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校企专利合作申请网络比较研究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un7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的统计,对比广东高校和企业在行政区内外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特点和差异,以期对现阶段广东校企产学研技术创新的功能定位及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和广度有一个总体认识。研究发现:广东校企技术合作呈现出有别于国内普遍规律的特点,企业参与主体以省内主导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参与程度较低;合作对象主要是国内著名大学,与省内高校合作较少;合作创新的技术领域集中在电子通信行业。高校参与主体数量有限,合作对象以国企为多,但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合作的技术领域分散,与区域创新联结的规模和层次都比较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仍是广东校企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高校;企业;专利合作;产学研;广东;网络结构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2.019
  〔中图分类号〕G25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2-0106-05
  高校和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是引领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支撑。校企间技术合作是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它既是企业寻求外部技术资源支持的方法,又是高校向企业知识溢出的重要体现。近些年,我国高校和企业的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校企之间的专利合作也不断增长。合作申请专利是校企产学研创新活动的直接表现,它在校企间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合作网络,因此专利合作产出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企技术合作的紧密度、广度和网络结构特征。
  我国有不少关于校企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校企专利合作网络的空间变化,如洪伟(2010)[1]搜集整理1985-2004年间我国大学和企业共同申请的专利,构建了在不同时期省际校企合作的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网络;温芳芳(2013)[2]以省际合作申请的专利数据为样本,定量分析了我国不同省区间校企合作强度。二是以高校为切入点,探析校企专利合作的网络特征与变化趋势,如刘凤朝等(2011)[3]选取了我国“985高校”中的33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5-2009年期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专利合作网络及其演化路径;马艳艳等(2011)[4]从高校层面揭示校企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的规模、密度和中心度;许治和范洁凭(2012)[5]对1995-2005年期间我国校企有效发明专利合作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了高校产学研技术合作在区域与学校分布上的不均衡现象。三是探讨某一技术领域校企合作网络的特征,如王朋等(2010)[6]以清华大学纳米专利的相关数据,分析校企技术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四是以地方为研究对象,如刘艳和邓晓峰(2013)[7]分析了广东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发展差异,并提出了优化布局的建议;而雷滔和陈向东(2011)[8]则从区域、技术和高校等更多的层面展示自1985年以来我国校企专利合作申请量的演化情况。综上可知,已有文献大多聚焦在高校产学研合作行为的探讨,或是对各省市之间产学研合作情况的比较研究,但未见有基于区域层次的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技术合作行为及特点进行对比,即探讨两者在选择合作对象、合作区域以及主导技术合作的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不同的表现。
  广东是创新大省,专利产出多年来排在全国前列,作为区域内的主要创新主体高校和企业在2013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占了全省的853%[9],广东还是全国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试点工作的第一批省份。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越强的区域,其校企产学研合作也越为活跃。但在广东是个例外,公开资料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三,但是它的产学研合作只是在第五、六名徘徊[10],广东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联结上层次低、规模小[11],那么广东省内校企技术合作的成效如何?高校和企业重点关注哪些技术领域的合作开发以及他们的合作网络是否存在差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高校和企业两个创新主体为切入点,对表征创新主要产出的发明专利数据进行梳理,对比研究他们各自的技术合作网络,揭示基于广东的区域层次校企合作创新现状及其在行政区划内外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现阶段广东校企技术创新合作活动情况有一个总体认识。
  12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申请网络比较研究Dec,2015Vol35No121数据来源和检索方法
  本文数据采集自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的官方网站(http:∥www.sipo.gov.cn)。校企合作专利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申请的专利,由于发明专利代表了技术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本文仅统计发明专利合作量。一般情况下,只要检索项“申请(专利权)人”中包含有高校和企业,都归类为“校企合作专利”,检索式为(大学 or 学院)and(公司 or 企业 or 集团 or 厂),地址限定为广东,即在广东的企业或高校,包括了外省高校在广东设立的研究生院或二级学院,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在提取校企合作专利的基础上,对检索结果中不符合“大学和企业联合申请”这一检索要求的条目进行人工剔除,如合作申请人为“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兽药厂,茂名学院科技开发公司”等情况。由于大部分的发明专利具有18个月的审查期,因此检索年限范围设定为2000-2013年。
  2广东高校和企业发明专利合作网络及技术优势对比分析本文把校企合作专利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为第一申请(权利)人;另一类是企业为第一申请(权利)人。一般情况下,如果高校为第一申请人,那么我们理解该项专利的技术研发和申请均由高校来主导,高校是原始创新源,该技术能帮企业解决创新发展的障碍,或能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关键技术和帮助,科研成果有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价值,专利权属于高校;如果企业为第一申请人,表明该项技术是由企业主导的,专利权属于企业,企业不仅是创新需求的主体,还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主体,高校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专利合作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方法。校企间技术合作并共同申请专利的过程包含了双方科研人员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流,因此对合作双方的第一申请人进行分别统计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他们在合作方向和重点以及合作强度等方面的表现。   24技术合作优势领域分布对比
  作为显性技术指数的发明专利比较优势是衡量校企技术创新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专利分类(IPC)将全部技术划分为从A~H共8个大部(见表5),2000-2013年间,广东校企合作申请发明专利频次较多的前3个部类分别是H部(电学)1 076件,占342%;G部(物理)737件,占234%;C部(化学)697件,占222%,显示了在能反映我国科技领域前沿和重点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化学等领域,广东开展了积极和广泛的校企产学研技术合作。表42000-2013年广东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较多组合
