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引黄工程的重视与争取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iyoum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一个甲子,是一个人的漫漫人生。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在这60年中对祖国、对人民做出有益贡献的人。在山西,尤其不应该忘记造福人民的引黄工程,和那些为引黄工程废寝忘食、不懈奋斗的人。
  我直接参与并主持引黄工程事务长达16个年头。在共和国60华诞的盛典时刻,回望过去是很有意义的。不过,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只能就这段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要文献作简要的整理,至于工程的整个过程,从前期准备,到立项、筹资、世行贷款、体制机制改革、施工、检查、验收等艰难曲折的过程,就难以详细记述了。
  引黄工程每年要从黄河引12亿立方米的水,其中有6.4亿立方米向南送往太原一带,5.6亿立方米向北送往朔州、大同一带。这就等于在山西中南部再造一条汾河,在山西的中北部再造了相当于滹沱河和桑干河水量的另一条大河。在1987年的前期评估会上,权威专家罗西北说山西增加这么多水,就是遇到光绪三年的大旱,也可保障山西人民的基本生活,不会再饿死人了。
  1983年3月11日,罗贵波省长离任前,叮嘱我们要特别重视水的问题,他说,“山西是中央确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责任重大。山西有煤,但是缺水。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水是制约因素,是‘瓶颈’。不久前召开的水资源评价会是山西省和国务院水利电力部共同召开的,钱正英部长十分重视。经过充分准备,把山西水资源的家底基本搞清了,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全国排在倒数第二位。会议的结论是,‘引黄入晋,势在必行。’从现在起,要抓紧做好引黄入晋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要抓紧做好节水工作。省水利厅有一批很好的专家,像许四复、刘锡田,要依靠他们,把水资源评价会议的精神贯彻落实好!”
  1983年3月12日,省委第一书记霍士廉再一次谈了引黄的问题,他说,山西缺水,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很重视山西缺水问题,从陶鲁笳开始,卫恒、王谦,还有刘开基、贾冲之等同志,都非常重视。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很好的设想,那就是要把黄河的水引进山西来。这是山西几代人的理想和追求。你们这一代人有条件了,要把这个任务接过来,把引黄入晋这件事办成,办好!水电部钱正英部长(有一段时间水电合成一个部,后来又分成两个部,钱任水利部部长)对此很关心。她情况熟悉,而且是有威望的专家,你们要多找她,请她出主意。
  刘开基(原省委常委、副省长)是建国后山西水利建设的开拓者。他先后领导修建了汾河水库和文峪河水库。汾河水库至今仍是山西最大的水库,库容7亿立方米,供应着太原和周边地区的工业用水和几百万居民的生活用水,还有近150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说它是太原的“生命库”,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
  刘开基的干劲令人赞叹,他的“倔”劲更令人钦佩。为了水的问题,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跟省委第一书记争论,跟省长争论,拍桌子,痛哭流涕,挡住常委会不让散会,不解决问题就不行,哪怕事后再请求处分。其实,这种“倔”劲,就是对事业对人民的强烈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使他敢作敢当,敢于说实话,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他给水利干部留下一个敢于讲真话的好传统。
  一说到水,他马上就来了精神。他一再叮嘱,解决山西缺水的问题,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把黄河水引进来。
  贾冲之(原副省长)也是一位为了水可以奋不顾身的老领导。
  “文革”结束后,山西省委恢复了引黄领导组。从1977年起直到1983年初,引黄的事主要是贾冲之在抓。
  引黄寄托着几代人的希望。1958年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在“成都会议”上向毛泽东主席提出引黄入晋的设想以后,可以说,引黄成了历届省委一块放不下、割不断的心结。
  1959年1月,省委决定成立引黄领导组,由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王谦任组长,副省长刘开基任副组长。同年12月,经过认真勘察后编制的《山西省引黄工程设计任务书》上报国务院。1960年2月,水电部批复同意进行引黄入晋的规划编制工作,并指定规划工作由北京勘察设计院在技术方面负责。
  接下来是三年困难时期,填饱肚子成了头等大事,引黄工程不得不搁置起来。紧接着又是十年动乱,人们无法正常生活,哪里还顾得上引黄!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形势稍稍平静以后,引黄还是立即被提到了领导层的议事日程上。
  1972年8月24日,新上任的省委第一书记谢振华主持召开常委会,研究水的问题,又重新提出“要下决心把黄河水引进来”。会议还专门讨论了从偏关引水的问题,认为建设万家寨水电站是一个好主意,1958年已经做过许多工作,要下决心把这件事重新抓起来。
  谢振华并不是山西人。但是,不管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只要你在山西主政,你就不能不面对引黄,不能不为引黄而努力。
  1973年3月,省委副书记王庭栋到偏关县考察了万家寨水库坝址的情况。
