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架银灰色的巨大喷气客机,平稳降落在首都机场。舷梯上急步走下一位清癯、矫健的老人。
老人三步并作两步,冲向停在候机楼前停车场上的轿车。“快点,再快点!”他急不可待地催促司机。
医院的病榻上,中国电影界的一代巨星——赵丹正处在弥留之际。在几天前,赵丹曾委托夫人黄宗英向上海拍发了一个加急电报,电文上写:“赵丹病危,整日呼唤富华”。
这位远道飞来北京探视赵丹的,正是上海海墨画社社长富华先生。在病房里见到赵丹时,赵丹已不能说话。富华噙着泪,伏在赵丹耳边告诉他:“再过两天,画展即可开幕。”赵丹用颤抖的手,在纸上歪歪斜斜写了四个字:“画展重要”。富华用笔答:“知道”。赵丹看毕,眼眶里饱含着感激的泪水,望着富华憔悴、困乏的面容,紧紧握着挚友的手,嘴蠕动着发不出声音。赵丹是在得悉他和富华合办画展开幕的喜讯后,含着眼泪和微笑,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世界。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2年,设在奉贤钱桥的“上海文化五七干校”和“电影五七干校”与隔河相望的“新闻出版五七干校”合并。许多“五七战士”劫数届满先后返沪,留下的目渐稀少。一天黄昏时分,刚从拘留所释放,安排在养猪场劳动的电影演员赵丹,吃过晚饭悠悠荡荡朝公路旁的小商店走去。过了一会,他离开小店往回走。不巧,在公路上与连里的工宣队员迎面相遇。
“赵丹,你去哪儿?”这位工宣队员可能出于关心也可能另有企图地问。
“遛遛,散散步!”赵丹用满不在乎的口吻回答。
工宣队员眼尖,又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赵丹像扮演角色那样沉着自如,一扬手把瓶子朝路旁草丛中一掷道:“刚才在路上捡了个空瓶子,你提醒我,很脏,不要了。”
一场短剧“演”到这里,落幕。
黑漆漆的夜。赵丹偷偷从宿舍里出来,在草丛里寻觅几小时前掷掉的“空瓶子”。那是他从小店买回来的一瓶酒。即兴“演”了一出掷瓶“小品”,虽骗过了管教者,却舍不得白白丢掉一瓶能令人忘忧的酒。
“谁?”黑暗中一个路过的中等身材的男子喝道。
赵丹一惊,直起身来。“我!”他未看清来人,嗫嚅地轻应了一声。
凑前一看,也是个“五七战士”,而且是熟面孔,虽然不知其名。先此几次,赵丹走过这人宿舍窗下,看见他在作画,引起注意。
“嘘!”赵丹警觉地把食指朝嘴上一竖,示意来人压低喉咙说话:“我在找瓶酒!”
