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企业家会借着这样那样的机会,将公司变得更强大,对红杉而言。就是保持投资策略的一惯性和持续性,找到这样的企业家。我从来都希望找到有思想、渴望成功和富有想象力的人,这样的人,加之一个好的“赛道(市场)”,便可能成就“伟大的公司”。
我的重心是去寻找合适的投资公司。宏观层面的变局无需过于担心,重要的是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真正去理解公司的价值,投资于你所相信的公司。据了解,红杉去年迄今的日子里,每个月都有投资案,“美国如此,中国和印度也如此”。
这背后的一个原因是:面对风险,更要看到机会。如果当作风险,这扇门就会关上;如果看成是机会,门就打开了。
在任何时期都保持想象力和乐观精神,乐观和想象力的背后,又是基于“不走捷径”的长期积累。如果要成为好的VC。要积累,要有耐心,要足够勤奋,最后还要加上一点点运气。
首先,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很多人会选择退出、停止投资。我们认为这显然不是一个成功的做法,因此我们会继续走下去。
其次,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那些选择开始创业、那些能使得企业更好更快成长的企业家,往往会比其他企业家更强。而现在这些人更容易被辨别出来,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个机会。
还有一点,现在无论是寻找更优秀的人加入我们,还是其他都相对变得容易,而且更加便宜。
当我刚跨入VC行业时,手机的售价在4000美元左右、没有人用Email。这20年整个行业都经历了巨大变化,我们经历了互联网泡沫以及正在经历这轮经济危机。但VC、PE行业还在发展,而且是在壮大。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很重要的2个原因:一是产生真正企业家的驱动力一直存在:总是有人创业,总是有新的生意出现;二是那些愿意投资这些生意、愿意帮助企业一起成长的投资驱动力也总是存在。
许多VC比较乐于沉浸在20世纪90年代的成功中。事实上只要回头看看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批公司,比如微软、思科都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才成功的。
红杉25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坚持一个观点:不要寻求捷径,对企业要有耐心,要积极帮助它们去成长为伟大的公司。
在这样一个精神内核下,即使在疯狂年代,我们的投资也是比较有耐心、比较长期的。举个最近的案例,2001年红杉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叫Pure Digital的公司,它的主要产品是数字摄像机。2009年3月,在我们投资近8年之后,它被思科收购了。
很久以前,我就意识到了一点:别去想股票市场,多想想所投公司,这对我的健康更有利。
私募市场和公开市场不一样,做私募的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做决策,而且持有相对更长的时间、与公司一起成长。我始终认为好的投资人应该真正理解公司的价值,不管是公开市场还是私募市场。
最为成功的投资,应该是那些即使十年之后,人们仍然愿意持有其股票的那类公司。
类Google奇迹会发生在中国
20年前我们投资思科时,也有人经常这么问:还有可能找到比它更牛的公司么?老实说,当时我自己都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对思科的投资中我们太成功了。然而现实是,此后我们又幸运地投资了雅虎,后来又有了Google。
未来充满不可知性。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想象力和希望,乐观地相信:你是有可能出现在如同Google这样的机会中的。
我觉得这样的机会,接下去会出现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这种观点,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今非昔比。我们希望红杉会有幸地出现在这样的案例中。即使不能,也可以相信我们在中国会取得巨大的生意上的回报。
当然两方面都应兼具。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将来是会产生非常了不起的公司和生意的地方,我们希望在这里可以长期地和这样的公司一起成长。
红杉在中国的投资范围覆盖要比在美国广,基于2个考虑点:一是那些目前看起来市场还比较小的行业里面的小公司,但其所在行业会有很大的爆发潜力;二是目前处在市场还比较小的科技公司,随着市场的扩张,这些小公司未来都会有更大的机会。我认为在这两个领域,都有非常吸引人的投资机会。