  1 977年王谦担任省委第一书记后,立即着手研究引黄的问题,再一次成立了引黄领导组,由王庭栋任组长,省计划委员会主任贾冲之任副组长。王谦指出,过去搞“南引黄”和“北引黄”汇合,工程太大。现在我们主要是规划北引黄,解决太原、晋中、吕梁地区用水的问题,适当补充忻县地区和雁北地区的用水。同年8月,王庭栋和贾冲之就到北京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汇报了关于北引黄的设想。从此,引黄工程的筹备工作落到了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基础上。
  李立功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后,十分关心引黄工程的进展。1989年8月,他亲自带领引黄指挥部、水利厅、忻州地委和行署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沿着规划中的南北干线、总干线进行现场察看,然后在偏关县召开了现场办公会,逐一研究了引黄工程前期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了安排和部署。他在誓师大会上的讲话有一个醒目的标题:“豁上老命也要关心支持引黄工程”。他说:“万家寨引黄工程进展情况很好,目前已经到了黎明前,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我非常高兴,非常激动。搞这项工程,我们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每一任省委书记、省长都对这项工程高度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能不重视啊!”“我们这些老同志过去关心支持这件事,现在还要关心支持这件事,豁上老命也要关心支持这件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省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庭栋在1990年7月14日主持的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决议》,决议说:“万家寨引黄工程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规模宏大,建设周期长,不是一届政府所能完成的。为此,省人大常委会要求本届政府和以后的各届政府,都要把万家寨引黄工程作为振兴山西经济的重点项目,全力以赴、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工作,把这项工程胜利建成。”
  省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功勋多次参加引黄工程的现场办公会。1995年7月,他带领八届人 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实地考察了引黄工程工地,在随后举行的常委会第16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加强领导保证质量按期完成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决议》。这一决议,使从事引黄工程的人员又一次得到巨大的鼓舞。七、八两届人大常委会的决议是全省人民意志的反映。对历届政府都具有不容忽视的要求。
  原山西省政协主席李修仁十分关心引黄工程的进展,省委召开的引黄工程的会议他都每会必到,并认真准备作简明扼要的发言。他主张不仅要全额引够12亿立方米的水,还应预留再引更多水的基础条件,否则山西的生态危机带来的生态难民是不可避免的。
  白清才常务副省长,1989年3月省政府决定成立引黄工程总指挥部,白清才担任首任总指挥。他历来重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是引黄工程的坚定推进者。
  经过认真、细致的准备,山西省水资源紧缺综合对策讨论会于1987年1月22日在太原召开。
  会议由山西省省长王森浩和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共同主持。王森浩省长致了开幕词,钱正英作总结报告。会议得出了“引黄入晋,刻不容缓”的结论。
  王森浩就任山西省省长后,始终十分重视引黄入晋工程,多次参加研究引黄工程的会议。1984年4月,在社会上因张文佑教授的意见而对引黄说三道四时,他特意出席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办公会议,并发表讲话。他说:“引用黄河水,是弥补我省水资源不足的根本出路。50年代末,我省就提出了这个问题,由于学术界有争论,省里一直久拖未决。学术界的研究争论是好的,可以继续进行,也可以进行试验,论证,我们支持。但是,搞经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建筑在没有把握的水资源基础上。在万家寨引黄工程的问题上,再不能优柔寡断了,必须统一认识,果断决策,争取尽快上马!”
  1991年9月10日,省委书记王茂林主持召开中共山西省委常委会,研究引黄工程建设问题。会议决定,“抓紧调整充实引黄工程总指挥部领导成员,组建一个强有力的指挥班子。尽快制定出总体施工方案,组织有关地、市和驻省各施工单位,采用招标的办法承包工程。”“争取今年年底前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明年正式开工。”
  1992年,胡富国来到山西后,情况又有了变化。他是一个爱干实事的人,挖煤,修路,发电,引水,只要他看准了,就会下大力气去干。引黄正是他看准了的一件事。关于引黄,胡富国有两句话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一句是“宁可丢掉乌纱帽,不能不引黄河水!”他知道有争论,他也尊重不同意见,但他认为,反反复复的争论只会丧失有利的时机,既然看准了,既然省委已经拍了板,那就不用再费口舌,挽起袖子干就是了。另一句“如果工程的质量出了问题,漏了水,水送不到太原,我就投河而死!”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他要搞出一个高质量的引黄工程的决心。此后,在胡富国主持省委工作的年代里,省委为引黄创造了宽松的决策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省委的支持是有力的,是实在的,是不含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够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依靠彼此的支持和鼓励,去加以克服,去争取胜利!
