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的进步对新时期的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军校教员教学管理与组训能力是当前急需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任职教育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双向交流机制探讨为切入点,以院校的发展和建设转型,培养机制构建、教员队伍培养等各方面建设为重点,进行了积极地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机制改革;院校教育;组训能力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指出,推开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机制,逐步把院校工作经历作为指挥军官晋升中高级职务的必要条件,改革教员考核评价办法,注重综合考查教员任教水平、部队经历和实践能力,建立开放共享、多向流动、全程培养的教员队伍管理模式。但目前,院校教员与部队军官双向交流状况不容乐观,其症结在于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到位。为此,要切实走开交流的路子,就必须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交流机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积极搭建双向交流选调机制
(一)机制规划。总部要把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的双向交流纳入干部培养总体规划,通过指令性计划,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疏通院校与部队之间的交流渠道,为院校教员和部队干部之间的交流提供可靠保障,实现双向交流制度化、经常化、正规化。任职教育院校和对口部队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对编制总量、结构、分布以及重要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以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部队的作战训练需要为出发点,针对教员、教官短缺,比例失衡的实际,制定双向交流整体规划,明确规定交流的层次、岗位、数量、周期以及安排使用等,并将规划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布局当中,加强双向交流的计划性与目的性。
(二)完善考评机制。在传统的测评中,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个性、重业务本领、轻政治素质、重阶段状态、轻发展潜力等一些不良倾向,测评内容大都是高度概括的主观评语,无法反映具体情况,难以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双向交流测评机制。首先,明确测评内容,从人格测评、知识技能测评、个性测评三方面人手,着重考查交流对象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道德品格、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其次,采用有效的测评方法: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履历判断、答卷考试、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方法,构筑科学的测评方法体系。最后,对科学测评结论的正确运用,以实现合理的识才、选才、用才,做到人事相符、人职相符,提高教员队伍管理效率。
(三)严格选调制度。要建立健全双向交流制度,明确交流任职的对象、职务、年龄等。对交流任职的主要对象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年龄要求、工作经历、专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尽可能地量化一些指标。重點把那些奉献精神强,理论基础好,但缺少部队工作经验的院校教员交流到部队;把那些部队工作经验丰富,又有较好理论水平的干部选调到院校,并给予重点培养和使用。各大单位或院校要依据双向交流制度的规定要求,结合实际需要,制定选拔的具体标准。
二、合理统筹,确保双向交流制度常态化
(一)交流信息及其运行机制。任职教育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的交流,没有一个功能强大、信息灵便的交流信息机制是很难顺利实施的。为保证交流工作全面、合理、高效运行,有必要在总部的统一组织下,建立全军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和部队干部交流信息系统,即建立全军性与分区性相结合的人才交流信息中心,实现人才交流信息的管理。该系统的功能有四:一是收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各院校和大单位的人才现状。二是分析整理信息,把收集的信息分类,如实提供各院校和部队人才的结构、储备、需求等情报。三是调配人才,能够针对不同院校的需求情况,及时提供和推荐合适人才,供各单位选择。四是预测信息,依据军队建设和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发展趋势,随时分析研究教员队伍需求的未来方向。
(二)固强补弱,建立院校与部队双赢的交流互鉴机制。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之间的交流,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形成举全军优秀人才办院校、以院校优秀人才促部队建设与发展的良性人才流动局面,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需要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人才培训机制。院校和部队要根据交流岗位对所属人员的要求,结合交流人才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使其尽快满足岗位需求。院校培训部队交流干部应着眼于提高他们的任职教育教学能力,要把他们的任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培训任务规划,加强继续教育,通过岗位培训提升他们的任职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鼓励部队交流干部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攻读军事学专业学位,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部队对交流教员的培训应侧重于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组训能力。
(四)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目前,任职教育院校缺乏有利于部队干部到院校后成长发展的有效机制,部队干部来到院校就进入了人才发展的惯性轨道:要发展就要有职称,要职称就要有论文、科研成果,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甚至主要精力,结果为追求眼前利益使自身优势慢慢丧失,鲜明的个性被同化,这与引进部队干部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院校必须科学设计部队交流干部考评机制,制定交流期间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考评项目和内容,把任职教育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学质量作为考核评价重点,引导他们致力于提高自身任职教育能力。同理,部队对交流教员的考评也应注重他们管理部队的能力以及训练任务的完成质量等方面。
三、激发活力,确保院校部队双向交流机制健康有序运行
(一)完善政策,导向激励。为进一步吸引部队的优秀干部自愿到院校从事教学工作,院校的优秀教员踊跃到部队服务,并能在交流期间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各相关部门应更新用人观念,建立有利于双向交流的政策激励机制。
(二)强化监督,跟踪问效。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交流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以便及时掌握院校和部队在双向交流方面的表现及完成任务情况。院校和部队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异地交流干部的监督力度,分阶段抓好交流干部情况检查,跟踪问效,防止失之以宽。
