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以物质产出的方式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之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也贡献了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世界的贡献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以其高速增长、规模扩大和全球占比提高,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1990年以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增量贡献超过了1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则保持在30%左右。
而以中国为主体的新兴经济体乃至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使得以往只是理论上成立的全球经济趋同,终于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1978年至2017年期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GDP全球占比从21.3%提高到35.3%,中国GDP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则从5.3%提高到36.0%。
作为全球经济趋同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全球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贫困发生率前所未有地下降了。1981年至2015年期间,全世界按照世界银行标准统计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11.4亿人,减幅高达60%以上。
“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在40年间成功实现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世界其他国家能够从中国减贫脱贫的成功实践中学到宝贵经验。”沙特阿拉伯智库“海湾研究中心”首席经济专家约翰.斯法基亚纳基斯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助推世界经济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为什么能?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创造连续30多年高速发展的奇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学者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存在200年,但以前只是一个经济理论。中国学者把这个理论扩展到解释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提出一个国家应该利用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中国而言,劳动力在很长时间里是最丰富的生产要素,因而,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顺理成章的。这一理论和政策建议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当然,强调比较优势战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非否定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所取得的成就。国际发展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并没有在所有国家取得成功,那些成功经济体的共性是,它们在采取这个模式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工业基础。这恰恰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任务。将中国和同时期的印度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中国的优势在于基础教育的普及、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工业基础的建立。在工业方面,尽管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但快速的资本积累也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是同时发生的。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的策略是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先易后难,推出中国特色的改革思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中国模式首先是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并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取得共识,努力加以落实。二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原则和方针不动摇。保持经济社会政治的基本稳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尊重常识,顺势而为。三是始终坚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重视本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传承和延续,重视国际经验学习借鉴和国际视野整体把握,重视先试点后推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重视地方基层工作积极性调动和人民首创精神发挥。”
中国样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经济发展有前30年的探索及其教训,也有后40年的创新及其经验。概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逻辑,这无疑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样本。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目前西方常常有一种舆论氛围,就是认为中国在自己强大了之后,可能会输出自己的模式,强迫其他国家走中国的道路。这是以己度人。毕竟,长久以来,西方最典型的思维就是I'm the best,所以你们都要来学我;但事实上,政党的发展道路是没有end of history(历史的终结),也没有end ofrevolution(演变的终点),是一直在演变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中国的实践对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各国的制度不尽相同,中国不输出发展模式,中国也一贯主张各国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模式。但中国的实践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面镜子,帮助他们取长补短,改进治理方式。而中国仍将继续进行实践探索,争取对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系统性金融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且在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
对世界的贡献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以其高速增长、规模扩大和全球占比提高,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1990年以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增量贡献超过了1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则保持在30%左右。
而以中国为主体的新兴经济体乃至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使得以往只是理论上成立的全球经济趋同,终于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1978年至2017年期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GDP全球占比从21.3%提高到35.3%,中国GDP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则从5.3%提高到36.0%。
作为全球经济趋同的结果,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全球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贫困发生率前所未有地下降了。1981年至2015年期间,全世界按照世界银行标准统计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11.4亿人,减幅高达60%以上。
“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在40年间成功实现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世界其他国家能够从中国减贫脱贫的成功实践中学到宝贵经验。”沙特阿拉伯智库“海湾研究中心”首席经济专家约翰.斯法基亚纳基斯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助推世界经济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为什么能?
为什么中国经济能够创造连续30多年高速发展的奇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学者提出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存在200年,但以前只是一个经济理论。中国学者把这个理论扩展到解释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提出一个国家应该利用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中国而言,劳动力在很长时间里是最丰富的生产要素,因而,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顺理成章的。这一理论和政策建议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
当然,强调比较优势战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非否定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所取得的成就。国际发展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并没有在所有国家取得成功,那些成功经济体的共性是,它们在采取这个模式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工业基础。这恰恰是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完成的任务。将中国和同时期的印度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中国的优势在于基础教育的普及、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以及工业基础的建立。在工业方面,尽管计划经济时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衡,但快速的资本积累也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是同时发生的。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新的思想和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采取的策略是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先易后难,推出中国特色的改革思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中国模式首先是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并在社会各界广泛讨论取得共识,努力加以落实。二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等原则和方针不动摇。保持经济社会政治的基本稳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尊重常识,顺势而为。三是始终坚持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重视本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传承和延续,重视国际经验学习借鉴和国际视野整体把握,重视先试点后推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重视地方基层工作积极性调动和人民首创精神发挥。”
中国样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经济发展有前30年的探索及其教训,也有后40年的创新及其经验。概述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逻辑,这无疑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好的样本。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表示:“目前西方常常有一种舆论氛围,就是认为中国在自己强大了之后,可能会输出自己的模式,强迫其他国家走中国的道路。这是以己度人。毕竟,长久以来,西方最典型的思维就是I'm the best,所以你们都要来学我;但事实上,政党的发展道路是没有end of history(历史的终结),也没有end ofrevolution(演变的终点),是一直在演变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表示,中国的实践对其他国家具有借鉴意义。各国的制度不尽相同,中国不输出发展模式,中国也一贯主张各国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制度模式。但中国的实践可以成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面镜子,帮助他们取长补短,改进治理方式。而中国仍将继续进行实践探索,争取对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