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非典初期,有关部门对非典疫情的公开还不是很明朗的时候,《南方日报》当年4月2日刊发了一篇报道,说广东省非典病例“3月份明显下降”。报道通篇没有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也没有一个鲜活的事例,从头到尾是省委省政府如何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等公文语言。如今8年过去了,像《南方日报》这类的报道依然出现在我们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上。即使是在“走转改”活动给新闻宣传带来了清新风气的当下,这样的报道还时有出现。这种一般人很难读下去的官样文章,早在1942年就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判。
一、“党八股”在当代新闻宣传报道中如同毒瘤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列举的“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而当下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不少新闻报道仍是这样,大的一二三四标题下面,还有小的一二三四,报纸新闻里有一二三四,广播电视新闻里也要一二三四;官样文章动辄几千字、播出来六七分钟,空洞无物的报道让读者和观众不愿看,听众不愿听。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如今一些媒体的报道也是如此。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就言必称“领导重视”“要求严查彻查”,却不去调查事实真相,不弄清楚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甚至主观臆想,上纲上线。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一些新闻报道不考虑受众需求,或名词术语一大堆高深莫测,或公文体、数字体让人难以接受。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当今的新闻采访,不少记者、编辑走上有余、走下不足,瞧不起普通群众,采不来鲜活的新闻,说不出鲜活的群众语言。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我们的新闻报道有春夏秋冬唱“四季歌”的传统。应时应景的“四季歌”是新闻吗?新闻宣传的本意是使人民群众更加明确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知晓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可如今某些记者、编辑把写报道、发新闻只当做了“挣工分钱”。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某些新闻记者采访只走机关,不跑基层,看似对领导负责,其实是贻害无穷,更不必说对群众如何尽责了。
如此新闻文风正如毛泽东同志批判的那样,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南方日报》当年刊发有关非典疫情报道的初衷,是想告诉读者“党和政府如何重视,事情如何得到了有效控制,请不用担心”。但如果那时我们的记者能够像今天这样走基层,以众多生动的细节和事例来报道非典疫情,那我们的读者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殊不知那样空洞无物反而让人有所担心。如此看来,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多么地重要,回答“依靠谁”“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是多么地迫切。
二、铲除“党八股”毒瘤的唯一途径:回答好“三个谁”,开展好“走转改”
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必须“走基层”。“走基层”是对新闻真实性的重新倡导,对新闻事件真相的切实观察。坚持“三贴近”,从社会实践和广大群众中采集第一手材料,体会百姓生活的喜忧,把握群众思想的脉搏,才能写出深切感受群众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感人报道。“走基层”要求我们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心态,贴近群众、学习群众,拜群众为师;要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巧用网络语言,以提升媒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只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学习人民才能影响人民。
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就得“转作风”。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反思这些年来媒体到底丢掉了什么?为什么虚假信息、虚假新闻充斥报刊和网络?为什么娱乐化能够侵蚀新闻媒体?媒体不能被市场或某些利益集团所绑架,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真实,不溢美、不掩饰,老老实实为百姓分忧,认认真真替群众解难,营造健康的社会心态,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转变“走上有余、走下不足”的风气,才能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公正、全面,为百姓排忧解难。
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只有“改文风”。人民群众是媒体的主角。聚焦群众,放歌人民,宣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展示平凡人的精神世界,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唱响劳动者之歌,才能让新闻传播更好地服务大众。改掉“党八股”的文风,以人民群众的赞成和期盼作为评价和检验我们一切新闻传播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才能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媒体才有吸引力和公信力。
三、建立科学的“走转改”机制,根治当代“党八股”毒瘤
当代“党八股”犹如人体中的毒瘤,必须根治。而根治必须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以防毒瘤卷土重来。
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的前提是有科学完备的新闻节目评价体系。当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各地蓬勃开展,不少新闻单位的采编播人员做到“真下去、真深入、真转变”,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采访报道,产生了一批群众喜爱的优秀栏目和“短、新、实”的优秀新闻作品。如何让“走转改”坚持下去,我认为还是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如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奖办法、日常节目评价体系以及新闻节目主持人与采编人员的评价方案,都应向基层采访内容倾斜,以制度来保障,让“走转改”带来的新机制成为今后新闻工作的指南。
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近几年新闻战线持续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净化了新闻行业的风气,营造了“好记者,不仅要让官员记住你,更重要的是让受众百姓记住,让同行喝彩,社会认可”的浓浓氛围,新闻工作者修身自律、仗义执言的良好风气开始回归。去年以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又涌现出一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新闻带头人及优秀记者。我们要继续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向在“走转改”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记者学习,使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让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低俗之风,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必须有长效机制和落实保障。当前不少新闻单位相继制订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长效机制的相关规定,既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制度化、常态化的报道专栏,又有中期和长期的走基层报道任务的方案;既有对编辑记者参与“走转改”活动的教育培训机制,又有考核激励的办法,并纳入日常考评体系。不少新闻媒体开始形成领导干部率先、编辑记者跟上的“走转改”长效机制。我们只有把这样的长效机制实施好、落实好,才能使之成为自觉“走转改”的机制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
