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原上的藏民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eh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改革开放后接受学院教育而渐渐成长起来的青年画家,王辅民所走的路子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由严谨的素描造型训练到写实人物画的创作,从对传统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再认识,到在自身创作中注重笔墨的写意性,追求绘画精神表现的力量,这样的过程,也正是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最近几十年来发展的典型之路。如果分析这个过程,王辅民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个案。
  在当代繁复的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王辅民努力使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人物画在当代要面对的问题是在精神蕴涵上的拓展,王辅民也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他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人物画对人物心灵的刻画以及人物的精神面貌,或者说对人物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本身就不是很够。”他在这里触及到了问题的实质,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人物画,还是引进西方造型观念后的写实水墨人物画在当代都必然要面临这样的问题。人物画在当代的发展,面临众多的问题,一方面,古典时期的绘画人更多注重“道”的层面,所谓“涵道映物” 、“文以载道” ,却较少涉及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人生状态和细微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因为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历史的原因,20世纪后引进西方写实经验的新中国画,往往过于强调人作为群体的因子的特性,对个体生命的尊严与自由关注不够,对个体情感的丰富以及生命状态的多样关注不够,其结果是艺术创作在个性化以及审美的多样性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基于以上的认识,王辅民以绘画来探询人的精神世界,而且他认准了高原藏民的生活是他艺术的永远的母体,无论是技巧的提升,笔墨的锤炼,还是作品艺术品性的提高,都是围绕这样的主题而展开。作为一个艺术家,王辅民是敏锐的,他善于学习,也善于思考总结,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创作。
  他重视写生,认为写生不仅在于到生活中捕捉有意味的形象,更是深入体验藏民的生活,融会自己的感受,提高审美品质的过程。所以,他不只强调现场的对景写生,更重视与高原藏民接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出生于西北的王辅民对那里的山川、那里的民众有着特别的感情,自早年画陇东风情到如今画高原雪山的藏民,他的创作一直和那里的民众相关。每年除了计划好的去西部写生,王辅民的每个春节几乎都是在藏区度过,在这样的过程中深入地体验那里的山川,那里的民风。西藏、青海、甘南、川西,西部神秘、阔大、粗粝的原生态地貌,绵绵的苍穹下的高大雪峰,或似巨人顶天立地,或连绵如潮水层层推远,空旷的荒原展示地老天荒的苍凉,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精神震慑。那些高原雪山上的藏民,他们纯朴、憨厚、彪悍、勇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他们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更懂得敬天畏神,他们的生命和那里的高原雪山一起,往往呼唤起靈魂深处的感动,这种来自宇宙自然的威压与震撼,能够引发灵魂深处的悲悯和敬畏,净化人的灵魂。
  王辅民作为一个人物画家,自然对这些藏民身上所包孕的精神力量更加敏感,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那些面容苍黑的康巴汉子、摇着经筒的沧桑老者、眼神清丽的挤奶姑娘、娇憨可爱的藏童,所有这些都在展示画家对那一地人、物的深情。在与那一地的山川自然、风物人情的相知中,他获得了饱满激越的感情,也引发着他创作的欲望。如果说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一个精神的矿藏,从中发掘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产品,那王辅民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矿藏,他希望通过描绘那些藏人的生活,来展示一种人类独特的生存境况,进而发掘其中的精神文化意义。因此,他的创作不满足于对藏民宽大的衣袍、头饰等一些藏族器物的皮相描绘,而是更加关注高原民族这种生存境况背后所呈示的文化意义,特别是藏民的坚韧平和与高原雪山的空阔苍凉相融会所呈现出的精神力量,那是他艺术的目标。
  王辅民曾言,希望可以寻找到人物与山水的契合点。我的理解,这绝不只限于从技法上把山水的某些笔墨表现方法运用到人物画的创作中,而是希望寻求一种方式,来展示雪域高原民族所秉有的品性及其心灵震撼的力量,这与古典时期以空灵淡漠为追求目标的传统国画明显不同,那种原始的本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焕发的全新的精神力量及其文化蕴涵,更接近现代人的审美追求。这种山水与人物契合的艺术,也许正是厌倦了都市生活的现代人所真正需要的。王辅民的这种努力,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画向现代转换的某些希望。
