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金融在时代与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在不同领域的投资和模式创新时不断出现新形式,在整个互联网经营中,传统金融服务进行有益补充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冲击。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同业、跨业合作,在应对挑战中不断转型升级。本文通过研究了,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风险及对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策略研究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
1.1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基本界定
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变化,互联网的数据应用技术也创造出了更大的市场和空间,在不同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下,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迅速,社会各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也都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从主体来看,互联网企业将互联网转化成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方便快捷。来实现相关业务的增值化服务,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转换为互联网金融增值服务的手段已经被广泛的得到运用,简单的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区分开来,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资金供需有很大的实质性区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直接交易,提升资本的流动效率,以此来实现金融资金灵活高效配置的商业模式。另外,从融资方式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代表的是现代信息科技,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1,它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不相同,这就是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1.2互联网金融运作的主要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业不断发展和改革,各种各样的金融模式都开始不涌现,金融模式开始出现端倪,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对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服务于延伸,被其覆盖了,从服务形式看,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种模式。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现象的对比,理论界将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系统梳理为以上者几大类。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风险
2.1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能够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缺陷,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金融的服务具有很倾向话的特点。有大资金的客户,往往以VIP,私人通道来的方便快捷,来留住大客户,对于一些大的企业也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相反而言,对于一些小的普通民众办理业务时候,往往设置额度门槛,对于小企业也是如此,贷款就收很高的利率。互联网与电网,自来水等行业不同,它有成本递减的特征,新增的使用者成本都是很低的,而且用户的不断增多还能带来更多的规模效应,这也从本质上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草根的特征。2014 年3 月,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 7.18 亿人,普及率为 47.7% ;手机网民超过 5 亿人,较 2012 年增长4600 万人。互联网金融的“草根”特征满足了众多消费额度较小、具有特殊需求的“长尾”客户。二是拥有大数据特征。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财产品,也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兑付隐患。
2.2互联网系统安全不容乐观
网络系统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独有的。它的各种端口直接与外部网络链接,很容易受到黑客的侵害,出现病毒的攻击性会很大,根据很多研究证明2,2013年的下半年,有很多网民的网络信息遭到侵害,安全信息遭到泄露,总数达 4.38 亿人,经济损失合计 196.3 亿元。互联网金融当下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如杭州“跑酷金融”上线 6 天就遭到黑客攻击,被迫关闭 ;“余额宝”先后出现账户盗刷、用户资料泄露等事件。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关系分析
3.1互联网金融侵蚀态势冲击商业银行
目前,互联网企业发展越来越强大,加上自身所固有的优势条件,在支付和结算等领域类,不断广泛应用,当前,互联网企业借助自身固有的优势条件,在支付、结算和融资等金融领域广泛迅速布局,以不断高涨的势态逐步改变银行独占资金的格局,以不可逆转的侵蚀态势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能力层面带来颠覆性、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影响。
3.2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支付中介
互联网与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从理论上讲,互联网的创新有很大竞争趋势和内在逻辑,作为传统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的是支付结算,它正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脱离传统的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人,而资金双方需要直接交易的平台,资金在传统的银行之外循环,近年来,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活跃,通过互联网直接支付的规模出现不断增长的情况,互联网支付系统也占领着很重要的平台,从很多行业数据分析来看,到2013年为止,全国人民银行结算账户有53.78亿户,比较前几年一直是持续增长的趋势,只是增长的速度过慢,互联网支付系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正快速蚕食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