红杉在中国的投资确实更为宽泛,这是基于两个国家的不同点。在美国高速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与科技相关的领域,而一些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其本身已经比较成熟了,不存在太多高速增长机会。但中国不同,快速增长的行业还很多。
有时我也经常想,假如红杉在1920年代的美国做VC,我们看的行业或许也像今天我们在中国所看的行业这么宽泛。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从投资这个生意本身出发,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红杉都坚持一个原则:寻找那些非同寻常的创业者,和他们一起来创建伟大的企业。
合适的市场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正确的人。即使一个很好的人,如果选择了一个不太有前途的市场,也不太可能成功。
从投资角度讲,我也并不认为中国市场有别于其他地方。寻找到正确的市场非常重要,之后则要更深入地到这个市场中去寻找合适的人。
我不太想去界定了不起的边界。我能说的是,我们希望可以投资的,是一些其他人目前还不太懂、也不太能看得到的商业机会,或者是那些其他人因为担心风险而不敢投资的机会。这样当大家都看到生意机会的时候,我们所投的公司和它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有一定距离了,那么这些公司只能是追随者而不是领先者。
对于红杉而言,要随时做好准备,对行业以及行业中的公司都要非常了解。这样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就能迅速行动。
科技公司当然是一个重要行业。互联网、手机、半导体、终端、软件等都很有前途,而消费本身又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我的看法是,成功的公司即使不是一家科技类企业,也是善于应用科技和技术来发展生意的。
举例说,一个卖时尚产品的连锁店,传统意义上也许只和规模化以及提高利润空间有关。但是如果能引人一些管理软件,或者其他比如互联网、手机等的技术终端渠道,这个公司势必会做得更好。因此科技和其他行业是日趋融合的,而非单一的公司能成功。
站在一起,站在背后
红杉的定位始终是做企业家背后的企业家。最终是企业家努力将生意做好的,并不是VC们,那些想出商业模式、创办公司、真正运营生意的人值得享受公司成功的最终、最高荣誉。
比如,风险预警。我们做的只是提醒企业,天气可能变坏了,企业需要作出应变的决定。我们非常尊重公司,主要是让公司自己做出适当的决定以便更好地度过暴风雨时期。
真正有前途的企业,在挑选投资者时都会评估后者可能的贡献。比如是否真正理解生意并对生意有帮助,是否能在团队建设、招聘时起到帮助作用,是否可以带来一些客户,是否能为公司提供决策建议等等。
很多人都会告诉你,看到和看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于投资人而言,看懂很重要。要深刻理解被投公司需要做什么、他们想做什么,要判断公司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其优势和弱势。
首先要看公司的具体需求,其次时间也要花在刀刃上。 对于初创期企业而言,投资人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团队在一起,以便对公司的商业模式更清晰、更了解团队应该怎么搭建。比如Youtube,他们最初6个月的起始阶段,就是在红杉美国的办公室运营的。其他初创期的美国公司,很多都在我们的办公室度过了一段时间。
但总的说来,真正好的公司,是具有独立经营精神的。VC们的工作当然需要,但是投资人也必须知道,一个真正好的公司从来都不是由VC来运营成功的。
判断市场相对容易,判断人则需要功力。
但是这和年龄无关,有些年轻投资人在这方面可能会有天赋、很有办法、很有想象力;而有些年长的vc们则并不出色。
这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则,也不能按照年龄来判定。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可以招聘一些聪明人,这些人可能在综合判断方面未必出色,同时就要招聘一些综合能力强的人来互补。这么多年来红杉的一个优势是,总能吸引到很好的人,我们在其中做选择,把聪明人和善于做决策的人很好地组合起来。我们在中国也是这么做的。
好决策,需要对等权力
中国的情况非常简单,不管是技术公司还是非技术公司,在中国都是由本土团队来全权做投资的。
我认为好的决策总是对事情有更多了解的人做出的,不可能是由在千万里之外的人做出的。好的投资人很自然需要对投资的决策权。我认为我们到中国来,想要找到最好的投资人,这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是我们选择谁,第二点就是要给已经选定的人足够的决策权。
如果要找一个老师,那么市场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就像有人玩火,第一次被烫到之后,第二次可能就不会再玩了。