一、“党八股”在当代新闻宣传报道中如同毒瘤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列举的“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而当下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不少新闻报道仍是这样,大的一二三四标题下面,还有小的一二三四,报纸新闻里有一二三四,广播电视新闻里也要一二三四;官样文章动辄几千字、播出来六七分钟,空洞无物的报道让读者和观众不愿看,听众不愿听。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如今一些媒体的报道也是如此。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就言必称“领导重视”“要求严查彻查”,却不去调查事实真相,不弄清楚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甚至主观臆想,上纲上线。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一些新闻报道不考虑受众需求,或名词术语一大堆高深莫测,或公文体、数字体让人难以接受。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当今的新闻采访,不少记者、编辑走上有余、走下不足,瞧不起普通群众,采不来鲜活的新闻,说不出鲜活的群众语言。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我们的新闻报道有春夏秋冬唱“四季歌”的传统。应时应景的“四季歌”是新闻吗?新闻宣传的本意是使人民群众更加明确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知晓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可如今某些记者、编辑把写报道、发新闻只当做了“挣工分钱”。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某些新闻记者采访只走机关,不跑基层,看似对领导负责,其实是贻害无穷,更不必说对群众如何尽责了。
如此新闻文风正如毛泽东同志批判的那样,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南方日报》当年刊发有关非典疫情报道的初衷,是想告诉读者“党和政府如何重视,事情如何得到了有效控制,请不用担心”。但如果那时我们的记者能够像今天这样走基层,以众多生动的细节和事例来报道非典疫情,那我们的读者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殊不知那样空洞无物反而让人有所担心。如此看来,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多么地重要,回答“依靠谁”“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是多么地迫切。
二、铲除“党八股”毒瘤的唯一途径:回答好“三个谁”,开展好“走转改”
回答好“依靠谁”的问题,必须“走基层”。“走基层”是对新闻真实性的重新倡导,对新闻事件真相的切实观察。坚持“三贴近”,从社会实践和广大群众中采集第一手材料,体会百姓生活的喜忧,把握群众思想的脉搏,才能写出深切感受群众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感人报道。“走基层”要求我们要转变居高临下的心态,贴近群众、学习群众,拜群众为师;要学习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巧用网络语言,以提升媒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只有“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学习人民才能影响人民。
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就得“转作风”。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反思这些年来媒体到底丢掉了什么?为什么虚假信息、虚假新闻充斥报刊和网络?为什么娱乐化能够侵蚀新闻媒体?媒体不能被市场或某些利益集团所绑架,必须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真实,不溢美、不掩饰,老老实实为百姓分忧,认认真真替群众解难,营造健康的社会心态,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转变“走上有余、走下不足”的风气,才能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公正、全面,为百姓排忧解难。
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只有“改文风”。人民群众是媒体的主角。聚焦群众,放歌人民,宣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展示平凡人的精神世界,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唱响劳动者之歌,才能让新闻传播更好地服务大众。改掉“党八股”的文风,以人民群众的赞成和期盼作为评价和检验我们一切新闻传播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才能回答好“为了谁”的问题,媒体才有吸引力和公信力。
三、建立科学的“走转改”机制,根治当代“党八股”毒瘤
当代“党八股”犹如人体中的毒瘤,必须根治。而根治必须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以防毒瘤卷土重来。
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的前提是有科学完备的新闻节目评价体系。当前“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各地蓬勃开展,不少新闻单位的采编播人员做到“真下去、真深入、真转变”,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采访报道,产生了一批群众喜爱的优秀栏目和“短、新、实”的优秀新闻作品。如何让“走转改”坚持下去,我认为还是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如广播电视新闻奖评奖办法、日常节目评价体系以及新闻节目主持人与采编人员的评价方案,都应向基层采访内容倾斜,以制度来保障,让“走转改”带来的新机制成为今后新闻工作的指南。
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近几年新闻战线持续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净化了新闻行业的风气,营造了“好记者,不仅要让官员记住你,更重要的是让受众百姓记住,让同行喝彩,社会认可”的浓浓氛围,新闻工作者修身自律、仗义执言的良好风气开始回归。去年以来,在“走转改”活动中又涌现出一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新闻带头人及优秀记者。我们要继续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向在“走转改”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记者学习,使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让坚决抵制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和低俗之风,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形成自觉的“走转改”机制必须有长效机制和落实保障。当前不少新闻单位相继制订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长效机制的相关规定,既有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制度化、常态化的报道专栏,又有中期和长期的走基层报道任务的方案;既有对编辑记者参与“走转改”活动的教育培训机制,又有考核激励的办法,并纳入日常考评体系。不少新闻媒体开始形成领导干部率先、编辑记者跟上的“走转改”长效机制。我们只有把这样的长效机制实施好、落实好,才能使之成为自觉“走转改”的机制保障。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刘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