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书育人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uanhuah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专业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忽视了课堂中的育人知识就会失去教学应有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从一个侧面展示现实世界,这本身就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脱离语文知识的教育是空洞的,牵强附会的教育是不受欢迎的。即使在相关问题中,要占用较长时间也是不可能的。因而,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就需要艺术。
  在教学中育人很重要,但这种教育是无形的,关键在于渗透。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语文问题的教学,从中抽象出具有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并尽可能用精炼的、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出来,以吸引、感染和教育学生,既增强教学的效果,又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张弛有度的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最大化地吸收所学知识
  教师一般都不愿意面对沉默的课上环境,似乎沉默就一定意味着教学的失败,于是教师几乎是使尽浑身解数,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竞赛等,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也被调动得淋漓尽致。似乎气氛活跃证明了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热情高,学习效果好。但是,冷静地分析这热闹的课堂,实际上还是有着很大的缺陷的。因为热闹的课堂只是少数好学生的表演舞台,而且热闹的课堂助长了学生浮躁的学习风气。再有,就是热闹的课堂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这样的语文课缺少学生静静的思考,缺少学生的独立反思。因此,一堂语文课,应该张弛有度,动静相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如果长时间处于亢奋紧张状态而缺乏必要的“松弛”,那么,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反而会出现停滞状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段紧张的教学活动之后,要留给学生一点“缓冲”的时间,使他们的思维由紧张转为松弛,甚至还可以留给他们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这种“间歇”充分咀嚼、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或者去回忆、思考、联想,也可以进行实际训练,这对学生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充满激励的语文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看似平淡、枯燥、繁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教学情境,能使课堂教学不时出现智慧的火花、思想的涟漪,能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化被动为主动,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才能够结合实际,真美兼备,情理交融。语文教学要给学生这样一种信念:一旦目标确定以后,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教学片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产生凝聚力,对学生激励与教育效果也更显著。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注重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生活在激励中,更有信心地完成语文学习。
  三、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才能营造最想要的教学氛围
  对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重点往往也是他们学习的难点、重点。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往往习惯了由教师总结重点,分析难点,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仿佛把这些重点难点解决了,学生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但是,当教师把这一切大包大揽之时,就等于在学生还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就将问题的答案抛了出来,那么这些重点难点对学生而言还有何可难?疑问又从何而来?要知道,正是这些所谓的难点、疑点,才是启发学生思维、教学生“会学习”的最佳切入点,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等于完全抹杀了学生在学习中因难点或疑点所带来的震撼力。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善于合作、善于在集体的智慧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一个没有合作意识的教师就只能是一个失败的教师,他的学生也是失败的学生。传统的教育模式束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缺乏师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而且在这样的单向交流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不会提高的。学会合作是时代对每个现代人的要求,语文课堂中也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体现着语文知识,因此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同时,在新教材的课程资源开发中,也应加强生活中的语文的开发,引导学生遨游在生活中的语文海洋,发现语文之美。
  教书育人是水乳交融的一个整体,语文课中,一个具体问题的抽象、一个同类问题的联想、一个恰当的比喻、一个智慧的幽默、一个生动的玩笑等,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语文文化与语文人文精神是任何说教无法比拟的。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其他文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作文,也要先得有“米”。尤其是写景作文,需要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只有经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才能写好景物。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只有从人体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多角度观察去发现和感知,抓住景物特征,才能充分认识与把握。   一、抓住不同时间的景物变化   不同的时候,景物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所变化。让学生观
期刊
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老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创设自学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教给学生“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探究能力,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
期刊
电化教学即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育方式。21世纪,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 “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股强劲东风冲击之下,教育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基础学科,更是与多媒体技术相见恨晚。多媒体技术不光是现代科技改善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重大发现,也为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语文
期刊
古典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在历年的高考中,学生在这道题上都丢分严重,原因在哪里呢?从历次考试的试卷分析中不难看出,根本原因是学生读不懂诗歌,进入不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体会不到诗人要抒发的情感。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体会感悟,重视古诗本身传达的内容,从而读懂诗歌。   首先,
期刊
先秦诸子中,孔子像一位君子,庄严正定温文尔雅,让人敬佩;孟子像一位辩士,舍我其谁咄咄逼人,让人信服;韩非子更像一位行者,怀才不遇孤单冷峻,让人同情。说起庄子,却让人为难,他身份多变,他是思想家,是诗人,他像流浪汉,像隐士;他尖锐犀利,慷慨激昂,多愁善感,激情浪漫,谬悠荒唐,汪洋恣肆……也许,他更像一位至情至性的谪仙人,以他的睿智开示着芸芸众生!   荒唐无端有深情。看多了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妻,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面临不少挑战。时下,教育界带有作秀和表演成分的“公开课”“观摩课”长盛不衰。一些学校也敞开校门,邀请家长及社会人士参与观看教师是如何上课的。但是,怎样评价一堂课上得“好”还是“不好”,包括有些教师在内,都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肩负着很多任务: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
期刊
郑振铎先生的《猫》一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上,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这篇作品同他早期的其他作品一样,内容已经触及到五四时期的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鼓吹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他凭着一颗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在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并将自己的所感所得
期刊
徐州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进去 讲出来教学方式”(简称“学讲方式”)。对于学讲方式,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这只是形式,换汤不换药。而我认为既然徐州市教育局大力推广,肯定有它的科学的地方。结合自己的一堂课上的一个方面,谈谈对学讲方式的理解。   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的时候,其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爸爸的花儿落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你认为对吗?问题出来了,学生积极
期刊
后进生,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他们坐在偏僻的角落,享受着“非凡”的待遇:教师置之一旁,不予理睬;家长呵斥怒骂,经常责罚;同学嘲笑讽刺,冷眼相看。于是,后进生们在没有激情和友情的氛围中学习、生活,自信心逐渐丧失,内心一片茫然,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误入歧途。因此,能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是直接关系到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问题。学生的成
期刊
镇江市初中教研员丁国斌在谈到文言文教学时,提倡把“文”和“言”结合到一起,兼顾“以言带文”和“以文带言”。因为这样的古文教学,才有可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才有可能使古文教学更有语文味儿。  以《黔之驴》的教学为例,既不能偏“文”而轻“言”,也不能偏“言”而轻“文”,而应该把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第一课时  主要完成四个任务:1.了解柳宗元;2.流利地朗读课文;3.翻译课文;4.用自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