就像我们投资WebVan一样,这是1999年我们投资的一家在线便利店。这个投资中我们犯了很多错误,几乎集中了所有可能会犯的错误。比如我们想做的东西太多,速度也太快了,以至于在短期内形成了大量的资金需求。而在市场推广方面又投入了太多资金,加之在服务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急于把这个公司推出去了。
当然经验的获取也不是光靠个人得来的,其中很大是团队的功劳。这也没有捷径。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忙和支持。
当然任何一个新的尝试都势必面临困难和挫折,但是我认为这些同样都是机会。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红杉来到了中国。我们认为这是打开了中国的这扇门,来建立一个新的生意。
立足现在,我们感觉红杉在中国要比最初的想象要好。倘若20年后回来看最初红杉来中国做投资的这个决定,我们一定会非常高兴迈出了这一步,抓住了这个机会。
文化的传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招聘之前,在他们加入这个团队很长一段时间以前,这个过程就已经开始了。红杉中国团队和美国合伙人一样,是生意上的伙伴。与做任何一个生意一样,VC选择和什么人合作也是非常谨慎的。
通过不间断的交流,来一步步、一天天地传递什么样的文化、投资准则是更好的、更被这个团队认可的。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中国和印度,以色列的很多信息,可以给相互的团队许多借鉴和提示,包括给美国。这可能并不体现在对具体项目的决策上。就像董事会和CEO,具体项目决策就如同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等运营层面的事情。
想想最初的情况吧,红杉在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不仅在北京、上海以及香港有办公室,还有一支稳定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团队,我们在不同领域有了不少投资,其中也包含一些在各自行业中非常突出的公司。
事实上,红杉在中国所投的公司目前表现都非常好,现金流情况与其他区域比是突出的。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功,也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的投入,红杉在中国的投资活动会持续下去。
对红杉而言,我们并不会设定一个12个月、24个月或者36个月的发展目标。在美国,我们从1974年就开始做投资了,已经习惯了设定一个更长期的目标。
最关键的事情是,不要好高骛远,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从红杉中国的现状看,我们建立了一个团队;建立了一个投资策略、流程,能保证投资决策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然后帮助所投公司,与它们一起成长。我认为在上述三点上,红杉中国做的要比我们预计的好。
我的重心是去寻找合适的投资公司。宏观层面的变局无需过于担心,重要的是将该做的事情做到最好,真正去理解公司的价值,投资于你所相信的公司。据了解,红杉去年迄今的日子里,每个月都有投资案,“美国如此,中国和印度也如此”。
这背后的一个原因是:面对风险,更要看到机会。如果当作风险,这扇门就会关上;如果看成是机会,门就打开了。
在任何时期都保持想象力和乐观精神,乐观和想象力的背后,又是基于“不走捷径”的长期积累。如果要成为好的VC。要积累,要有耐心,要足够勤奋,最后还要加上一点点运气。
首先,当下的经济环境中,很多人会选择退出、停止投资。我们认为这显然不是一个成功的做法,因此我们会继续走下去。
其次,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那些选择开始创业、那些能使得企业更好更快成长的企业家,往往会比其他企业家更强。而现在这些人更容易被辨别出来,这对我们而言也是个机会。
还有一点,现在无论是寻找更优秀的人加入我们,还是其他都相对变得容易,而且更加便宜。
当我刚跨入VC行业时,手机的售价在4000美元左右、没有人用Email。这20年整个行业都经历了巨大变化,我们经历了互联网泡沫以及正在经历这轮经济危机。但VC、PE行业还在发展,而且是在壮大。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很重要的2个原因:一是产生真正企业家的驱动力一直存在:总是有人创业,总是有新的生意出现;二是那些愿意投资这些生意、愿意帮助企业一起成长的投资驱动力也总是存在。
许多VC比较乐于沉浸在20世纪90年代的成功中。事实上只要回头看看20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批公司,比如微软、思科都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才成功的。
红杉25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坚持一个观点:不要寻求捷径,对企业要有耐心,要积极帮助它们去成长为伟大的公司。
