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的有效小练笔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小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那么,如何把握时机,进行有效的小练笔呢?
  一、 把握文本仿一仿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之作。在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地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法。
  1. 模仿典型句式,学会遣词造句。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它们或是句式工整,或是语言优美,或是结构独特,如果教者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实现课文写作方法的有效迁移,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形态。除了这三大名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学完课文后,我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中的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松、连理松等,仿照书上的写法,描写一种奇松的形态。请看一位同学的小练笔:
  凤凰松主干粗壮但很低矮,主干顶端突分成两根枝干,一根昂然斜伸,就像一只凤凰正在引吭高歌;另一根则平伸,枝叶向四周伸展四射,就像凤凰开屏……
  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只有从仿句起步,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地掌握写句的方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构段、谋篇的能力。
  2. 模仿精彩篇章,学会布局谋篇。模仿精彩篇章是着眼于整篇文章的模仿练笔,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如文章的思路、结构的安排、材料的取舍等,训练学生构思成文,进行练笔。课文的一些表达形式、写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选材精当,点面结合。学完这篇课文后,我要求学生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一个劳动场面。请看一位同学的小练笔:
  瞧,同学们正在打扫卫生呢,忙得热火朝天,有的一声不吭地闷头拖地,有的通力合作擦净窗户,有的弄巧成拙引“灰”上身……尤其是中队长小红,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忙着擦瓷砖。只见她把抹布在水龙头下搓了搓,再拧干水,然后蹲下身子,一下一下地擦起来。擦完了,再去洗抹布,拧干。然后歪着头检查一下,再擦,那股认真劲儿就甭提了。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使学生不仅有话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激发写作兴趣。
  二、 抓住空白补一补
  文本中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了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好这些空白处,引导挖掘“言外之意”,从而促进学生构建文本的新意义,实现最优化的阅读效果。教学《第八次》一文时,布鲁斯王子在蜘蛛结网的启发下,会怎样动员他的军队和百姓起来抵抗呢?文本并没有细细描述,这就给阅读者提供了一个空间。此处练笔,正是顺应了学生的阅读空白需求。同学们写道:“蜘蛛结了七次网也失败了,但是第八次成功了,这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坚信,只要坚持到底,胜利就一定属于我们的!”“苏格兰的乡亲们,亲爱的同胞们:我们的祖国正在遭受着外国的侵略,我们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一定要起来反抗!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就能像蜘蛛结网一样取得胜利。”……学生的思维在课文的含蓄、简练处得到了延伸。这种创造性想象更多地受到学生的心理、思想、感情、知识、经验、个性等的影响,因而也更具有独特性。
  从学生饱含深情的笔触当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体会到了“第八次”的含义,感受到了布鲁斯王子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练笔不仅是一次习作实践,更是对文本进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
  三、 利用生成练一练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预设不能涵盖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抓住生成资源进行小练笔,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课文《学会合作》中谈到一位外国的教育家邀请中国的几个小学生做的一个小实验。教学时,我问学生:“在实验即将开始之前,他们是怎么想的呢?”这时,有位同学说:“我想到了我们刚刚学的《船长》这篇课文,哈尔威船长在关键时刻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我想,在进行这个实验时,肯定也有一位‘小船长’在指挥着、领导着,才使得他们在做实验时井然有序,获得成功。”同学们听了都不住地点头。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有的同学写道:
  外国教育专家刚把要求讲完,几个小学生便快速地、小声地讨论起来,其中最大的一个孩子镇定地指挥着、领导着,只见他悄悄地对其他几个孩子说:“年龄最小的小红先出去,然后是小明、小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出去,千万不能乱,我断后,知道了吗?”“知道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哨声响了,七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依次从瓶子里迅速地取出了自己的彩球,总共才用了3秒钟!那位外国专家连声赞叹道:“真了不起!真了不起!”