来人深谙“干校”规矩,一听找酒,已猜着几分,心中大乐,随即也跳入草丛摸索起来。 不一会,赵丹摸到了酒瓶,乐不可支,连连拍瓶而笑。那人邀赵丹到自己的宿舍里去。
那人自报家门:“富华,满族,正蓝旗人,祖籍长白山,生于北平。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两人紧闭门窗同饮起来。干饮无趣,富华索性铺开纸笔作起画来。从此,两人从觅酒瓶开始的“濡沫”之谊,持续了八年。
赵丹身陷囹圄多年。“文革”前也早就莫名其妙地不让他上银幕施展才华。不难想象,他心中郁积了多么厚重的忧愤。单就饰演鲁迅来说,他就巴盼了20年,蓄须又剃掉,剃去又蓄起……真是变幻莫测的人生,可人又经得起几次折腾?“文革”风暴更把他抛上无情的浪尖,随时有葬身的危险,但他胸中仍然燃烧着不熄的艺术创作之火。这次无意中结识富华,竟为他的创作之火找到了一个新的燃烧点。赵丹1930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绘画本是学业之一,只是后来改行当电影演员了。他引富华为知己,切磋琢磨,把创作热情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倾泻在画案上。
从“五七干校”回到上海,两人过从愈见密切,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1976年10月的一天深夜,富华忽听到急迫的呼唤声,打开门,冲进来的是赵丹和他的弟弟赵冲。赵丹激动地一把搂住富华,半天才把“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说出来。两人喜极而泣,额手相庆。随后他们便在画室里翻腾起来,找到一瓶酒,盛上一碟花生,三人便干起杯来。酒兴方酣,赵丹忽然叫道:“你这个画室该有个堂号。我赠你三个字:‘红雨楼’!”富华欣然同意。赵丹乘兴展纸,写下一幅两尺来宽的横匾,悬挂在墙上。
有一回,一位老同志请富华作画。富华连夜与赵丹琢磨,各抒己见。那时他们心中尚有余悸。国画虽含蓄,但画得太“温”也没味道。踌躇间,富华忽展纸用泼墨画了一只振翅的雄鹰,而把天空画成灰蒙蒙一片,唯远处露出一线空白。赵丹随手击富华后脑叫道:“鬼才!”并接过笔在另一张纸上写下“神使鬼差”四字,接着又在雄鹰图的下端加画了一棵郁郁苍苍的松树。
粉碎“四人帮”,迎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富华在十多位画友的鼓动下,成立了以研究和继承发扬近百年即包括晚清赵之谦、张子祥、任伯年、任渭长、任阜长、虚谷、蒲作英、吴昌硕在内的上海画派为中心任务的民间美术团体“海墨画社”。富华任社长,赵丹也欣然应邀入社。
1980年春天,赵丹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日本出席电影《天平之薨》拍摄完成庆祝会。行前,赵丹半夜赶到“红雨楼”,两人即兴作画,并由赵丹携去赠送日本友人。黄宗英还为他俩拟字刻了颗“哥俩好”的闲章,供两人作压角之用。
从“五七干校”回来的数年间,富华、赵丹共合作了三百多幅作品,一时被画坛传为美谈。
老人三步并作两步,冲向停在候机楼前停车场上的轿车。“快点,再快点!”他急不可待地催促司机。
医院的病榻上,中国电影界的一代巨星——赵丹正处在弥留之际。在几天前,赵丹曾委托夫人黄宗英向上海拍发了一个加急电报,电文上写:“赵丹病危,整日呼唤富华”。
这位远道飞来北京探视赵丹的,正是上海海墨画社社长富华先生。在病房里见到赵丹时,赵丹已不能说话。富华噙着泪,伏在赵丹耳边告诉他:“再过两天,画展即可开幕。”赵丹用颤抖的手,在纸上歪歪斜斜写了四个字:“画展重要”。富华用笔答:“知道”。赵丹看毕,眼眶里饱含着感激的泪水,望着富华憔悴、困乏的面容,紧紧握着挚友的手,嘴蠕动着发不出声音。赵丹是在得悉他和富华合办画展开幕的喜讯后,含着眼泪和微笑,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世界。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2年,设在奉贤钱桥的“上海文化五七干校”和“电影五七干校”与隔河相望的“新闻出版五七干校”合并。许多“五七战士”劫数届满先后返沪,留下的目渐稀少。一天黄昏时分,刚从拘留所释放,安排在养猪场劳动的电影演员赵丹,吃过晚饭悠悠荡荡朝公路旁的小商店走去。过了一会,他离开小店往回走。不巧,在公路上与连里的工宣队员迎面相遇。
“赵丹,你去哪儿?”这位工宣队员可能出于关心也可能另有企图地问。
“遛遛,散散步!”赵丹用满不在乎的口吻回答。
工宣队员眼尖,又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赵丹像扮演角色那样沉着自如,一扬手把瓶子朝路旁草丛中一掷道:“刚才在路上捡了个空瓶子,你提醒我,很脏,不要了。”
一场短剧“演”到这里,落幕。
黑漆漆的夜。赵丹偷偷从宿舍里出来,在草丛里寻觅几小时前掷掉的“空瓶子”。那是他从小店买回来的一瓶酒。即兴“演”了一出掷瓶“小品”,虽骗过了管教者,却舍不得白白丢掉一瓶能令人忘忧的酒。
“谁?”黑暗中一个路过的中等身材的男子喝道。
赵丹一惊,直起身来。“我!”他未看清来人,嗫嚅地轻应了一声。
凑前一看,也是个“五七战士”,而且是熟面孔,虽然不知其名。先此几次,赵丹走过这人宿舍窗下,看见他在作画,引起注意。
“嘘!”赵丹警觉地把食指朝嘴上一竖,示意来人压低喉咙说话:“我在找瓶酒!”
