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隅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fis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凡方整的院落,都有自家体面的台门。主人会精心设计一番,檐角的图案到门楣的形制均是讲究至极。然而昔日风华已过,闲门青草长,荒庭积水余。院墙因为材料的原因陆续坍塌殆尽,最后只剩下台门孤独地坚守在巷口,宛如一位久经风雨的老者。它见证了祖辈们在院子里的成长与辉煌,欢聚与久别。院子里成长的少年人,进进出出,今日早已在海风吹拂下长成大人模样,成为家族的希望。
  扑面而来的风中裹挟着咸腥气味,让迟暮而到的访者感到久远的渔村的气息。村子在几百年前,应该是更加简陋的,村口的私塾应该就是最好的建筑了。集善书院,是村子的读书人的灵魂所在。站在书院门口,就可以望见连绵的群山,这山曾经阻隔了多少个读书人的脚步,却隔不住他们报国的雄心。
  多少次在青灯下展卷挥毫,黑瓦白墙在风雨中被做成古旧的颜色,榕树、樟树装点着小村的清梦。鼓槌敲打和着琵琶扬琴,成为最佳搭档,只需用耳朵就可以感受到久远时代的声音,每个鼓点,每一次拨弦,都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在春夏之交,天气即将转热,太阳暖暖地照在巷子里,院子里晒满了鱼鳗,屋子里被久不见太阳的霉潮气息充盈着,快速他挥发着。这时侯,在旧房子的窗子里飘荡出来。巷子在画家的笔下,通常是弯曲的,可能是处于构图的审美需要。曲径通幽,南方的小巷不会如通衢让人畅行无忧,总是要来些婉曲的,才符合居住者的习惯。主人出外,亦不甚喜欢临街而居,而是选择深巷中幽居。
  河水就在房边上蜿蜒而过,涓流汇入大海。星辉在碧波上摇曳,头枕着海潮声入眠的读书人,梦在夜海里悠游……读书的日子已过去了,昔日的少年已进入垂暮。门台早已变成了丰碑,立在荒芜的院子前。
  坐在屋子里籐椅上的老人静静地数念着菩提佛珠,这些珠子早已被打磨出包浆,具有玻璃般的色泽与透明度。他每个点数,仿佛都是在数着游子回归的脚步。多么渺远的足音啊!海风吹拂的梦中,可有游子的消息吧?再过几年,听力眼力均不好的祖辈,已经不太可能认得出你是谁了。他们会像旧居的门台一般在院子的一隅静默而坐,在阳光下冥想着,充满宁静安和的神态。大多老宅在海风中颓废了。主人渐渐老去,年轻的租户对于门台的坍塌、瓦当的滑落是无动于衷的。院子里春草深长,在春日里疯长,院子的庄严与精巧逐渐湮没在岁月的磨洗之下,转瞬之间光华丧尽,唯有木质的柱子和石础如旧……
  一座房子就像一个人,固执地蜷伏在村子一隅,贮藏着家族兴衰的信息;设计者匠心及主人的尊荣显贵,子孙们的贤孝忠义……老屋上的对联显然是残缺的、不易识读的。
  老人的欲望在海风中吹散了,正如这座老屋的台门,终究有一天也会在风中殒身而去。他终于不动声色地枯坐在院子里的一隅,晤对着门外缓缓的水流或是街巷的青绿,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许多人都害怕晚年生活的孤寂:老伴的离去,子女不在身边,守着空房里的老钟,静静地等待着生命最后终点的到来。所有的青春都会有老去的时候,在躁动的时段过去后,一定要复归于理性的平静的。
  村子里的老人也都渐渐地离去,没有人会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存在,什么时候离开,更不会有人愿意提高嗓门和他们费力地攀谈,更多的是他们自己安静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日色渐渐暗淡下来,海上的云气飘浮在上空,小村并没有因此而显得匆忙,依旧在飘落的雨丝里来来往往,走过古桥,穿过古树的浓阴,大声地喝话、嬉笑怒骂,时光与素常无异。在北隅图书馆,我与村主任邂逅。他的瓯越古语节奏明快而灿烂,落地有声。小村的质朴与热情,如院子里的春阳,让人感到亲切而煦和。
  我时常站在城市的高处,眺望东南烟水迷蒙处的北隅,每一次我似乎都看到了她母亲般的期盼。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白鹭  来厦门的几个早晨,我是特地在海水未涨潮的时候去看白鹭的。  太阳刚刚升起,轮船还在地平线上,海水带着刚刚苏醒的倦意在有节奏的拍打中一点点为海滩演奏着背景音。我站在岸边,尽量慢慢地靠近那些停在不远处的渔船,看着一只只白鹭在上面或跳跃或扑闪翅膀,有的不时划过天际,给了晴天翠海一个白色的划痕。我曾问过一个此地的渔民这是什么鸟,她只是冷冷地回了一句,是白鹭啊。  “你们这里没有海鸥吗?”  她忙着