  申请人组合合作量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电网99南方电网27广州华新科26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化工33星海数字2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电子科技大学155北京邮电大学120清华大学104中兴北京邮电大学38鸿富锦清华大学1 087
  第一申请人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能反映高校或企业的技术优势所在以及他们关注哪些领域的研发。表5显示,广东企业在电学和物理这两大技术领域主导作用明显,其中H部合作网络的规模最大,申请量有914件,占该部类合作申请量1 076件的85%,反映了在电子通信及网络技术方面广东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与通信、网络相关的信息产业,这也是我国创新点最活跃的领域。以高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技术领域呈现多样化局面,除了C部(化学)有所表现外,在优势技术分布上与省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在电子通信技术领域远远落后于企业,在广东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力上处于劣势地位。分析其可能的原因,除了企校性质不同,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任务,更关注前沿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同时还要面临成果转化和市场化等问题外,主要是广东产业布局的鲜明特点,广东的企业集群发展非常突出,分布在通信、集成电路以及先进制造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相对比较集中,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为企业的培育及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东重点企业创新能力走在了全国企业的前列,专利优势十分明显,如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海洋王照明等占了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前十名的半壁江山[12]。
  3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广东高校和企业发明专利校企合作的第一申请人、申请人组合及其区域分布、技术优势等方面的计量统计,对比分析了区域内校企间整体知识流动网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证实了不同区域校企技术合作存在着异于普遍规律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总结如下:
  (1)广东高校科技交流和知识溢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与企业相比较而言,差距甚远。尽管有向省外逐步扩散的趋势,但总体而言,仍然是与区域内的企业合作比例较高,与外部区域的专利合作并没有随着申请量的增加而增强,知识的溢出多限于区域内,校企合作呈现地方化,地理因素对广东高校的合作关系及合作强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流动范围有限。在区域内部合作方面,广东高校与省内主导产业和创新型重点企业的合作不多,说明了高校在与区域创新联结上层次较低。鉴于广东高校在区域创新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校企合作水平和高校的研发实力还没能跟上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以及企业创新需求的步伐,因此广东还需加大对大学——产业——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
  (2)尽管与区域内高校的合作因为其较低的成本而受到多数企业的欢迎,但在广东是个例外,广东企业与区域外部的高校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如华为、中兴、鸿富锦等创新型企业与省外高校技术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最高。行政区内的企业选择外地高校合作,本地化合作优势并未能在广东得以体现,证明了当本地高校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时,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使地域距离不再成为问题,企业广泛地寻找合作者,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再有影响。因而也造成了实际上的区域合作框架的失效,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区域内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对象及技术领域等大都受诸如各类制度和经济因素效应的大小、校企实力和技术方向的对接与匹配等因素的影响。
  (3)广东省内虽然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但教学型的地方性院校占了大多数,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研究型大学不多,高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他们之间研发能力的巨大差距,如少数高水平大学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关系较为紧密,但大多数地方性院校的校企合作范围窄、频次低,合作关系十分松散脆弱。由此可见,广东高校产学研合作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在校企产学研合作发展中准确定位,将办学目标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加强技术创新和完善大学产学合作支持体系,发挥地方高校的独特优势,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4)到目前为止,广东校企技术合作主要是以省内重点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占全省487万家的95%[13]的中小企业参与不足,校企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渠道仍不够通畅。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广东要实现省内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广大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广东的校企合作创新状况不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要使到省内区域层次的产学研持续良好运行,广东需结合省内高校和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以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地方先进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又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地方高校往更高层次提升的均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专利信息的样本规模大、规范易取和便于计量,合作申请专利又是一种常见的校企产学研产出形式,但是它只能反映校企创新活动的一个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技术合作,合作关系也不一定要通过专利文献来体现,因此,利用专利数据构建区域内校企技术合作网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本研究将产学双方视为一个系统,从区域层次视角详细讨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的现实状况,能在实践上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另一种新的视角,不仅能补充和丰富现有的相关研究,还能为区域层次政府促进校企产学研发展提供应有的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洪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1):40-46.
  [2]温芳芳.基于专利计量的区域间技术合作网络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1):32-36.
  [3]刘凤朝,马荣康,姜楠.基于“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7):178-192.
  [4]马艳艳,刘凤朝,孙玉涛.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3):390-395.
  [5]许治,范洁凭.我国校企联合申请有效专利分布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99-105.
  [6]王朋,张旭,赵蕴华,等.校企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6):89-93.