  四、 撰写批注悟一悟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评价、批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如《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巴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让学生在书上写上批语,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同学们心潮澎湃,思绪飞扬。一位同学写道:
  读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了另一位大文豪高尔基所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确,只要人人都乐于奉献,以奉献为荣,整个世界就能奏响一曲爱的交响乐。或许有人会问“爱”是什么,怎样才能奉献真爱?其实这并不重要,只要能够用爱心去耕耘,就一定会有爱的收获;只要在每个人的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爱就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
  五、 丰富形式创一创
  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文字表达出来。如《七颗钻石》一文的结尾写水罐里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水流。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一写大地上会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写道:
  A. 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湿润了,干枯的庄稼抬起头来了。水流到果园里,果树的叶子舒展开了,树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水流到干涸的水沟里,小动物们喝足了水玩耍着。
  B. 小姑娘喜出望外,用水罐舀起水,跑到妈妈的跟前,说:“妈妈,有水了,有很多很多的水了。您快喝吧!”妈妈刚喝了一口,咳嗽就停止了。又喝了一口,妈妈觉得精神百倍,就从床上下来,走到门边,看到大地变得生机勃勃了。妈妈搂着小姑娘高兴地笑了。
  这样的想象小练笔既叩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又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心中的想象之泉在实践中自由流淌。
  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能坚持在语文课上恰到好处地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课堂小练笔一定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练出写作的大天地!
  (作者单位:镇江市润州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汉字是一种文化现象,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肩负发扬母语重责的小学语文教师,要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和善乐学”的写字氛围。  一、 播“和”谐之种,练良好习惯  写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更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因为写字是一项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必须全神贯注,静气凝神。因此,教学中,老师们要求学生在写字前,要看清每个笔画,注意笔顺,要把每个字写得端端正正,清清楚楚,
期刊
朗读,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过程,教师教法不同,产生的朗读效果也截然不同。笔者近期随堂听了几节语文课,发现在指导朗读方面教师点拨不够,学生没有情感共鸣,朗读起来令人“堵心”。我们经常发现老师们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往往不是过于简单,就是隔靴搔痒,反复地从方法上指导,从“轻、重、缓、急”上进行技术处理;还有的老师经常不顾课文的整体情感基调,把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单独列举出来,进行指
期刊
【策略一】利用图像,激发兴趣  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荷花》这篇课文是写景的文章,多方位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设计:上课伊始,我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都被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所深深地吸引,一个个不自觉地发出一声声赞叹。此时,我恰当地引导,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畅游荷花池,仿佛
期刊
一、 落实预习常规  1. “读”:一读“预习提示”。许多教材或教辅读物前面,都有“预习提示”或“导读提示”,读读这些内容,可以大概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故事梗概和文章主题,能很快地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特点以及训练重点。二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熟。尤其是文中生字要对照注音读正确,长句子会自然停顿、不读破句子。三读课后习题。借习题感知编者思想,揣摩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  2. “查”:养成查字典和查资料
期刊
【策略一】培养学生倾听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  1. 教师要爱听。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专注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学生发言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能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
期刊
习作教学要让学生在习作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呢?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 激发习作兴趣,促成写作动机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极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他们对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积极性很高,如果抓住兴趣这一触发点,很快就能促成写作动机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  开展丰富多
期刊
一、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感悟兴趣  1. 调动多种感官阅读。我们要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丰富联想和合理想象,教会学生尝试在头脑中“放电影”。多种感官的参与,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这些均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这样,把“话”想象成“画”,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他们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如教学《荷花》一课,可图文
期刊
一、 让教师真正“活”起来  1. 教师要“活”用知识。聪明的教师一定是善于运用他所掌握的所有知识,来灵活地运用与服务于他的语文课堂。更重要的是,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熟练地驾驭好语文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寻求充满生机的教学方法,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才会充满活力!  2. 教师要“活”用教材。我采用的方法是
期刊
一、 借用插图,点燃思维的火花  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插图比优美的文字更加吸引学生,低年级学生尤其爱看插图。因此,上课时,我在注重培养学生领悟语言魅力的同时,从不忽视插图的画龙点睛作用,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同时开启思维的阀门。教学拼音a时,文中就有一幅插图,一个胖乎乎、穿着蓝裙子的小女孩站在河边“aaa”地唱歌,河岸边一只身穿彩衣的大公鸡也“ooo”地对唱,清清的河水里还有两只大白鹅。我在教学拼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