3.3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融资格局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利差长期处于不规范,信息部透明的现状。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要想获得大规模的金融贷款是很困难的,银行产品和服务也很多区别,另外就是,网络融资的平台搜索引擎中,可以消弱传统银行的客户开发,互联网融资平台,可以准确的锁定部分目标客户群,以减少客户资源的开发成本,冲击传统的零散的营销模式,还有就是,网络融资平台以市场价格交易消减传统银行的配置里,在与客户融资金额,利率与期限最后成交期限中,都以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多种金融借贷组合模式。互联网企业不依赖于平台进行单纯的和客户交流,而是一种脱离传统金融银行的中介活动,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融资格局。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金融挑战策略研究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正改变着金融业态,并将引起商业银行深刻的变革。面对互联网金融侵蚀势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业态,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主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产品创新、业务流程、数据技术、风险防控等领域进行的全面调整和深度转型,并将其作为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有效抓手,灵活应对,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资本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在适应调整中以竞争求发展,是传统银行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选择。
4.1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实用户体验
从运营思维上谋变,实现传统网点产品推荐与移动互联用户体验的有机结合。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应战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重要的是从经营理念上谋变,运用互联网经营思维做实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针对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银行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摒弃一贯的物理网点推销式经营选择全新的金融模式,凭借互联网平台探索“大数据”经营模式。根据数据信息细化客户群,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客户端定制化多样化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众多客户自主通过移动金融服务系统中自主选择和灵活下载的用户体验诉求。
4.2应用互联网营销拓展服务渠道
从营销渠道上谋变,实现传统物理网点营销与新型移动互联营销的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分销渠道侵蚀可利用互联网模式,深度挖掘互联网整合力,将传统银行核心业务与移动互联对接,拓展线上营销与服务渠道,密切前后台联动,推进集约化管理。传统银行拓展营销服务渠道关键是充分发挥自身资金实力、社会认知、基础设施、物理网点等优势,提升联动运营能力,将客户营销、产品应用、风险管控、数据处理等集中于信息技术层面统一设计。最终形成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络并行,线上与线下同步的客户开发,跟进营销的互联网模式,谋求双倍的盈利。
参考文献
[1]辛宪.P2P运营模式探微.《商场现代化》.2009-07-20.
[2]張职.P2P网络借贷平台营运模式的比较、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10-18.
[3]尤瑞章;张晓霞.P2P在线借贷的中外比较分析——兼论对我国的启示.《金融发展评论》.2010-03-25.
[4]郑智.“支付宝”2.0宜信网络卖信用.《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2-0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策略研究
第一章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
1.1互联网金融概念的基本界定
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变化,互联网的数据应用技术也创造出了更大的市场和空间,在不同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下,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迅速,社会各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也都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从主体来看,互联网企业将互联网转化成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方便快捷。来实现相关业务的增值化服务,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转换为互联网金融增值服务的手段已经被广泛的得到运用,简单的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区分开来,从本质上来说,互联网金融资金供需有很大的实质性区别,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直接交易,提升资本的流动效率,以此来实现金融资金灵活高效配置的商业模式。另外,从融资方式上来看,互联网金融代表的是现代信息科技,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1,它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不相同,这就是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1.2互联网金融运作的主要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业不断发展和改革,各种各样的金融模式都开始不涌现,金融模式开始出现端倪,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社会上对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服务于延伸,被其覆盖了,从服务形式看,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延伸、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三种模式。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与现象的对比,理论界将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系统梳理为以上者几大类。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风险