期刊
全喜是我大叔,亲的。叫他全喜是冒大不韪的,村里人都这么叫,老的少的、男的女的、辈分长的辈分低的,这是他的官称。听习惯了,吃屎的小屁孩咧着嘴、龇着牙叫他我倒也不生气了,只是觉得一股亲切,不是对叫他的人,是对全喜很亲切,他是我叔,我亲叔。  父亲兄弟七个,他排行老五,全喜老六。老大抗美援朝打瞎了双眼,在贵州一国有企业养老了,老二、老三命短,我没见过也没怎么听父辈提起过。在家的就剩四、五、六、七四兄弟了
期刊
十二月初的夜,有寒流从北方过来,钱塘江边的风带了明显的寒意,像杭州大剧院检票口那些陌生的眼神。这儿是苏丹的故乡,她曾作为合唱指挥专家、教育部专家无数次衣锦还乡,讲课,当评委,做电视节目,唯有这一次不是。  “我说吧,没有证件,他们不一定会让你进去。”妹妹说。  苏丹半埋在大衣衣领里的脸。妹妹的口气,有嗔怪,更多的是心疼,她心里所有的一切,妹妹都知道。  “我跟评委会一个老师说过的。可他怎么不接电话
期刊
今年的节令来得早,可心里总是迟钝着,以为时光还早着呢!不成想春已浓浓的很深了,这才被友人撺掇着走出淡漠,去了乡下。一到乡村,那春的热情不减反增,没有丝毫埋怨我们迟到的意思,依平日里惯常的样子层层叠叠、热热闹闹地包裹着来的人,整个儿就被氤氲着、感染着、蛊惑着,一时间,心情大好。  去的是一个叫的地方,是平利县的坝河和汉江交界的地域,随意选了两条沟钻了进去,不成想就是西河镇两个主要的村子。其中一个进去
期刊
每年我都会在春节期间回乡一次。可是现在,临近春节我却怕回乡了。是近乡情怯?不,我是怕一次次勾起心底的痛。  我的故乡是在淠河湾的宋台。宋者,缘于这里的人家大多姓赵,按照家谱记载,“国居三晋,姓首百家”,应是宋代赵匡胤的后裔。他们取自己国号为名,并沿用至今;台者,因为淠河湾过去经常发大水,人们为求自保,便把村庄的地基垒成庄台。所以,淠河湾的村庄不叫“郢”,也不叫“圩”,叫“台”。打记事起到走出家门,
期刊
爸爸:  你可安好?你离开尘世到天国已整整22年了,如果你活着今年也才85岁。当我今天看到和你同龄的人幸福健康地活着,享受着国家对老年人低保待遇、高龄津贴、合作医疗保障,他们脸上带着欣慰笑容安度晚年的时候,我想起了你,想起了你们那一代人曾经的辛苦。  我多次做梦梦见你,你依然穿着在“农业学大寨”时的那身衣服、用着那把在沙土里串得发光的项锄干活。但你从来不看我一眼,好像是有意躲着我,尽管我很想走近你
期刊
不能相信直觉,更不能相信错觉,认真爱一个人要用八爪鱼一样的触觉,如果装作浑然不觉,那么爱就会失去知觉。  你爱的人,她在天上飞,你在地下追;爱你的人,你在天上飞,她在地下追。如果你想以逸待劳,一定要找个爱你的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这种感觉才对,所以谁告诉她是天鹅,赶紧逃离她吧。  认真对待我们生命中邂逅的每个人,无论他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还是坏人,有私索取的人教会了我们如何爱自己,无
期刊
白果村端坐在夜的中央,夜色,网一般铺天盖地。在田埂上渐渐上升的,是奶奶地气连成一片的唤鸡入圈的歌谣,一池肆意鸣唱的蛙声,几痕窸窸窣窣的蝈蝈声。此刻,只有隐隐约约的几颗星星穿透云层,向我飞来,所有的生物都停止生长……  我一直不明白,白果村的夜晚为何如此绵长?黑暗中,我看见爷爷瘦骨嶙峋老鹰般的左手,紧紧抓住刚直的烟杆就着忽明忽暗的旱烟,“吧嗒吧嗒”地丈量着夜的长度,一直没有结果。  而夜,一如既往地
期刊
这个时节的夜晚,我想,田野里当是虫鸣唧唧、呢喃一地了吧。尽管今年的春天是挣脱了一场铺天盖地百年不遇的冰冻而缓缓来到的,我却坚信,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生命复苏的力量的。三月的阳光敲打着额头,敲打着大地,温暖便留在心里,温暖的气息便四处流淌。我其实一直在留意着院子里浅浅的水池边那棵杨柳,好像在一场午后的阳光里,它光溜溜的枝条上悄无声息地缀上了嫩嫩的鹅黄鹅黄的芽苞。我遗憾自己不曾目睹那个过程。究竟那软软如鞭
期刊
“起来,老倌子快起来,扯地米菜(荠菜)去。”  天刚麻麻亮,母亲用脚轻轻碰了几下父亲后,细声细气地喊了一声,生怕惊醒了我和妹妹。其实,大约鸡叫三遍后,我就醒了。知道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到了,又有“地米菜煮鸡蛋”吃了。  父亲小心翼翼地起床,不一会儿工夫就扯了一大把开满了小白花的地米菜回来了。母亲接过地米菜连根带茎洗得干干净净,挽个把放在清水锅里,然后趁我不注意将藏好了的鸡蛋拿出来,反复洗了几遍放在锅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