  1996年4月10日下午,为了争取4亿美元的世行贷款,胡富国、孙文盛、卢功勋、冯芝茂和我以及省五大班子的其他领导在省政府渊谊堂会见了以古纳为团长的世界银行引黄工程评估考察团。会见时,省委书记胡富国说:
  “古纳先生:我和我的同事们见了你们非常高兴。像你们这样大的代表团来山西,尽管少见,还是有的。但我们这么多的负责同志来接待,却是空前的,绝无仅有的。
  “为什么我们这么多负责同志要出来迎接你们?第一,说明引黄工程的重要性。我们山西3000万老百姓把引黄工程称为生命工程,不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人的生命都被认为是最宝贵的。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古纳先生为首的世行代表团,你们4次,连这次5次,为了引黄工程在山西考察访问,你们对山西是诚恳的,热情的,你们的人道主义,感动了山西所有的负责同志和全省人民。你们看到,因为缺水影响到山西3000万老百姓的生存和发展,你们以可贵的人道主义,以极端负责的工作精神感动了我们,你们这种推动人类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感动了我们,特别是你们为引黄工程提了非常积极的、科学的、负责的建议,我们非常感动。你们与我们的合作是诚心诚意的。由此可见,世界银行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引黄总指挥郭先生和副总指挥郑先生把你们对我们的态度介绍之后,我们很感动。特别是古纳先生对我们山西的引黄工程更有感情。开个玩笑说,我们山西3000万老百姓时运不错,遇到了古纳这样一个大好人,遇到了诸位女士、先生,你们都是好人,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们!
  “我与你们初次见面,从你们带笑的面孔上,我看到山西人有救了。”
  我之所以要把胡富国的话大段大段地引在这里,是因为他的这番颇有个性特色的话,确实很能反映山西领导层当时的急迫心情。
  1995年8月12日在湖滨会堂召开了誓师动员大会。省长孙文盛在做动员报告时讲:
  “用发展的眼光看,引黄入晋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几个城市的用水之急,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我省今后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持续发展、有后劲地发展的基本条件问题,还是改善人民生活状况、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因此我们讲,建设万家寨引黄工程,已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在这个重任面前,我们省委、省政府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不管面前有多大的困难,不论遇到多少艰险,万家寨引黄工程都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接着省委书记胡富国脱开稿子即兴讲起来——这时候讲的话往往给人印象更深、老百姓也最乐意听。他为了遏止有些部门、有些人总想打引黄工程款的主意,反复强调“不许吃唐僧肉”。他说引黄工程现在是有钱,有上百个亿,但这钱是全省人民、特别是煤矿、电力工人,用血汗挣来的,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引黄工程上,不能流入部门或私人的腰包。这是铁的原则,谁也不能含糊。随着具体制度的跟进,引黄的施工环境,真是既宽松,又文明,无一点制约障碍。
  在胡富国任省长到省委书记这近8年时间里,所有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梁国英、郑社奎、侯伍杰、张长珍、冯芝茂、支树平、纪罂芳、薛军、范堆相、杜五安、薛荣哲、武正国、闫元锁及趟凤翔等同志们都为引黄工程作了积极的努力和宝贵的贡献。特别是纪馨芳和杜五安同志的大局意识和坦城公正的精神,值得大书一笔。
  经过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工程建设者的辛勤工作,引黄南干线一期工程终于在2002年10月完成。同年10月18日,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参加了试通水仪式。仪式由常务副省长、引黄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范堆相主持。至此,人们盼望已久的黄河水终于流进了太原。
  历届省委、省政府为引黄入晋工程所作的努力是巨大的。他们的努力既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当想起这些老同志为了山西,为了山西人民,为了山西人民的子孙后代,不懈地为水资源而奋斗的时候,每当想起刘开基被压断的三根肋骨、贾冲之被锯掉的两条腿的时候,我就为之感动,从中受到鼓舞,始终激励着从事引黄工程的人不敢懈怠,奋发前进。
  罗贵波、霍士廉、王谦、阎武宏、金银焕虽已去逝,但斯言犹存。
  老一辈敏锐的战略眼光,把水作为战略资源去认识、去争取,这是值得我们后辈传承和铭记的。
  维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在哪里?碧水蓝天的灵魂是什么?第一是水,第二是水,第三还是水!
