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镜子”。这一特点决定了作文在心理教育渗透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1 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2 通过作文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己创造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那么,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坚持写好日记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写好日记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经之途。学生学好心理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感情,有助于克服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从而逐渐形成健康心理。同时,也可通过日记这篇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
面对知识社会和学习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国际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共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做一个独立自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有责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21世纪教育所关注的核心目标。
“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范式”观点的提出,着手于学生现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强调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启迪悟性,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人生、自然及文学、艺术、现代科技,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性,使学生有话要说。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力求体现“使生活成为作文的内容,使作文成为生活的载体”这一理念。
学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过程中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自己的心理需求。
1 儿童作文心理发展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1.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2.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3.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4.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5.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与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2 通过作文教育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训练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所谓“生活”包括的面是很广的。让学生观察大自然是生活;让学生接触社会,与各种人打交道是生活,带学生参加各种班队活动也是生活。总之,我们应当把作文训练的触角伸向学生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倾吐的欲望。
我们力主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学生在写作的艰苦劳动中,要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一草一木,一颦一笑,一俯一仰,凡人凡事都可以写。整个写作过程中,应该要积要参与作者的感情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让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他自然而然的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感知陶冶学生情操。教育学生要写好作文,必须做好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习良好的道德是不可忽视的内容。把国情、养成教育同作文有机联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审美教育,使学生认识大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美的潜力,不断鞭策自己创造价值的事。让学生在作文的构思中悟出真、善、丑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在作文中,使作文不空假,写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突出作文的个性。
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认为,人的意志可以调节人的内外活动,它会推动一个人去达到一定的目的或排除与目的相矛盾的愿望与行动。小学生身心正处于幼稚和半幼稚状态,意志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在作文中,要培养学生的恒心。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认真观察、长期练笔,特别是通过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来不断克服困难,增强耐挫力才能提高。由此可见,学生意志力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基础上的。那么,顽强而不急于求成,坚忍不拔而知难而退,持之以恒而又不一暴十寒等优秀品质就会逐渐养成。这将使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益。
坚持写好日记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写好日记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经之途。学生学好心理日记,让学生在日记中宣泄心中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感情,有助于克服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从而逐渐形成健康心理。同时,也可通过日记这篇反映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