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和其它学科比起来需要学习者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因为数学知识抽象性强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反应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学习起来难度也较大。为此,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我们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文就数学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观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材主要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服务性因素,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对教材进行重建,使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材内容的价值方面,一定要体现出明确的目标、正确无误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内容是重建教材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规律;其次,在教材内容的深度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標,将教材的量和难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知识难度恰好停留在学生通过努力即可达到的层次,使学生产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努力的发展自我;其三,在教材内容的广度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广度”和“精度”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要让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既定的教材范围,而且要适当延伸内容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具有充实性。
二、精心设置悬疑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错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中的错误,从而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抓住原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及时设计错误问题,搭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意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思维的动力来源于自身认知结构和学习知识之间的不协调,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也取决于他们自己认为有没有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3x+2y)2=9x2+4y2
②(4x-y)2=4x2+8xy+y2
③(3x+2y)(-3x-2y)=9x2-12xy+4y2
④(2x+y)(-2x+y)=4x2-y2
然后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注意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完全平方公式中等号右边的项数应该为3项,两数所得积数应与左边的符号相同;而平方差公式中等号右边带负号的一项是左边互为相反数的那一项。此外,在教学例题和习题时,教师不要仅仅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探讨中挖掘问题本质,并通过变换题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越贴近,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因素,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例题改为便于学生操作的游戏活动,如:转盘游戏、投针实验、掷骰子试验等等。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因为学生急于知道结果是怎样的,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如果采取树状图法、列举法、列表法等来得出概率的计算方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背景设置成学生所熟知的实例,如:劳务输出问题、商品买卖问题、菜农种菜问题等,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的需求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过实践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等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级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将其拼成自己学过的图形。这一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动手操作,有的拼出了长方形,有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出了正方形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高、底、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推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活动中一项系统化,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科学创新,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执教水平,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04).
[2] 王秋海.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分析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我们就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此文就数学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观点。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材主要是面向学生、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服务性因素,从教材结构、知识体系、呈现方式等多方面对教材进行重建,使教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教材内容的价值方面,一定要体现出明确的目标、正确无误的知识内容,具有实际价值的知识,以及深刻的教育意义,其中,内容是重建教材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与意义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规律;其次,在教材内容的深度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標,将教材的量和难度有机结合在一起,让知识难度恰好停留在学生通过努力即可达到的层次,使学生产生只要跳一跳就能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努力的发展自我;其三,在教材内容的广度方面,我们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将“广度”和“精度”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要让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既定的教材范围,而且要适当延伸内容深度和广度,使课堂教学具有充实性。
二、精心设置悬疑问题,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古语有云:“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计错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中的错误,从而在纠正错误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并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出发,帮助他们抓住原有认知和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并及时设计错误问题,搭建问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意识。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思维的动力来源于自身认知结构和学习知识之间的不协调,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也取决于他们自己认为有没有需要解决问题的需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3x+2y)2=9x2+4y2
②(4x-y)2=4x2+8xy+y2
③(3x+2y)(-3x-2y)=9x2-12xy+4y2
④(2x+y)(-2x+y)=4x2-y2
然后让学生对这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注意在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完全平方公式中等号右边的项数应该为3项,两数所得积数应与左边的符号相同;而平方差公式中等号右边带负号的一项是左边互为相反数的那一项。此外,在教学例题和习题时,教师不要仅仅将答案告诉学生即可,而是注意引导学生在深入探讨中挖掘问题本质,并通过变换题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越贴近,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围的生活因素,创设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积极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例题改为便于学生操作的游戏活动,如:转盘游戏、投针实验、掷骰子试验等等。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游戏,因为学生急于知道结果是怎样的,所以他们会对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时,如果采取树状图法、列举法、列表法等来得出概率的计算方法,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又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背景设置成学生所熟知的实例,如:劳务输出问题、商品买卖问题、菜农种菜问题等,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他们的需求心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四、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过实践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具有直观性与形象性等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级行、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动手拼一拼,将其拼成自己学过的图形。这一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涨,纷纷动手操作,有的拼出了长方形,有的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有的拼出了正方形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成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高、底、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总之,推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学活动中一项系统化,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坚持科学创新,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执教水平,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引导学生喜欢上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04).
[2] 王秋海.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分析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