来人深谙“干校”规矩,一听找酒,已猜着几分,心中大乐,随即也跳入草丛摸索起来。 不一会,赵丹摸到了酒瓶,乐不可支,连连拍瓶而笑。那人邀赵丹到自己的宿舍里去。
那人自报家门:“富华,满族,正蓝旗人,祖籍长白山,生于北平。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两人紧闭门窗同饮起来。干饮无趣,富华索性铺开纸笔作起画来。从此,两人从觅酒瓶开始的“濡沫”之谊,持续了八年。
赵丹身陷囹圄多年。“文革”前也早就莫名其妙地不让他上银幕施展才华。不难想象,他心中郁积了多么厚重的忧愤。单就饰演鲁迅来说,他就巴盼了20年,蓄须又剃掉,剃去又蓄起……真是变幻莫测的人生,可人又经得起几次折腾?“文革”风暴更把他抛上无情的浪尖,随时有葬身的危险,但他胸中仍然燃烧着不熄的艺术创作之火。这次无意中结识富华,竟为他的创作之火找到了一个新的燃烧点。赵丹1930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绘画本是学业之一,只是后来改行当电影演员了。他引富华为知己,切磋琢磨,把创作热情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倾泻在画案上。
从“五七干校”回到上海,两人过从愈见密切,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1976年10月的一天深夜,富华忽听到急迫的呼唤声,打开门,冲进来的是赵丹和他的弟弟赵冲。赵丹激动地一把搂住富华,半天才把“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说出来。两人喜极而泣,额手相庆。随后他们便在画室里翻腾起来,找到一瓶酒,盛上一碟花生,三人便干起杯来。酒兴方酣,赵丹忽然叫道:“你这个画室该有个堂号。我赠你三个字:‘红雨楼’!”富华欣然同意。赵丹乘兴展纸,写下一幅两尺来宽的横匾,悬挂在墙上。
有一回,一位老同志请富华作画。富华连夜与赵丹琢磨,各抒己见。那时他们心中尚有余悸。国画虽含蓄,但画得太“温”也没味道。踌躇间,富华忽展纸用泼墨画了一只振翅的雄鹰,而把天空画成灰蒙蒙一片,唯远处露出一线空白。赵丹随手击富华后脑叫道:“鬼才!”并接过笔在另一张纸上写下“神使鬼差”四字,接着又在雄鹰图的下端加画了一棵郁郁苍苍的松树。
粉碎“四人帮”,迎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富华在十多位画友的鼓动下,成立了以研究和继承发扬近百年即包括晚清赵之谦、张子祥、任伯年、任渭长、任阜长、虚谷、蒲作英、吴昌硕在内的上海画派为中心任务的民间美术团体“海墨画社”。富华任社长,赵丹也欣然应邀入社。
1980年春天,赵丹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日本出席电影《天平之薨》拍摄完成庆祝会。行前,赵丹半夜赶到“红雨楼”,两人即兴作画,并由赵丹携去赠送日本友人。黄宗英还为他俩拟字刻了颗“哥俩好”的闲章,供两人作压角之用。
从“五七干校”回来的数年间,富华、赵丹共合作了三百多幅作品,一时被画坛传为美谈。