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e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一老师要参加市级赛课活动。为了调动将授课班级学生配合自己教学的热情,他郑重承诺:凡是到时课上能积极回答问题,举手回答次数在五次以上的,老师奖励该同学一本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次赛课的执教内容就是《装满昆虫的衣袋》)。此言一出,学生掌声雷动,欢声四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赛课时,该班学生发言异常踊跃,连平时课堂表现不佳的学生也一反常态,积极配合(当然,他们为了能够回答正确,在课前也做了大量的预习工作)。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这节课大获成功。然而,该老师的承诺也随着赛课活动的结束悄然“功成身退”。也许该老师真的忘记了这码事,然而许多学生没有忘记,甚至有点“耿耿于怀”——“老师什么时候奖励《昆虫记》呢?会不会又是骗人的?”“唉,现在的老师怎么说话都不算话呀!”……
  
  案例二
  
  这是一节区级展示课,教学内容是复韵母“ao”“ou”“iu”与声母的拼读。老师设置了游戏环节——逛超市,就是老师在卡片上用拼音列出要购的食品,学生拼读,老师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相应东西。为了让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参与性更高,老师一边一一展示食品,一边不停地说:“谁要是拼读正确并且声音洪亮,下课后这个吃的就送给谁!”由于所呈现的全部是好吃的,所以学生们都被吸引住了,读拼音都非常卖力。这节展示课自然得到了所有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然而,当下课铃响起,老师立即收拾好那些食品离开了教室。学生们一个个眼巴巴地望着老师离去的背影,嘴里不停地小声嘀咕着:“我好想吃啊!”
  
  案例三
  
  这是一节校内教研组研讨课,授课内容为《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执教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到位,课堂教学也是有条不紊。临近下课时,老师为再次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丹桂飘香的季节已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下了课后一起去校园找一找秋天的足迹,好吗?”学生们顿时欢呼雀跃。然而,下课了,学生期待着与老师“一起”去找“秋天的足迹”,可老师走了,他把这茬儿已忘到了九霄云外。
  
  反 思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且不论教师在课堂上采取如此奖励或鼓动的方式是否合适,但教师既然已经许下诺言,而兑现诺言又不是困难重重的,甚至是轻而易举的,那么教师就应该立即履行诺言;退一步说,即使不能立即履行诺言,也应该把这事放在心上。可惜的是,这些老师像没事儿人似的。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木偶。孩子的心是不能欺骗的,因为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而不是骗子的行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正像传教士的品质会影响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一样,教师轻诺寡信,学生还会相信什么呢?估计这样连哄带骗的把戏只能玩一次,以后学生就再也不会上当了。“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教师轻诺寡信,你能指望他培养出君子吗?教师欺骗学生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对诚信彻底失望,甚至也开始了轻诺寡信。以后,任何人再对学生谈什么诚信,在学生看来都是可笑的。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的结果吗?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人求真是教育的固有之义。“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其他文献
一本暗灰色的日记,装了我初三那年的人和事。我不知道为什么把它带到学校,只是自己偶尔也会想起,很随意地翻开几页。  我或多或少是有些怀旧,每每打开那本日记,那些被翻得褶皱的纸张总会让我忆起或少或多的过往。长长短短的文字,留下短短长长的牵挂。 耳机里不断响着那首《笔记》,笔端流淌出的文字显得很落寞。于是有些事在我以为会忘记的时候就已念念不忘。一如Jay的歌曲,不经意间听到,却牢牢地记住。  深秋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