在这样一个精神内核下,即使在疯狂年代,我们的投资也是比较有耐心、比较长期的。举个最近的案例,2001年红杉在美国投资了一家叫Pure Digital的公司,它的主要产品是数字摄像机。2009年3月,在我们投资近8年之后,它被思科收购了。
很久以前,我就意识到了一点:别去想股票市场,多想想所投公司,这对我的健康更有利。
私募市场和公开市场不一样,做私募的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做决策,而且持有相对更长的时间、与公司一起成长。我始终认为好的投资人应该真正理解公司的价值,不管是公开市场还是私募市场。
最为成功的投资,应该是那些即使十年之后,人们仍然愿意持有其股票的那类公司。
类Google奇迹会发生在中国
20年前我们投资思科时,也有人经常这么问:还有可能找到比它更牛的公司么?老实说,当时我自己都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在对思科的投资中我们太成功了。然而现实是,此后我们又幸运地投资了雅虎,后来又有了Google。
未来充满不可知性。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想象力和希望,乐观地相信:你是有可能出现在如同Google这样的机会中的。
我觉得这样的机会,接下去会出现在中国而不是美国。这种观点,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今非昔比。我们希望红杉会有幸地出现在这样的案例中。即使不能,也可以相信我们在中国会取得巨大的生意上的回报。
当然两方面都应兼具。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将来是会产生非常了不起的公司和生意的地方,我们希望在这里可以长期地和这样的公司一起成长。
红杉在中国的投资范围覆盖要比在美国广,基于2个考虑点:一是那些目前看起来市场还比较小的行业里面的小公司,但其所在行业会有很大的爆发潜力;二是目前处在市场还比较小的科技公司,随着市场的扩张,这些小公司未来都会有更大的机会。我认为在这两个领域,都有非常吸引人的投资机会。
红杉在中国的投资确实更为宽泛,这是基于两个国家的不同点。在美国高速增长行业主要集中在与科技相关的领域,而一些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其本身已经比较成熟了,不存在太多高速增长机会。但中国不同,快速增长的行业还很多。
有时我也经常想,假如红杉在1920年代的美国做VC,我们看的行业或许也像今天我们在中国所看的行业这么宽泛。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从投资这个生意本身出发,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红杉都坚持一个原则:寻找那些非同寻常的创业者,和他们一起来创建伟大的企业。
合适的市场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正确的人。即使一个很好的人,如果选择了一个不太有前途的市场,也不太可能成功。
从投资角度讲,我也并不认为中国市场有别于其他地方。寻找到正确的市场非常重要,之后则要更深入地到这个市场中去寻找合适的人。
我不太想去界定了不起的边界。我能说的是,我们希望可以投资的,是一些其他人目前还不太懂、也不太能看得到的商业机会,或者是那些其他人因为担心风险而不敢投资的机会。这样当大家都看到生意机会的时候,我们所投的公司和它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有一定距离了,那么这些公司只能是追随者而不是领先者。
对于红杉而言,要随时做好准备,对行业以及行业中的公司都要非常了解。这样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就能迅速行动。
科技公司当然是一个重要行业。互联网、手机、半导体、终端、软件等都很有前途,而消费本身又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我的看法是,成功的公司即使不是一家科技类企业,也是善于应用科技和技术来发展生意的。
举例说,一个卖时尚产品的连锁店,传统意义上也许只和规模化以及提高利润空间有关。但是如果能引人一些管理软件,或者其他比如互联网、手机等的技术终端渠道,这个公司势必会做得更好。因此科技和其他行业是日趋融合的,而非单一的公司能成功。
站在一起,站在背后
红杉的定位始终是做企业家背后的企业家。最终是企业家努力将生意做好的,并不是VC们,那些想出商业模式、创办公司、真正运营生意的人值得享受公司成功的最终、最高荣誉。
比如,风险预警。我们做的只是提醒企业,天气可能变坏了,企业需要作出应变的决定。我们非常尊重公司,主要是让公司自己做出适当的决定以便更好地度过暴风雨时期。
真正有前途的企业,在挑选投资者时都会评估后者可能的贡献。比如是否真正理解生意并对生意有帮助,是否能在团队建设、招聘时起到帮助作用,是否可以带来一些客户,是否能为公司提供决策建议等等。