  那些生活在苍天白云之下的高原民族,和那一片山川是完全融合为一,他们的粗鄙艰辛,他们的憨厚坚韧,他们的健壮与彪悍,他们的宽厚与慈爱,都在画家的心中沉淀郁积,进而成为萦绕在画家心头的一股沉厚而复杂的情愫。这种情绪在画家的创作中,转换成一种主观的具有抒情意味的意象随着画家笔墨的流转、晕染进入了画面。人物画的表现视点从单纯的对客观对象的塑造、刻画,转移到对画家内在情感及心理体验的传达上,甚至人物的性格、神情等只是作为画家诉说内在体验的因子而退居到次要的位置,取代它的则是创作主体主观的意趣与情感。这与传统人物画特别是写实类人物画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展开画面组织与笔墨调动的创作方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更多地体现出画家主体性在画面中的巨大渗透力。它更多出了一种抒情的意味,这种审美的诗意,也使得绘画更多地靠近了艺术。这是当代中国画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现象。
  编辑:陈畅鸣[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上海市检察机关将如何在新形势下,本着服务大局的思路,为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检察保障。就此,新年伊始,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旭接受了本刊专访。  《检察风云》: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就上海市检察机关来讲,这给戎们的工作带来哪些新的任务或者说挑战?  陈旭:在我看来,在未来的五年中,上海市将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刑侦总局“11·29”特大电信诈骗案专案组办公室。  正面墙中间的一幅硕大地图上,以中国江苏省为轴心,六支如铁爪般射向泰国、马来西亚、斯里兰卡等六国的红色箭头分外显目。  办公室的作战气氛异常浓烈。跨国作战、万里大押解等一系列大动作在这里酝酿。中国警方与亚洲六国警方联手,一场与电信诈骗犯罪集团之间展开的殊死搏击行将展开。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场大战的战火竟是苏州木渎镇
近期,重庆市高院出台修订后的《关于审理工伤行政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重庆市高院行政审判庭庭长称《暂行规定》已经下发各级法院,即日起实施。该《暂行规定》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中有一条,醉酒伤亡是否算工伤,引起了网络上广泛热议。    据媒体报道,重庆市规定职工受指派引起醉酒伤亡算工伤,可以享受相应的工伤待遇。也就是说,以后公务场合聚众拼酒,不会再被人们诟病为搞腐败了,
对于女人,爱情的安全感犹如自己的生命线;而男人则完全不同,他们更重视女人对他的信任度。这样的反差造成了悖论:失去安全感的女人不信任丈夫,而不被信任的他会离女人更远,裂痕由此产生。  手机里的暧昧短信  恋爱中的时尚女人,一般婚后都会变成“新贤妻良母”,美子也不例外。可是昨天她发现丈夫手机里的一个短消息:“我愿为你放弃一切!”这条消息让她恍然大悟,近来夫妻床上的冷淡并非因为丈夫太累,而是另有原因。但
哪些因素推动了中国行政支出的合理上升    制度性的因素至少包括,⑴人员增加;⑵公职人员调资;⑶公检法部门增支。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行业分就业人员數”栏目下“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一栏下的统计,1978年的人数为467万人,2002年为1075万人,在其后的“机关”统计口径下,2006年的数字为1111.8万人。仅此人数之差就构成行政支出翻一番的增支因素——在行政支出大项目
皮袍下的小才是真实的自己  宁波教师王悦微的班上,有一名学生带巧克力来学校被同学举报。王悦微发现,举报者勒索巧克力未遂才怒而举报。于是,王悦微让带巧克力的学生当着举报者吃掉了巧克力。随后,她发表了一篇《学生告状很正常,但不能培养告密者》的文章。王悦微说:“我们绝不能培养学生做告密者,我不希望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告密来掌握他们的动向。偷带零食不对,但勒索不成反告密更可耻。”  2020年初春,一条疫情
一个电话、一条短信,让你在顷刻间倾家荡产,一辈子的血汗钱付诸东流;如果因此而使巨额公款蒙受损失,那么,责任人面临的将是牢狱之灾……  这可怕的电话和短信就来自电讯诈骗犯罪分子。  百姓“钱袋子”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全国公安机关打防并举,一次又一次重创电信诈骗犯罪活动。下面讲述的就是苏州警方运用谋略“见招拆招”,严防电讯诈骗犯罪,为百姓“钱袋子”站岗的故事。  “三维攻势”铺天盖地  大河涨水小河
动车组京沪一日还,Z字头昼夜行万里,红皮车舒适暖人心,“绿龙”落伍渐淡忘。在中国铁路大提速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日,人们谈论铁路提速给大家带来安全便利快捷享受之时,担任主要以打工农民工为乘客的厦门至贵阳L46/5次绿皮车的厦门铁路乘警,面对全国铁路治安复杂区段的湘黔线、小偷经常出没的株洲、贵阳站,以全路进西南旅客列车值乘警力最少仅有2名乘警,在往返4348公里,运行75小时,停站55个、临停达近50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国跨地区腐败犯罪也成为各国政府以及有关反腐机构共同面临的课题。如何扩大共识、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反腐败国际合作水平,在日前于上海召开的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三届研讨会上,与会各国的代表对此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  会议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陈连福通过典型案例解读,生动展示了中国在打击跨国腐败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并提出中肯建议,赢得广泛认同。会议间
人走茶不凉:无所不在的“影子腐败”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走茶凉”,是对官场生态的一个形象比喻,意指当一位官员失去其权力时,也将立即失去由权力带来的各种其他好处。但是中国近期的一些腐败现象却意外地打破了这一常规,许多在位时低调的官员在退休之后反而在政、商两界混得更加风生水起,大有“人走而茶不凉”的架势。对于退休官员利用影响力和职务之便参与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的现象,人们为其起了一个名字——影子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