石亦能分辨出勾、勒、皴、擦、点,如山石的独特皴法,有的需重新命名(图1)。汉江的浅绛彩石以赭色点染,彩随墨运,更显绚丽(图2)。有的莽莽苍苍,有的清新雅致,画面充满灵韵,点线面有生命活力,这是汉江画面石优于国画的第三个层面。
写意源流。汉江画面石构图恣意豪放,题材样广面丰,常见人物、山水、花卉、动物。写实类也栩栩如生,那翱翔于天地间的灵物,人魔共仙,神气毕现,让人梦回“楚汉浪漫”。为数众多的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初看眼花缭乱,主题难觅。继而如梦方醒,无疑是“忽兮恍兮,其中有象”,这是否为国画写意的源泉?写意画为文人独有,以直抒胸臆的创作方法,映射简淡含蓄的内涵,表达高洁空灵的旨趣,使中国绘画超越了求真的范畴。汉江石不仅仅“散点透视”、“知白守黑”以及“经营位置”的宾主、开合、纵横、繁简,其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点墨色,每一个块面似乎都不甘寂寞,有蠢蠢欲动的张力。人物五官未现,动势全出。兽鸟羽翼不辨,驰骋游回(图3)。花植茎叶难分,升腾摇曳。绘景处,气韵生动,山水不限于郭熙的“三远”,其意境更有如宋代韩拙所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图4)。汉江石这种弥漫画面的信息、运动、变化、秩序,似乎直指宇宙的本真,人间情愫的写意岂能为之。
线的诱惑。线条是中国艺术的精髓,它承载着心迹乐理和“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的时空观念。线从实物中抽离出来,经过“原始沉淀”,蝶化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有意味的形式”,须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节奏、韵律、均衡、间隔、反复、粗细、疏密、统一、升降。但当我们近距离审视汉江石,其线条之美远远冲破这些法则的藩篱,使人惊叹于自然的魔力。无论是直线的细挺、曲线的柔滑(图5)、弧线的韧劲、平行线的齐整、曲组线的律动(图6),在汉江石上均有充足的展演。触及弯线,那飞扬的态势九曲跌宕,那流动的痕迹百转千绕,那弹跳的音符拨人心弦,撩起轻快、舒缓、奔烈、昂奋的情怀。那金钩银划,把呆板生硬的石头分割为动静调和、方圆蓄容。“谁持彩带当空舞”,汉江石的线条自身优美且性格兼具,谁又能顾及它像什么(图3)?
书法韵味。文字石是汉江流域的汉中、安康、十堰、襄阳等地广为赏玩的种类。其出水频率之高、出产范围之广、出品时间之久,国内罕有。或单字玩味,或组词成趣,或整句寓意,方式层出不穷。真、草、隶、篆,数体皆备。行草往往连笔,一气呵成。运笔的提、按、顿、挫,行笔的轻、重、缓、急,结体的拙、逸、圆、正,均体现出“技进乎道”的书法韵味。无拘无束不刻意,形制绝创越法度,汉江石上鲜活的文字难道不应为工书者所鉴吗(图7、8)?
天然对称。自然万物与人类实践中,对称为普见的形式美。它蕴示着和谐、呼应、静谧、趋稳、恒安,隐匿于人们的潜意识,与心理形成“同构”。汉江金带石(汉中以下称水墨石)一经进入石友的视野,图文对称便被很快发现。十余年来,津津乐道,称奇不绝。在二维空间的单面存在上下对称,左右对称,三维空间的双面还有前后对称。图纹或完全相同,或大体一致。同时以线条对称为主,以图案对称为辅。这样无疑扩展了赏石的观赏角度,丰厚了价值体现,引发玩石人更大的探究兴趣。特别是多面对称还使人产生慧眼穿石的幻象(见图9)。
汉江画面石所蕴含的万千气象,生机灵动,它直指中国书画意象造型、虚实辩证和笔墨观的灵魂,它似乎在暗示、在引导、在预言,诱发我们重新认知“师法自然”的命题,深感其恩赐予我们的智慧将永无止境。
《中华奇石》杂志副主编杨靖近年指出,“追求含蓄、意蕴、向艺术靠拢,通过收藏赏玩实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应该成为石界的新方向”,并坦言国内画面石的时代即将到来。汉水澜动,江涌暖流,让我们期待汉江画面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