很多人都会告诉你,看到和看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对于投资人而言,看懂很重要。要深刻理解被投公司需要做什么、他们想做什么,要判断公司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其优势和弱势。
首先要看公司的具体需求,其次时间也要花在刀刃上。 对于初创期企业而言,投资人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和团队在一起,以便对公司的商业模式更清晰、更了解团队应该怎么搭建。比如Youtube,他们最初6个月的起始阶段,就是在红杉美国的办公室运营的。其他初创期的美国公司,很多都在我们的办公室度过了一段时间。
但总的说来,真正好的公司,是具有独立经营精神的。VC们的工作当然需要,但是投资人也必须知道,一个真正好的公司从来都不是由VC来运营成功的。
判断市场相对容易,判断人则需要功力。
但是这和年龄无关,有些年轻投资人在这方面可能会有天赋、很有办法、很有想象力;而有些年长的vc们则并不出色。
这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则,也不能按照年龄来判定。团队合作非常重要,可以招聘一些聪明人,这些人可能在综合判断方面未必出色,同时就要招聘一些综合能力强的人来互补。这么多年来红杉的一个优势是,总能吸引到很好的人,我们在其中做选择,把聪明人和善于做决策的人很好地组合起来。我们在中国也是这么做的。
好决策,需要对等权力
中国的情况非常简单,不管是技术公司还是非技术公司,在中国都是由本土团队来全权做投资的。
我认为好的决策总是对事情有更多了解的人做出的,不可能是由在千万里之外的人做出的。好的投资人很自然需要对投资的决策权。我认为我们到中国来,想要找到最好的投资人,这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是我们选择谁,第二点就是要给已经选定的人足够的决策权。
如果要找一个老师,那么市场和经验是最好的老师。就像有人玩火,第一次被烫到之后,第二次可能就不会再玩了。
就像我们投资WebVan一样,这是1999年我们投资的一家在线便利店。这个投资中我们犯了很多错误,几乎集中了所有可能会犯的错误。比如我们想做的东西太多,速度也太快了,以至于在短期内形成了大量的资金需求。而在市场推广方面又投入了太多资金,加之在服务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就急于把这个公司推出去了。
当然经验的获取也不是光靠个人得来的,其中很大是团队的功劳。这也没有捷径。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忙和支持。
当然任何一个新的尝试都势必面临困难和挫折,但是我认为这些同样都是机会。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红杉来到了中国。我们认为这是打开了中国的这扇门,来建立一个新的生意。
立足现在,我们感觉红杉在中国要比最初的想象要好。倘若20年后回来看最初红杉来中国做投资的这个决定,我们一定会非常高兴迈出了这一步,抓住了这个机会。
文化的传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于招聘之前,在他们加入这个团队很长一段时间以前,这个过程就已经开始了。红杉中国团队和美国合伙人一样,是生意上的伙伴。与做任何一个生意一样,VC选择和什么人合作也是非常谨慎的。
通过不间断的交流,来一步步、一天天地传递什么样的文化、投资准则是更好的、更被这个团队认可的。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中国和印度,以色列的很多信息,可以给相互的团队许多借鉴和提示,包括给美国。这可能并不体现在对具体项目的决策上。就像董事会和CEO,具体项目决策就如同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等运营层面的事情。
想想最初的情况吧,红杉在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不仅在北京、上海以及香港有办公室,还有一支稳定工作了很长时间的团队,我们在不同领域有了不少投资,其中也包含一些在各自行业中非常突出的公司。
事实上,红杉在中国所投的公司目前表现都非常好,现金流情况与其他区域比是突出的。我们所取得的这些成功,也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的投入,红杉在中国的投资活动会持续下去。
对红杉而言,我们并不会设定一个12个月、24个月或者36个月的发展目标。在美国,我们从1974年就开始做投资了,已经习惯了设定一个更长期的目标。
最关键的事情是,不要好高骛远,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从红杉中国的现状看,我们建立了一个团队;建立了一个投资策略、流程,能保证投资决策是在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然后帮助所投公司,与它们一起成长。我认为在上述三点上,红杉中国做的要比我们预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