2.1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互联网金融能够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缺陷,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金融的服务具有很倾向话的特点。有大资金的客户,往往以VIP,私人通道来的方便快捷,来留住大客户,对于一些大的企业也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相反而言,对于一些小的普通民众办理业务时候,往往设置额度门槛,对于小企业也是如此,贷款就收很高的利率。互联网与电网,自来水等行业不同,它有成本递减的特征,新增的使用者成本都是很低的,而且用户的不断增多还能带来更多的规模效应,这也从本质上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草根的特征。2014 年3 月,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 7.18 亿人,普及率为 47.7% ;手机网民超过 5 亿人,较 2012 年增长4600 万人。互联网金融的“草根”特征满足了众多消费额度较小、具有特殊需求的“长尾”客户。二是拥有大数据特征。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财产品,也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兑付隐患。
2.2互联网系统安全不容乐观
网络系统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独有的。它的各种端口直接与外部网络链接,很容易受到黑客的侵害,出现病毒的攻击性会很大,根据很多研究证明2,2013年的下半年,有很多网民的网络信息遭到侵害,安全信息遭到泄露,总数达 4.38 亿人,经济损失合计 196.3 亿元。互联网金融当下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如杭州“跑酷金融”上线 6 天就遭到黑客攻击,被迫关闭 ;“余额宝”先后出现账户盗刷、用户资料泄露等事件。
第三章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关系分析
3.1互联网金融侵蚀态势冲击商业银行
目前,互联网企业发展越来越强大,加上自身所固有的优势条件,在支付和结算等领域类,不断广泛应用,当前,互联网企业借助自身固有的优势条件,在支付、结算和融资等金融领域广泛迅速布局,以不断高涨的势态逐步改变银行独占资金的格局,以不可逆转的侵蚀态势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对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与盈利能力层面带来颠覆性、系统性、综合性、持续性影响。
3.2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支付中介
互联网与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从理论上讲,互联网的创新有很大竞争趋势和内在逻辑,作为传统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的是支付结算,它正遭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脱离传统的金融机构,作为中介人,而资金双方需要直接交易的平台,资金在传统的银行之外循环,近年来,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活跃,通过互联网直接支付的规模出现不断增长的情况,互联网支付系统也占领着很重要的平台,从很多行业数据分析来看,到2013年为止,全国人民银行结算账户有53.78亿户,比较前几年一直是持续增长的趋势,只是增长的速度过慢,互联网支付系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支付结算系统正快速蚕食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
3.3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融资格局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存贷利差长期处于不规范,信息部透明的现状。对于一些小企业而言,要想获得大规模的金融贷款是很困难的,银行产品和服务也很多区别,另外就是,网络融资的平台搜索引擎中,可以消弱传统银行的客户开发,互联网融资平台,可以准确的锁定部分目标客户群,以减少客户资源的开发成本,冲击传统的零散的营销模式,还有就是,网络融资平台以市场价格交易消减传统银行的配置里,在与客户融资金额,利率与期限最后成交期限中,都以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多种金融借贷组合模式。互联网企业不依赖于平台进行单纯的和客户交流,而是一种脱离传统金融银行的中介活动,冲击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融资格局。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金融挑战策略研究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正改变着金融业态,并将引起商业银行深刻的变革。面对互联网金融侵蚀势态,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视互联网金融业态,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利用,主动推进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产品创新、业务流程、数据技术、风险防控等领域进行的全面调整和深度转型,并将其作为调整结构转型发展的有效抓手,灵活应对,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资本的运营效率与盈利能力,在适应调整中以竞争求发展,是传统银行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选择。
4.1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实用户体验
从运营思维上谋变,实现传统网点产品推荐与移动互联用户体验的有机结合。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应战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重要的是从经营理念上谋变,运用互联网经营思维做实用户体验,提高用户黏性。针对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银行应加快转变服务意识,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摒弃一贯的物理网点推销式经营选择全新的金融模式,凭借互联网平台探索“大数据”经营模式。根据数据信息细化客户群,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客户端定制化多样化金融服务方案,满足众多客户自主通过移动金融服务系统中自主选择和灵活下载的用户体验诉求。
4.2应用互联网营销拓展服务渠道
从营销渠道上谋变,实现传统物理网点营销与新型移动互联营销的有机结合。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分销渠道侵蚀可利用互联网模式,深度挖掘互联网整合力,将传统银行核心业务与移动互联对接,拓展线上营销与服务渠道,密切前后台联动,推进集约化管理。传统银行拓展营销服务渠道关键是充分发挥自身资金实力、社会认知、基础设施、物理网点等优势,提升联动运营能力,将客户营销、产品应用、风险管控、数据处理等集中于信息技术层面统一设计。最终形成以物理网点与虚拟网络并行,线上与线下同步的客户开发,跟进营销的互联网模式,谋求双倍的盈利。
参考文献
[1]辛宪.P2P运营模式探微.《商场现代化》.2009-07-20.
[2]張职.P2P网络借贷平台营运模式的比较、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2-10-18.
[3]尤瑞章;张晓霞.P2P在线借贷的中外比较分析——兼论对我国的启示.《金融发展评论》.2010-03-25.
[4]郑智.“支付宝”2.0宜信网络卖信用.《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