  让我们充分发挥水的作用,发挥引黄水的作用,尽快把尚留的工程抓紧全部配套建成,不要把半拉子工程留给后人。把黄河分给我省的水都引进山西大地,滋润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他们造福!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责任。
  
  责编 王兵
其他文献
地处多瑙河和沙瓦河交汇处的贝尔格莱德,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罗马人、匈奴人、十字军、土耳其人、奥地利人都包围过、保卫过、占领过、劫掠过、争夺过这个城市。由于贝尔格莱德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每次争夺战都进行得极其惨烈。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贝尔格莱德却被区区7名德国士兵轻而易举地占领了。  1941年春,纳粹德国准备用大兵团会战的方式占领贝尔格莱德。党卫军“帝国”师冲在了最前面。4月11日,“帝国
期刊
1936年4月13日上午时分,十几匹战马风驰电掣,从襄陵向侯马镇北小里村方向奔来。为首的是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某骑兵连连长刘云彪和指导员彭胜和,这是东征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所属连队,继攻占襄陵后,为了彻底切断南同蒲交通,前来攻打侯马的先头部队。  当时侯马镇属曲沃三区,伪区长侯嘉藩是阎锡山的忠实信徒(后又任阎政权五专署专员)。为了阻挠红军到来,侯嘉藩依照阎锡山提出的“思想防共”“军事防共”“民众防共
期刊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称海瑞是位“古怪的模范官僚”——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海瑞,无疑是明朝官场中的“犀利哥”,但他并非只求“犀利”不讲圆通,他也不乏幽默。  海瑞出任淳安县令时,有一天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来“打抽风”,胡衙内要求住五星级豪华宾馆,海大人只给安排无星级县招待所。结果胡衙内一气之下打伤服务生,海大人一怒之后抓住胡衙内,胡衙内所带银两也全部被缴充公——“打抽风”的“被打抽风”,事情还不仅绝在
期刊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式。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4次阅兵。  在国家庆典时举行阅兵,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可藉此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整体形象,显示国家的意志和决心。新中国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到1959年国庆10周年,每年国庆都要举行阅兵。1959年后,仅在1984年国庆35周年和1999年国庆50周年举行了两次阅兵。60年来,共
期刊
纵身一跳惊天地  挺身抗魔泣鬼神    1941年9月25日,晋察冀军区的5名八路军战士,在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上,为掩护主力部队及大批群众安全转移,边打边把日伪军引向陡峭的狼牙山绝壁。子弹和手榴弹都用完了,在前无退路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况下,他们毅然跳下了万丈悬崖。他们以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民族壮歌,从此“狼牙山五壮士”彪炳史册,其光辉形象也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铸起了一座永恒的
期刊
中缅两国是友好邻邦,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在缅甸,中缅之间的友谊被称为“胞波”(同一个父母生的兄弟姐妹)之情。在培育两国的友好情谊上,周恩来总理和缅甸前主席、总统吴奈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周总理曾9次访缅,吴奈温曾12次访华,被两国人民传为佳话。  周总理和吴奈温总统的多次互访,不仅培育了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还在两人间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情。  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各国首脑为中国失去了一位
期刊
老一辈领导人中,彭真和薄一波是山西籍人。他们对山西缺水的情况有切身的体会,因此也就特别关心引黄工程的进展。我们每次看望彭老和薄老,第一件事就是要详细汇报引黄的情况。薄老听了引水和修路的情况后,高兴地对别人说:“山西是在踏下心来干实事哩!”彭老在他93岁高龄时,欣然命笔,为引黄工程题词:“万家寨引黄工程是山西人民治水事业新的里程碑!”他说:“我如果能行,也要为山西引水修路搬—块砖。”彭老、薄老都是德
期刊
新芽绽绿是因为旧的叶子成了肥料,生命缘于代谢。所以有人说,4月是残酷的季节。责备我们只看到蓬勃的生,却忘了深沉的死。海南是4月的。它4月诞生,4月曾因宏观调控而失声;博鳌论坛在4月,中美“撞机”和“琼民源”破产也在4月。它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别忘记过去,记得鲜艳背后沉重的负荷。它更是一种预报,预报曲折之后无可阻挡的新生。    民国时期  孙中山:首倡开发第一人    孙中山的理想:  开发海南在
期刊
2005年6月22日上午,新疆霍城县境内兵团农四师第六十四团的“草原之夜风情园”内,伴随着缓缓响起在风情园上空的《草原之夜》的歌声,原中国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导演张加毅的长子张江舟手捧着骨灰盒深情地说:“爸爸,按照您的遗愿,我们把您托付给可克达拉人民,让您能够随时感觉得到、听得到、看得到可克达拉的巨大变化。生前您特别喜欢与人聊天,以后,从您面前走过的朋友都会与您说话的,相信您在可克达拉是不会感到寂
期刊
一、被傅作义收为义子,取名“雨中”    1928年,时任天津水旱码头稽查处处长的大祖父韩占彪,回山西太原出差,顺便回家乡探望我的爷爷。那年父亲16岁,已长成了大小伙子。大祖父见父亲聪明英俊,就把父亲带到了天津,在天津大沽口陆军指挥部第一警备兵舰报了名,成了一名军人。一年后父亲随部队返回太原,在阎锡山警备司令部执法队当队长。这个差事,令父亲感到做人的不易。跟大祖父商量后,父亲在一次执法中不辞而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