(三)细化标准,定期评估。评估是指导、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的双向交流涉及范围广、牵涉内容多、持续时间长、管理难度大,更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总部机关要组织院校和部队认真研究制定评估办法;形成全面、系统、明确的评估标准;定期组织评估小组对院校和部队开展的交流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通过评估,不断完善评估办法、评估标准,推动双向交流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增印;军队院校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
[2]王屏振,吕云峰;军校人员办学素质研究;海潮出版社
【关键词】机制改革;院校教育;组训能力
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指出,推开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交流机制,逐步把院校工作经历作为指挥军官晋升中高级职务的必要条件,改革教员考核评价办法,注重综合考查教员任教水平、部队经历和实践能力,建立开放共享、多向流动、全程培养的教员队伍管理模式。但目前,院校教员与部队军官双向交流状况不容乐观,其症结在于机制不健全、政策不到位。为此,要切实走开交流的路子,就必须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交流机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积极搭建双向交流选调机制
(一)机制规划。总部要把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的双向交流纳入干部培养总体规划,通过指令性计划,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疏通院校与部队之间的交流渠道,为院校教员和部队干部之间的交流提供可靠保障,实现双向交流制度化、经常化、正规化。任职教育院校和对口部队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对编制总量、结构、分布以及重要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以院校的教学科研以及部队的作战训练需要为出发点,针对教员、教官短缺,比例失衡的实际,制定双向交流整体规划,明确规定交流的层次、岗位、数量、周期以及安排使用等,并将规划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布局当中,加强双向交流的计划性与目的性。
(二)完善考评机制。在传统的测评中,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个性、重业务本领、轻政治素质、重阶段状态、轻发展潜力等一些不良倾向,测评内容大都是高度概括的主观评语,无法反映具体情况,难以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双向交流测评机制。首先,明确测评内容,从人格测评、知识技能测评、个性测评三方面人手,着重考查交流对象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道德品格、个性特点、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其次,采用有效的测评方法: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原理和方法,采用履历判断、答卷考试、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方法,构筑科学的测评方法体系。最后,对科学测评结论的正确运用,以实现合理的识才、选才、用才,做到人事相符、人职相符,提高教员队伍管理效率。
(三)严格选调制度。要建立健全双向交流制度,明确交流任职的对象、职务、年龄等。对交流任职的主要对象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年龄要求、工作经历、专业结构、社会关系等方面,尽可能地量化一些指标。重點把那些奉献精神强,理论基础好,但缺少部队工作经验的院校教员交流到部队;把那些部队工作经验丰富,又有较好理论水平的干部选调到院校,并给予重点培养和使用。各大单位或院校要依据双向交流制度的规定要求,结合实际需要,制定选拔的具体标准。
二、合理统筹,确保双向交流制度常态化
(一)交流信息及其运行机制。任职教育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的交流,没有一个功能强大、信息灵便的交流信息机制是很难顺利实施的。为保证交流工作全面、合理、高效运行,有必要在总部的统一组织下,建立全军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和部队干部交流信息系统,即建立全军性与分区性相结合的人才交流信息中心,实现人才交流信息的管理。该系统的功能有四:一是收集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各院校和大单位的人才现状。二是分析整理信息,把收集的信息分类,如实提供各院校和部队人才的结构、储备、需求等情报。三是调配人才,能够针对不同院校的需求情况,及时提供和推荐合适人才,供各单位选择。四是预测信息,依据军队建设和任职教育院校教学发展趋势,随时分析研究教员队伍需求的未来方向。
(二)固强补弱,建立院校与部队双赢的交流互鉴机制。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之间的交流,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形成举全军优秀人才办院校、以院校优秀人才促部队建设与发展的良性人才流动局面,实现院校教学与部队需要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人才培训机制。院校和部队要根据交流岗位对所属人员的要求,结合交流人才的特点,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使其尽快满足岗位需求。院校培训部队交流干部应着眼于提高他们的任职教育教学能力,要把他们的任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培训任务规划,加强继续教育,通过岗位培训提升他们的任职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鼓励部队交流干部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攻读军事学专业学位,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部队对交流教员的培训应侧重于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组训能力。
(四)改革人才评价机制。目前,任职教育院校缺乏有利于部队干部到院校后成长发展的有效机制,部队干部来到院校就进入了人才发展的惯性轨道:要发展就要有职称,要职称就要有论文、科研成果,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甚至主要精力,结果为追求眼前利益使自身优势慢慢丧失,鲜明的个性被同化,这与引进部队干部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院校必须科学设计部队交流干部考评机制,制定交流期间不同阶段、不同任务的考评项目和内容,把任职教育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学质量作为考核评价重点,引导他们致力于提高自身任职教育能力。同理,部队对交流教员的考评也应注重他们管理部队的能力以及训练任务的完成质量等方面。
三、激发活力,确保院校部队双向交流机制健康有序运行
(一)完善政策,导向激励。为进一步吸引部队的优秀干部自愿到院校从事教学工作,院校的优秀教员踊跃到部队服务,并能在交流期间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各相关部门应更新用人观念,建立有利于双向交流的政策激励机制。
(二)强化监督,跟踪问效。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对交流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以便及时掌握院校和部队在双向交流方面的表现及完成任务情况。院校和部队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异地交流干部的监督力度,分阶段抓好交流干部情况检查,跟踪问效,防止失之以宽。
(三)细化标准,定期评估。评估是指导、改进工作的重要手段。院校教员与部队干部的双向交流涉及范围广、牵涉内容多、持续时间长、管理难度大,更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办法。总部机关要组织院校和部队认真研究制定评估办法;形成全面、系统、明确的评估标准;定期组织评估小组对院校和部队开展的交流情况进行检查评估。通过评估,不断完善评估办法、评估标准,推动双向交流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增印;军队院校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
[2]王屏振,吕云峰;军校人员办学素质研究;海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