  [7]刘艳,邓晓峰.广东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区域布局与优化[J].改革与战略,2013,29(9):63-65.
  [8]雷滔,陈向东.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2):67-72.
  [9]国家知识产权局2013专利统计年报[EB/OL].http:∥www.sipo.gov.cn,2015-05-25.
  [10]邓颖翔,朱桂龙.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16-19.
  [11]李石勇,马卫华,蓝满榆.广东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的联结效应及深化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0-14.
  [12]2013年国内企业(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位排行[EB/OL].http:∥www.sipo.gov.cn/twzb/2013nwgfmzlphqk/bjzl/201402/t20140219905760.html,2015-01-25.
  [13]2015年底建成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政策要点解读[J].广东科技,2013,(5):16-1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其他文献
2019年申请季即将打响,对于2018年各位11年级升12年级的将要申请的学生来说,选校是首要问题,而暑假阶段选校必须提上日程了。在选校时,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我要选排名高的,我要专业强的,最终选来选去还是拿不定主意。本次专栏给读者带来留学资深专家所提出的选校可供参照指标,留学预备党们可以自己附上权重,按照“技术流”来选校。  从学术方面考量  录取率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GPA和SAT成绩,
摘要:[目的/意义]研究机构指数(Author Affiliation Index)与主要文献计量指标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进一步推进机构指数的应用。[方法/过程]本文以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CSSCI期刊为例,基于中国知网CNKI引文数据库,计算出各期刊的机构指数,并采用相关系数、偏最小二乘法对其与影响因子、h指数、被引次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机构指数与影响因子正相关但拟合
〔摘要〕在我国科技重大专项制度以及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知识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吉林省科技重大专项的知识服务模式,指出通过面向吉林省科技重大专项提供知识服务能够显著提高知识服务效果,对于科技重大专项以及科技信息机构来说能够取得双赢的结果。文章的最后就如何开展面向吉林省科技重大专项的知识服务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知识服务;科技重大专项;科技信息机构  〔中图分类号〕G391〔文献标识码〕A
〔摘要〕情报检索是情报研究工作的前提和核心。本文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理论,对近数十年来情报检索的研究做概貌性描述,运用主题词词频分析、聚类分析、共词分析、合著分析等文献计量方法,统计了情报检索领域1956-2015年的103 733篇学术文献,对文献的时间分布、文献主题分布、关键词词频、国家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合著关系等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可视化知识图谱展示了作者合著关系以及主题词和关键词的共现
10月31日,北京CBD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揭牌,这是中国(北京)自贸区范围内的首创。另外,朝阳区还正式启动了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CBD国际人才港,将着力打造集人才集聚、综合服务、发展培育和交流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发展服务平台,构建国际人才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国际人才信息互通之“站”、发展互动之“港”、交融互联之 “家”。  聚集国际人才 助力自贸区建设  当前,朝阳区正全力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
17年教育路上,中黄致力于培养兼备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未来人才,驾驶着国际教育推广与传统文化传播两架“马车”齐头向前。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广州一向被视为中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千年大港与商都的底蕴,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契机,赋予这座城市中西相融、古今交汇的气派与胸襟。借时代发展之东风,国际化教育近年来在此亦掀起潮流,呈百花齐放的恢弘气象。  自2003年在广州的文化沃土上落地生根,中黄国际
PSW签证恢复后,“二硕”成为了留英学子的“最优解”。  “二硕”,顾名思义,指的是第二个硕士。对很多在英国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二硕”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但在国内,很少有人会在已经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再度返回校园,读第二个硕士专业。这跟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学制较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中国的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且社会环境对于工作经验要求较高,很多人都倾向于尽早进入职场,积攒工作经验。而在英国,
〔摘 要〕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B/S的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对其数据库的构建和系统功能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系统可根据文献的题名、作者、关键词等,实现单条件检索、多条件检索、模糊检索和跨库检索,提高专业文献的检索效率与信息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特色数据库;B/S;检索系统  〔中图分类号〕G250.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2-0109-03    
赴美留学14问,直击留学生关注焦点。  近期,赴美禁令解除,美国驻华使馆开放学生签证工作,很多学生期盼着秋季学期能够重返校园。但是,他们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亟待解答。  当前,签证工作进行情况如何?美国疫情形势怎么样?美国政府和高校在接种疫苗、入境隔离方面有哪些政策?如何才能获取准确信息?  近日,《留学》记者来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围绕着中国学子最关切的焦点问题展开 专访。  美国驻华大使馆领事处
调整心态,正确备考。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系列的考试取消或延期导致许多留学生的生活、学习计划被打乱,停签、停航、停考,一切都偏离了既定轨道。如今更是延续至5月、6月份,这场风波远未平息。  SAT6月全球考试取消,雅思、托福5月大陆考试取消,IB全球大考取消,A-Level 5-6月考试取消,AP改为线上,ACT4月考试延期至6月……  这些考试的接连取消或延迟,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申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